摘 ?要:本文試圖以生態文學批評的視角,對約翰·斯坦貝克的《憤怒的葡萄》進行解析,將生態環境與文學研究相聯系,發掘這部史詩性文學巨著的新的潛在能量,并同時對該作品的文學以及跨學科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生態文學批評;人類中心主義;土地
作者簡介:李妍,女,1987年6月出生,陜西籍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0-0-01
約翰·斯坦貝克的《憤怒的葡萄》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頗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描述了當時大批農民逃荒流浪的凄慘境遇, 被譽為“改變美國的20本書之一”。隨著生態文學批評主義的誕生,《憤怒的葡萄》以及其反映出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愈來愈受到學者們的關注。
一、《憤怒的葡萄》中的“人類中心主義”
“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類有權最大限度利用周圍的自然世界,人類本身的價值高于動物以及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 從這樣的理論基點出發,人類被看做是宇宙本質價值的唯一存在,而自然界以及其他生命體只具有工具價值。這就為人類無視自然規律、肆意剝削自然提供了根據。從生態批評的角度來看,人類中心主義從來就根植于西方的文化傳統當中。
《憤怒的葡萄》發表于1939年,書中描寫了約德一家人因干旱、經濟蕭條以及農業變革被迫逃難的過程,作者借此表示出對大批農民無助困苦生活的廣泛同情。同時,小說中針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抬高棉花價值、大批農民為追求眼前利益瘋狂開拓土地種植棉花,以致“吸干了土地的血”這一狀況的描寫,也反映出作者對人類濫用土地資源以及西方社會一直以來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嚴肅批評。因此這部小說也被看做是一部生態文學小說。
二、生態文學批評視角與《憤怒的葡萄》
所謂生態文學批評,是指以多學科的視角出發,通過考察文學作品中的自然意象,研究文學和自然環境的關系,運用文學中的潛在能量解決當代的諸多環境危機。“如果說女權主義批評從性意識角度考察語言與文學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批評把生產、經濟、階級的意識納入文本閱讀,那么,生態文學批評就是把以地球為中心的思想意識運用到文學研究中”。生態文學批評是文學與生態學有機結合下形成的生態詩學。
從生態文學批評的角度來看,小說《憤怒的葡萄》中,斯坦貝克將土地本身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學實體。土地作為人類的恩主,能為人類生存產出大量的糧食,但同時也成為人類捕獵剝削的對象,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因此成為小說中不二的“主人公”。小說一開頭,作者就花了大量的筆墨對“患病瀕死的土地”進行了描寫:傷痕累累的土地無法吸收亟需的雨水,然而耕作不休,太陽毒辣如火,土地外皮干裂,就像是潰爛的囊腫,終使土地蒼白無力,奄奄一息。
接著,斯坦貝克從土地歸屬的角度,回溯了從家庭自有農宅到銀行所有土地的變遷過程,表現出作者對土地所有人以及佃農對土地所犯罪行的控訴。比如小說中,湯姆·約德告訴凱綏:自從他記事起,家里人就斷言大豐收即將到來,可是卻從來沒有成為現實。作者借湯姆之口,告訴讀者農業生產對土地的濫用逐年嚴重,導致土地肥力最終枯竭。佃農們深知,應實行輪作以補給土壤,但受眼前利益驅使,他們繼續種植棉花,從已經疲憊不堪的土地身上壓榨價值。最終佃農最后也因為對土地的無盡掠奪而自食其果,導致了書中所描寫的奧克拉荷馬州沙塵暴的爆發。值得注意的是,《憤怒的葡萄》中,土地和約德一家人一樣,都是重要的“主人公”,是小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外,小說中還描寫到,隨著佃農土地被大農業代替,在經濟壓力的影響下,美國的大量優質土地被剝去耕作層,鋪設瀝青,建成商場或住房區。然而當地主要將佃農驅逐出土地的時候,農民們卻依然冷酷地寄望于繼續在已經干涸的土地上種植棉花,甚至希望能再次發動戰爭,以抬高棉花價格。斯坦貝克筆下,土地被比作嬌弱的少女,拖拉機用它們的“鐵牙齒”在其上切割、推土、再切割、再推土,她在鐵犁下受難,直到逐漸死去。從生態批評的角度來看,機械化的產生壓制了人的自然屬性,人們在商業化和工業化的壓力下追逐金錢,對自然環境更加肆意破壞,以至于最終失去家園,失去自我認識。這些觀點在小說中都有深刻的體現。
生態批評學認為,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首先人要放棄自我中心主義,學會和諧共處。《憤怒的葡萄》中,斯塔貝克也對農民們之間的互助互相關懷予以了贊揚。如小說中,約德的母親家庭困苦,但卻將自己僅有的食物與眾人分享。從頭至尾,作者都沒有交代約德母親的名字,僅簡單的稱呼為“約德媽”,使得這一人物的形象更加質樸偉大。再舉一例,湯姆約德的妹妹羅撒香長大成年后,將自己的乳汁喂給行將餓死的老人。小說中的這群普通人最后能夠無私的互相幫助,表現出作者對自我中心論的嗤之以鼻,對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贊美與期盼。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斯坦貝克的另一部小說《攜犬衡越美國》以及同年出版的雷切爾·卡遜著《寂靜的春天》除了具備很高的文學價值以外,都對環境和生態予以了特別的關注。
三、小結
斯坦貝克的《憤怒的葡萄》是20世紀美國文學史詩級的巨作,其中蘊含了大量的生態意識。小說揭示了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以及人內在心理的不平衡。通過上述的分析,本文希望能夠拋磚引玉,使更多的學者能從生態文學批評這一新的跨學科視角審視文學作品,從而發掘出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另一層潛在能量和價值。
參考文獻:
[1]胡天賦.《論斯坦貝克的生態倫理思想》[J].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04期.
[2]胡志紅.《西方生態批評》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