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香港著名電影導演劉鎮偉編導,周星馳制片的《《大話西游》,由《月光寶盒》和《大圣娶親》上下兩部組成,改編自吳承恩的神怪小說《西游記》,是一部經典的悲喜愛情片,各種后現代元素拼貼雜糅其中,光怪陸離、浪漫異常,至今看仍不失其先鋒性,影響甚廣。本文從“成長”的主題角度,分別以場景、人物、道具等視覺符號為切入口,來探討其象征性在影片深層意旨上所傳達出的表意效果。
關鍵詞:后現代;象征;視覺符號
作者簡介:顧郁蔥,女,武漢紡織大學,主要研究方向:動畫。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7--01
“象征”指借用某種具體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就本片而言,怪誕顛覆的人與物,等等視覺符號的巧妙安排,被賦予了特殊的抽象含義。
一、場景的象征
大漠:故事畫面從五百年后的大漠之景開始,一黑衣神秘女子手拿桃花緩緩而來,既為情節的發展制造了懸念,場景的設置更展現出主人公至尊寶的性格特征和生存狀態。大漠的粗獷荒涼襯托出當年的齊天大圣于大漠中的形象被塑造成草寇之流的合理性,窮困潦倒、粗俗膽小、滑稽搞笑,貪財好色,徹底顛覆傳統觀念,此時的主人公處于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理論的“本我”時期,所作所為完全出于潛意識的、與生俱來的、人最為原始、本能沖動的欲望,混沌無知。另一方面,隨著劇情的發展,大漠也隱喻了不同的寓意。正是這廣闊惡劣之境,至尊寶如同茫茫荒漠中的雜草,渴望強大,不斷失敗,卻又不斷抗爭,尋找自我的力量與價值,由此進入“自我”時期,開始有意識的面對處理現實世界的紛擾,而沙漠的飄漓游移也折射出至尊寶成長中迷茫困惑、碎片化的尷尬心境。
山洞:潛意識的象征。影片中出現兩種山洞,分別是盤絲洞、水簾洞,代表不同的寓意。盤絲洞象征糾纏的情感意識,山洞是封閉的、壓抑的,盤絲猶如情絲纏繞糾葛,至尊寶渴望得到真愛,卻又害怕傷害,深陷其中,一度不能自拔。但他更是孤獨的、迷惘的,無法明晰內心真實的情感,舉足不定,苦苦掙扎。就水簾洞而言,水隱喻無邊無際的 “情感”,觀世音的一句:一個人離家久了,總是想回家。強盜至尊寶即是法力無邊的齊天大圣孫悟空,流動的水把前世與今生聯系到了一起,人最終逃脫不了被“情感”所主宰的命運。另一方面,波光粼粼的水流將現實與虛幻分裂開來,孫悟空的面容一閃而過,到底“我”是誰?至尊寶對身份的困惑,傳達出一種耐人尋味的“自我”迷失。
二、人物的象征
“白骨”白晶晶:是一具骷髏,用以寄寓“色即是空”,欲望的象征。這個角色的設定在至尊寶從“本我”到“自我”的成長轉變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在這一時期,至尊寶開始有意識的追求個人之“欲”,無論是肉體之欲,與白晶晶激情的畫面總被復制提及,還是精神之欲,向往與其戀愛。對他而言,兩人相見,卻總容易發生“火災”,畫面展現出暴力美學與黑色幽默的趣味,男性下體之火,象征燃起的欲望,重復出現的滅火既是滅欲。另一方面,對白晶晶而言,不斷被強調的自殺情節,象征“欲”的自我毀滅,至尊寶帶著對“欲”的無限懷念與不甘遇見命中注定的紫霞仙子,由而進入 “愛”的領悟階段。
“燈芯”紫霞:“霞”象征光,引申有 “燈芯”之意,紫霞原是如來的燈芯,擔當了佛祖的使命,人物的塑造表現了燈芯的特質,激情燃燒的、犧牲奉獻式的愛。無論其中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義無反顧,猶如飛蛾撲火,使至尊寶領悟到自身應擔負的職責和使命。這也是主人公從“自我”到“超我”的轉變時期,“超我”是自我發展的最高階段,是孤獨的、博愛的、是信仰中的我。
“葡萄”菩提老祖:象征心靈咨詢師。在與主人公的初次見面時,至尊寶就暴打質問過:“為什么你不做蘋果,要做葡萄?”蘋果在文學作品中多象征愛情,而《圣經》里有一句:“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認為葡萄是智慧之樹,同樣菩提在佛教中也象征智慧與覺悟。片中,菩提老祖多次在關鍵時刻解救與點化至尊寶。
三、道具的象征
月光寶盒:象征機遇,后現代元素的碎片化、重復性借用月光寶盒產生情節的合理性,形成時間與空間交錯復雜的狀態,至尊寶利用月光寶盒,與命運相抗爭,不斷在時空中穿梭,最終完成從混沌走向頓悟的成長,使故事結構更富張力。
照妖鏡:人物與其鏡中像兩相映照,構成虛與實、真與偽、真實與謊言的表達,傳達出人物的內心狀況,[1]隱喻至尊寶自我身份的確定、認同。在遇到紫霞仙子所賜的三顆痣之前,他無論如何也不相信自己就是五百年前孫悟空,對這一命中注定的身份是排斥逃避的,而鏡中面孔的改變,使至尊寶開始有意識的探詢自我真正的身份,人物雙重性身份的張力使主人公的形象更為飽滿豐富。
金箍:象征道德的束縛。在至尊寶確定了自己的身份,即將戴上金箍的時刻,他仍然充滿了猶豫,身份改變了,但過去的生存經歷和情感上的牽連能隨之改變嗎?[2]當面對紫霞為其犧牲的悲情時刻,此時的至尊寶已然是孫悟空,金箍不斷緊收,道德與大義的自律驅使孫悟空無奈松開了紫霞的手,預示個人之愛的毀滅,痛苦使人頓悟,最終為大愛而忘我,走上皈依之路。
四、結語
電影中多處象征手法的靈活運用,使得其影像世界充滿著哲思和隱喻色彩,[3]耐人尋味。契合了影片主題,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
參考文獻:
[1][3]林凡 ,李建群. 金基德電影鏡頭語言的美學特色探析[J].電影評介,2007-19.
[2]連水興 ,沈 蔚. 影像的詩學與大眾的狂歡——關于影片《大話西游》的狂歡化詩學闡釋[J].電影評介,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