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麗絲·萊辛被譽為繼伍爾芙之后最偉大的女性作家,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這位英國女作家。她的作品有對女性生存的關注、對女性自由的思考,也有對女性意識的探討。20世紀60年代至今,人們開始把婦女問題與全社會的不合理狀態,甚至整個人類存在的荒誕狀態聯系起來,這樣的嘗試無疑是女性意識的重大突破,是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的偉大進步。
關鍵詞:女性意識;心理分析;自由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7--01
一、社會層面
萊辛早期作品以現實社會即非洲殖民地為創作背景,以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為主題,描寫了文化沖突下的反種族主義和殖民地生活的現狀,處女作《野草在呼喚》描述了在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下,婦女黑人以及白人貧困者的悲慘命運,抨擊殖民主義者在婦女問題上的歧視態度,提出反對種族問題主張。她的作品《野草在唱歌》詳細地描述了南部非洲白人和黑人的矛盾糾葛,反映了她在種族問題上的立場,態度和觀點。
小說中不僅指出黑人和白人的矛盾,也強調白人之間的階級利益沖突。小說中像安娜和莫莉這樣獨立謀生的女性,無法回避去處理新舊社會秩序交替帶來的尷尬;穆萊爾和瑪麗恩依然是女性的主流,她們的存在和需要被忽視、被漠視,自我意識在沉睡,萊辛力圖重構兩性平等和諧的新關系。在西方女權運動的推進和影響之下,女性越來越多地獲得了相當的社會地位和權利,這體現在諸如婦女的財產權、選舉權、教育和就業的權利方面。在女性爭取自由的問題上,萊辛沒有片面地強調女性自由的孤立存在,而是把女性自由放在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中進行宏觀思考,體現了她對女性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偉大前瞻性。
二、自然層面
《野草在唱歌》是萊辛關注女性生存的第一部代表作,它不僅真實地反映了女性在精神或心理上所遭遇的壓迫與戕害,而且也深刻揭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與歷史命運。萊辛較早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毀壞,她以非洲殖民為背景,緊緊圍繞人與自然之間的不斷激化矛盾沖突,真實地揭露了人類對生態文明的破壞,表現了筆者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深切關注。
作品描述了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大地之間的征服與被征服的斗爭過程,生活在非洲大陸的人們被動承受殘酷的殖民主義以及種族歧視的待遇,對非洲自然環境進行肆無忌憚的開荒,對于非洲大陸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肆無忌憚的進行破壞。作品中女主人公瑪麗對熟悉的生存環境萬般恐懼,害怕消失在叢林里,這也正是人與自然之間爭奪和抗爭,這種征服式的斗爭根源就在于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不和諧。
三、文化層面
創作背景設置于戰后20世紀50-60年代的英國倫敦,《金色筆記》采用自傳體的題材,結合作者所經歷的文學思潮和政治活動,塑造了不同類型的女性激進知識分子。小說中,安娜雖然接受過高等教育,安娜擁有生活上的獨立與自由的工作,女主人公一定程度上被賦予了自由,這些都表明了萊辛努力探索女性的自由成長所做出的努力。安娜就是這樣的一位女性,經濟上的獨立、政治上的熱情以及情感上對男權主義的挑戰,不斷挑戰自我努力上升。和傳統女性比較起來,安娜不依賴男性同時能于維持生計,不盲從別人勇于涉足政治,不任人擺布而遠離束縛。然而安娜的重生并不能通過她本人自我努力,自我反思,卻偏偏依靠異性的幫助得以實現。她一直逞強,一直在忽略自己真實的感受,終于深陷理想與現實的漩渦。她迫切地想要逃離男性主義圍城,另一方面卻不得自我原地徘徊。這樣的獨立嚴格講,在精神上和心靈上并不能叫做真正的自由,“自由女性”并不自由,所謂的自由具有強烈的反諷意味。女性可以擺脫婚姻家庭的束縛,擺脫對男人的依賴,但拋開男性自由的獨立存在的女性自由概念,終將陷入自由的困境并產生自我異化。萊辛的這樣一種安排,旨在突出對兩性和諧的期待,堅定了自己在自由女性探索道路上的方向。
四、結束語
本文以萊辛的《野草在呼喚》、《金色筆記》為例,從社會層面、自然層面、文化層面對女性意識進行剖析,介紹了萊辛對女性意識的關注以及對缺乏女性意識的批判。萊莘的女性主義思想獨樹一幟,跨越性別主義的圍欄,涉及文化、倫理、政治、種族、心理等多重層面,具有普遍性、深刻性和包容性。
參考文獻:
[1]淺談萊辛的女性意識及其社會透視作用,張曉,青年文學家.
[2]伊萊恩·肖瓦爾特,她們自己的文學[M]美國: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P285.
[3]張愛玲與萊辛女性意識自我救贖之比較,毛燦月,<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8.
[4]何健.多麗絲·萊辛作品中的馬克思主義生存論[J].湖南社會科學(哲學.科學),2012(2).
[5]多麗絲萊辛的女性主義思想,張和龍,<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