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飲茶,既有悠久的歷史,又有清雅的韻趣,《紅樓夢》作為一部全面展示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生活面貌的百科全書式鴻篇巨著,對茶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也是不遺余力的。本文將從“茶湯消食”“茶湯醒酒”“茶湯漱口”等三個方面來歸納總結茶療養生在《紅樓夢》中的體現。
關鍵詞:紅樓夢;茶湯;養生
作者簡介:王文照(1989.11-),女,漢族,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傳媒學院13級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7--02
中國乃飲茶習俗起源地,“茶”素有“國飲”之美稱。陸羽《茶經》有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飲茶,既有悠久的歷史,又有清雅的韻趣,《紅樓夢》作為一部全面展示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生活面貌的百科全書式鴻篇巨著,對茶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也是不遺余力的。據統計,《紅樓夢》120回,提及茶的多達112回,“茶”字出現361次,對中國人傳統上“客來敬茶”“以茶贈友”“婚嫁茶禮”“以茶祭祀”等習俗均有涉及,在文本描寫的細微處將茶的種類、泡茶器具、泡茶之水、品嘗之法等茶道特色展現在讀者眼前,給人以精神陶冶的同時,也傳遞出健康養生的茶療理念。
“茶”字最早見于戰國時代的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兩千多年前,具有清熱利水、溫中和胃之功效的茶葉被神農氏發現并入藥,茶葉以其藥用價值為世人推廣使用。《神農食經》中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雨前茶,產于杭州,性寒而不烈。治風寒無汗,三陰瘧疾,偏正頭痛,風痰癇病,噫氣腹脹,五色痢,遠年痢,羊兒瘋,豬癲,楊梅瘡。”最早記錄茶葉藥用方子與烹煮方法的是三國時魏國張揖的《廣雅》:“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其飲醒酒,令人不眠”。可見古人們對茶葉的藥用價值發掘之深。
在《紅樓夢》中,茶療養生主要有以下體現:
一、以茶湯消食
茶湯有消食功效早已形成共識,當代年輕人多以飲用普洱茶來消脂減肥,老年人偏愛清香馥郁的茉莉花茶,紅茶經過發酵烘制頗有養胃消炎的功效。《唐本草》言,茶能“清宿食”,《本草綱目拾遺》則有“久食令人瘦,去脂”的記載。《紅樓夢》中,關于飲茶消食的直接、間接描寫主要有第8回、第41回、第54回和第63回等。
第63回中,林之孝家的前來查夜,囑咐寶玉早點睡,寶玉回答說:“‘媽媽說的是。我每日都睡的早,媽媽每日進來可都是我不知道的,已經睡了。今兒因吃面怕停食,所所以多頑一會子。林之孝家的又向襲人等笑說:‘該沏些個普洱茶吃。襲人晴雯二人忙笑說:‘沏了一盄子女兒茶,已經吃過兩碗了。大娘也嘗一碗,都是現成的。說著,晴雯便倒了一碗來。”
普洱茶是黑茶的一種,出產于云南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區,于普洱縣集散,故名。它有降脂減肥、抑菌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重功效,香氣獨特,滋味甘醇。而關于“女兒茶”究竟是什么茶,歷來有較大爭議,一說是我國泰山地區出產的“泰山女兒茶”,一說隸屬于普洱茶譜系。明李日華《紫桃軒雜綴》中有“泰山無好茗,山中人摘青桐芽點飲,號女兒茶。”明末查志隆等編《岱史》卷十二上也有:“茶,薄產巖谷間,山僧間有之,而城市皆無,山人采青桐芽,號女兒荼”的記載。但從文本語義順接與茶品本身的醫用功效上來看,這里的女兒茶應為普洱的一種。
第41回中也有關于茶飲具有消食功效的間接描寫:“只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的小茶盤,里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鐘,捧與賈母。賈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說:‘知道。這是老君眉。賈母接了,又問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舊年蠲的雨水。賈母便吃了半盞……”
“六安茶”價值昂貴,在康雍乾三朝中名列御制貢茶六品之一,賈母因何不飲?最直接的推斷是賈母不喜飲用六安茶,口味不合。從茶的品性功效來看,六安茶屬不發酵的綠茶,消解油膩的功效很強,賈母年事已高,腸胃自然虛弱些,剛剛食用過葷腥食物(前文有“我們才都吃了酒肉”),此時飲用綠茶可能引發腹瀉。而“老君眉”又是什么種類的茶呢?同前文“女兒茶”類似,關于“老君眉”的討論也是眾說紛紜。莊晚芳認為 “老君眉”即湖南洞庭湖的君山銀針,馮其庸、李希凡認為這是安徽的萬安銀針,《建茶志》中有:“白茶類有白毫銀針、老君眉、壽眉、貢眉等名目”的記載,筆者傾向于“老君眉”是出產于福建武夷山一帶的白茶的論斷,白茶素有“三年藥,七年寶”之說,口感較淡,滋味溫和,可降低血脂、血糖,適宜老年人飲用。
二、以茶湯醒酒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濃茶對胃黏膜刺激嚴重,并無解酒功效,但根據我國古籍醫書、筆記小說的記載以及民間口耳相傳的解酒常識來看,以茶湯醒酒的說法由來甚久。如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拾遺》載:“普茶最治油蒙心包,刮腸、醒酒第一。”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紅樓夢》中以茶湯醒酒的實例主要有第62回“憨湘云醉眠芍藥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湘云慢啟秋波,見了眾人,低頭看了一看自己,方知是醉了。原是來納涼避靜的,不覺的因多罰了兩杯酒,嬌嫋不勝,便睡著了,心中反覺自愧。連忙起身紥掙著同人來至紅香圃中,用過水,又吃了兩盞釅茶。探春忙命將醒酒石拿來給他銜在口內,一時又命他喝了一些酸湯,方才覺得好了些。”由此可以讀出醒酒石、酸湯、釅茶相配合具有解酒功效。
書中所提到的醒酒石即大理石,也稱寒水石或方解石,性寒質堅,在《清一統志》《本草綱目》等書中均有記載。如《本草綱目》:“方解石與硬石膏相似,皆光潔如白石英……痛其性寒治熱之功,大抵不相遠,惟解肌發汗不能如硬石膏為異爾。”醉酒后臥于石上以解酒也頗有淵源,《辭源·醒酒石》載:“唐李德裕平泉別墅,采奇花異竹,珍木怪石,為園林之玩。有醒酒石,醉則臥之。”醉酒后臥于石上與銜在口中功效相同。
三、以茶湯漱口
以茶湯漱口在小說中多有提及,最明顯的例子當屬小說第3回黛玉初入賈府時的一段描寫。“當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養身,云飯后務待飯粒咽盡,過一時再吃茶,方不傷脾胃。今黛玉見了這里許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隨的,少不得一一改過來,因而接了茶。早見人又捧過漱盂來,黛玉也照樣漱了口。盥手畢,又捧上茶來,這方是吃的茶。”再如第54回元宵節里賈家眾人吃夜宵一節:“賈母道:‘我吃些清淡的罷。鳳姐兒忙道:‘也有棗兒熬的粳米粥,預備太太們吃齋的。賈母笑道:‘不是油膩膩的就是甜的。鳳姐兒又忙道:‘還有杏仁茶,只怕也甜。賈母道:‘倒是這個還罷了。說著,又命人撤去殘席,外面另設上各種精致小菜。大家隨便隨意吃了些,用過漱口茶,方散。”
以茶漱口,可以清除齒間殘留的肉菜渣滓,預防齲齒,保護牙齦,優于清水漱口。“除煩去膩,不可缺茶,然暗中損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齒間,消縮脫去,不煩挑刺,而齒性便漱濯,緣此堅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數日一啜,不為害也,此大有理。”(宋蘇軾《仇池筆記·論茶》)茶葉中的氟化物有助于強健牙齒,茶多酚則能夠抑制變形鏈球菌,預防齲齒。但現代醫學證明,飲茶必須適量,過多或過少均不利健康。成人每天飲茶兩次,每次沖泡2克茶葉其量最佳。
“一部《紅樓夢》,滿紙茶葉香。”茶療養生僅是紅樓茶文化的一個小部分,但小說中為我們展示提供的養生方法值得后人不斷深入探究。《紅樓夢》的影響力已無需贅言,如書中所描寫的“以茶漱口”的賈府“招牌性”習慣自然會給后世讀者以健康養生上的有益啟迪,《紅樓夢》將這種健康經濟的生活方式傳播給每一位中外讀者,不得不說是一項“造福世人”的有益之舉。所謂養生,無外“頤養生命、預防疾病”,延年益壽,人與自然本為一體,而拆開“茶”字,“人在草木中”的意思已呈現眼前。茶療養生的靈魂思想,想必就是在修身養性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踐履天人合一的理念吧。
參考文獻:
[1][清]曹雪芹 高鶚著《紅樓夢》,啟功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10月北京第1版,1964年2月北京第3版,1979年9月北京第1次印刷.
[2][唐]陸羽《茶經》,沈冬梅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9月.
[3][宋]趙佶《大觀茶論》,日本汲古書院《中國茶書全集》本.
[4][宋]蘇軾《仇池筆記(外十八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5][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2月.
[6]莊晚芳《中國茶史散論》,科學出版社,1988年1月.
[7]馮其庸,李希凡編《紅樓夢大辭典》,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8月.
[8]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等《辭源》,商務印書館,1983年12月.
[9]周紅杰主編《云南普洱茶》,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
[10]楊鵬舉《神農本草經校注》,學苑出版社,1998年1月.
[11]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年1月.
[12]周春蘭《茶文化在明清小說中的審美價值——以<紅樓夢>為個案》,南昌大學,2008/12.
[13]李青云《<紅樓夢>中的茶文化與人物描寫》,鄂州大學學報,2011/11.
[14]王敬儒《論<紅樓夢>中的茶事描寫》,語文學刊,2007/05.
[15]孔潤常《一部<紅樓夢>,滿紙茶葉香——<紅樓夢>中的茶文化探究》,東方食療與保健,2005/01.
[16]王姍姍,蔡碧凡,蘇祝成《<紅樓夢>中的茶文化評述》,農業考古,2014/04.
[17]張菊生《<紅樓夢>中的茶文化》,農業考古,199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