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鎮畸人》描述了二十世紀初美國社會轉型時期一群孤獨的人物,他們被殘酷的現實所拋棄和扭曲而變成畸人。他們孤獨和異化的原因是由于外界四處彌漫的精神貧困和思想狹隘,以及他們自身缺乏與他人的溝通和相處,執著于某一真理而造成的。
關鍵詞:舍伍德·安德森;《小鎮畸人》;孤獨和異化
作者簡介:王硯秋(1990.9-),籍貫:滁州,學歷:本科,單位: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7--01
一、導言
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鎮畸人》描寫的是19世紀末美國中西部小鎮生活的著作。它表現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表現出的精神荒原主題。作者善于對正常人的異常心理進行瞬間捕捉,尤其是對于那些易動感情的人受壓抑后的病態心理進行入木三分的捕捉,探尋到人類心靈的隱秘空間。這些心理控制著畸人們的異常行為,使他們與別人的溝通受阻,壓抑著自己的感情。不被理解的痛苦使他們像是生活在貧瘠的孤島。通過對“極度心理不正常”的畸人的刻畫,作者向我們揭示了人類心靈深處那種最原始、最真誠的渴望。人們外在的行為只是表層的現象,他們內心的想法才是他們最真實的自我。
小說中的畸人是生活在二十世紀初美國社會轉型時期一群孤獨的人物,他們都被殘酷的現實所拋棄和扭曲。它向我們展示了向工業社會過渡時期的畸人的精神特質和內心世界。他們因固守絕對的“真理”而將自己變成了畸人,而這絕對真理最后變成了謬誤。于是他們在孤獨、挫敗、壓抑和失語的困境中苦苦掙扎。此外外界因素如工業浪潮的沖擊,清教道德觀的桎梏和愛的缺失也導致了小鎮上的人們心理的扭曲和行為的怪異。
二、執著于真理而產生的謬誤
小說描述了一個畸人的世界:雙手上下舞動如鳥之飛翼的比德爾鮑姆,在口袋里塞滿滿載思想的硬紙團的里菲醫生,為了堅守愛情而壓抑地在雨夜里赤裸地奔跑的愛麗絲,外表冷峻,內心充滿激情的女教師凱特·斯威夫特等。在現實無情的擠壓之下,畸變的心靈讓他們儼然成了正常人眼中毫無疑問的畸形人。他們執著于生活中的某一真理而不能自拔,最終這個真理變成了謬誤。他們在生活上是失意者,感情上是挫敗者。他們行為古怪,外表畸形,肢體語言奇怪,與封閉狹隘的社會格格不入。然而在古怪的行為下,他們在心靈深處依然存有對愛和溝通的渴望。
小說中的喬治·威拉德是作者和畸人們的希望。他是唯一未被腐蝕的正常人,他傾聽了畸人的訴說,且畸人愿意向他訴說。盡管他也經歷了苦悶、彷徨、壓抑、挫折、和痛苦。但他依然對未來生活滿懷憧憬。他開始漸漸成熟,“記憶在他內心蘇醒。在他想來,他的新的成熟感使他內心分裂,把他造成一個近似悲劇的角色。”(吳:183)他了解到畸人的痛苦經歷,越發理解他們的行為并且同情他們。他們的心理病態是其他正常人心理困惑的擴大化。他們的心理病態也揭露了正常人隱秘的心靈空間。這些與畸人們的接觸機會使他了解到人們心中共同存在的心理困惑,從而更加成熟,即將開始新的生活。
三、結語
瓦恩斯堡小鎮的人們都在努力以某種方式尋求與他人的溝通,但都以失敗而告終。他們渴望逃離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卻發現無法向他人敞開心扉。
他們是一群孤獨、苦悶、壓抑的正常人。由于社會的、環境的和個人的種種原因,這些“畸人”表達情感的渠道嚴重受阻而身陷溝通失敗的絕境。那道疏遠和隔閡的堅冰一直橫亙在人與人之間,使這些有理想、有追求的正常人變成了孤獨的、壓抑的、異化的畸人。畸人們把自己心中對自由、愛情、理解、溝通的渴望移植到喬治·威拉德的身上,希望他們的夢想能像春天的種子在他的心中發芽、開花、結果。在畸人們的啟迪和幫助下,小鎮的希望—喬治·威拉德從懵懂逐漸走向成熟。因此《小鎮畸人》是關于希望的故事。他展示了人們內心的絕望,同時在絕望中蘊含著希望的曙光。
他們并不是徹底絕望的一群人,在他們怪誕外表下的心靈深處仍懷著對生活的希望和夢想,始終沒有放棄對愛和理解的追求。從而這些怪人也有美麗的一面,他們不再是讓人鄙夷的對象,而得到了讀者的同情、尊敬和喜愛。他們的遭遇也給了身處困境的現代人諸多啟示。讓現代人面對心理困惑時,就會時時調節自己的內心,不讓自己落入某一真理的陷阱。從而讓人們更好地與別人去溝通交流心中的困惑,擺脫心靈的枷鎖,更好地去適應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梁亞平(Liang Yaping):《美國文學研究》,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
[2]舍伍德·安德森著,吳巖(Wu Yan)譯:《小城畸人》,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
[3]唐納德·皮澤爾主編,張國慶(Zhang Guoqing)譯:《美國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4]張祝祥 (Zhang Zhuxiang)等:《美國自然主義小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