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是孤獨的獵手》是卡森·麥卡勒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她一舉成名的作品和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小說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五個主要人物:啞巴辛格,假小子米克,激進分子杰克,黑人醫(yī)生考普蘭德和咖啡館老板比夫。本文試從人物形象的角度來解讀該小說中的“疏離與孤獨”這一主題。
關鍵詞:卡森·麥卡勒斯;《心是孤獨的獵手》;人物形象;疏離與孤獨
作者簡介:王小紅(1977-),女,碩士,副教授,從事英語語言文學和英語教學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7--01
卡森·麥卡勒斯,20世紀一位極具才華的美國現(xiàn)代南方女作家。森·麥卡勒斯被人們稱為“孤獨的獵手”。在小說《心是孤獨的獵手》中,麥卡勒斯把人物關聯(lián)的中心交叉者從故事敘述之中抽離出來,從而可以自由穿梭于被敘述的時空之中。
故事發(fā)生在南方的一個小鎮(zhèn)上,普通的地方存在著一群普通的人們。啞巴辛格,作為小說的中心人物,各個故事串聯(lián)起來的環(huán),由他出發(fā),不斷地離心出去,牽出了小說盤根錯節(jié)的網(wǎng)絡。故事是由他和另外一個啞巴安東尼帕羅斯開始的。他們兩個總是在一起,生活模式化。兩個失語者的交流是無聲的手勢。安東尼帕羅斯出場的時間很短暫,因為他被果品店的表兄送到了瘋人院,從此,通曉唇讀的啞巴辛格開始了他的孤獨旅程。因為他的不語,所以當他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氛圍的時候,他被定位為大眾知音,所有的人都向他述說自己,四位主角帶著四顆孤獨的心像是尋找獵物般發(fā)現(xiàn)了辛格。每一個人都過分關注自己的每一分鐘,以至于似乎無法與另一個生命體溝通,分崩離析的個體像是單行道上的跳騷。盡管生活的語言詞匯越來越多,可是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疏離,導致彼此之間的對話卻是越來越少,而交流的欲望卻是一絲不減,甚至是愈加的強烈。就在這種無奈而又可悲的生活方式里,人物慣于一種形而上學之中,并由此產(chǎn)生了帶有荒誕意味的行為動作,猶如主角們聚在辛格的房間里時,他們每個人過去總有那么多的話要說,而現(xiàn)在他們碰到一起,卻都沉默了。想法聚集在辛格身上交匯。就像輪輻指向軸心。然而,就是他們眼中這個知曉一切的啞巴,又何嘗不是陷于無法解脫的狀態(tài)之中。辛格的孤獨源自于那個進了瘋人院的啞巴安東尼帕羅斯。當啞巴辛格知道安東尼帕洛斯已經(jīng)死亡的時候,他選擇了自殺。盡管很多人評論此書時,認為他們是同性戀,但筆者認為:感情的存在,并不是只有愛情才能說明,它還包含著親情,友情,同情以及其他的情感因素。啞巴辛格需要一個同樣的失語者共享無聲的世界,這對于當年剛到小鎮(zhèn)生活的辛格來講,啞巴安東尼帕洛斯的出現(xiàn)很合適。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啞巴安東尼帕洛斯不與其他人一樣,他不會不停地傾訴,他垂涎的只是食物而已,而善于用雙手表達的辛格需要有人“聆聽”他的內(nèi)心,所以啞巴安東尼帕洛斯正好滿足這一點。正是這兩個主要原因,十年的時間。兩個人總是在一起,所以必然產(chǎn)生感情。作為小說的中心人物,由于缺乏心靈交流導致了死于孤獨,所以辛格的自殺無疑加深了小說的主題。
由于辛格租住了米克家的房間,所以引出了米克,一個充滿音樂夢想的假小子。在米克身上,被劃分出兩個地方——“里屋”和“外屋”敏感的孩子。“里屋”的世界是她的內(nèi)心,她的音樂,她和辛格的關聯(lián);“外屋”是現(xiàn)實的世界。在米克身上發(fā)生更多的是一種成長中的孤獨。
杰克,穿著骯臟工裝褲的醉鬼,第一個走進辛格房間的人物,單槍匹馬的戰(zhàn)斗分子,用落魄的靈魂和堅毅的決心去挑戰(zhàn)不平等的根源。他總是在孤獨的深夜里走進“紐約咖啡館”買醉,一個去過美國最大的圖書館學習過的人,而現(xiàn)在卻是喝的爛醉如泥,只因他認為他的真理沒人明白,直至遇到了可與之分享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愛爾蘭人辛格。一個內(nèi)心迷路的人,找不到與人溝通,這是人與人的之間信仰的距離,所以,他不斷地在變瘋癲姿態(tài),如瀑布傾瀉般地說,不在乎自己究竟是說了什么。
考普蘭德,一個不堪忍受種族歧視的黑人醫(yī)生。致力于提升種族地位他與激進分子杰克懷著相近的意識形態(tài),卻仍與杰克發(fā)生沖突,這可以看出他的孤獨源于于自由的隱忍與矛盾的苦痛。
當以上人物聚集到一起的上演戲劇的時候,于是出現(xiàn)了陰郁的生活旁觀者—咖啡館的老板比夫。他宅心仁厚,自己做生意仿佛不是為了賺錢。他善于觀察,拼湊細節(jié),作者塑造比夫這樣的習性和對事件的反應,以及直入鮮明的形象,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存在更像是劇院里的觀眾,他代表了我們所有人。作為一個旁觀者,他的孤獨卻是發(fā)現(xiàn)別人的迷茫,卻未發(fā)現(xiàn)自己寂寥的原因,這存在一種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意味,這正如作者麥卡勒斯所言:孤獨是絕對的。他的“紐約咖啡館”帶有流動,疏離、不安定的特質(zhì)。它是人們思想的聚集地,但它卻如同進出的客人,都是被孤獨所寵幸,本質(zhì)上透露著荒謬感的身份,充滿著壓抑與悲觀。
人真的能因另一個人而走出孤獨嗎?這是麥卡勒斯在這篇小說中要探求的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人最終只能是孤獨的。在《心是孤獨的獵手》中,麥卡勒斯通過對個體的疏離狀態(tài)和對日常生活細致入微的描寫,像一把利刃,直指世界最黑暗的地方---人的心底,而人的性格并非如看起來那樣的臉譜化,我們生命需要縫隙,日光才能照耀。
參考文獻:
[1]卡森·麥卡勒斯.心是孤獨的獵手.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
[2]曹長波.基于弗洛姆理論對《心是孤獨的獵手》孤獨意識解讀.新余學院學報.2013年8月.
[3]朱方方.《心是孤獨的獵手》中“孤獨”的矛盾雙重性.成都大學學報.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