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是我國文字學的早期經典之作。借助于中國古代小學研究與近代西方語言學理論,它對漢語與漢字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解析。然而,受時代局限,書中有些內容值得進一步闡述與商榷。我們從小處入手,通過它與《文字學概要》的比較,進一步了解我國早期的文字學理論。
關鍵詞: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比較研究;漢字
作者簡介:劉曉興(1989-),男,漢族,山東濰坊人,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2013級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漢語史。
[中圖分類號]:H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0--01
一、語言和文字的關系
既然梁書的特色是從語言角度來闡述漢字,那么書中自然有很多漢字與語音、語義的關系,而在這一方面,梁書似乎有些地方值得商榷,現略舉兩點:
1.關于形、音、義三者關系的問題
首先,形、音、義不一定同時具備。作者講到“過去一般文字學家都把形、音、義看做‘文字的三要素,認為任何一個字都必須具備著三個要素,否則它就不是文字”,然后作者又講到“這種‘三要素論是不科學的,它在某種條件下是可以成立,但是當一個字只代表詞的一個音節時,這種說法就站不住腳了。”[1]p3關于這一點,我們認為有幾點可以補充:
(1)有些方言土語中的字,有音與義,但卻沒有書面文字。例如書中提到的《軒渠錄》中“孩兒要劣妳子,又??霍霍地,且買一把小剪子來,要剪腳上骨茁兒肐胝也”。[1]p6這些方言字都沒有相應的文字與之對應。
(2)有些字在某些詞中無意義,但是在其獨立為詞(單音詞)時,是有意義的。例如,“沙發”的“沙”與“發”在“沙發”一詞中,僅僅是記錄一個音節,但是在其獨立為字(單音詞)時,卻是有意義的。同樣的例子,還有“撲克”“吐司”“克隆”“黑客”等音譯詞。這類字,有時只有形與音,有時形、音、義三者皆有。
(3)有些字無論是在詞中還是其單獨使用時,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有形與音。例如伶俐、忐忑、彌漫、窈窕、從容、爛漫、躊躇、逍遙等聯綿詞以及溜達、囫圇、蘑菇、嘀咕、吩咐等等口語詞。
其次,語音和文字的發展并不是同步的,尤其是作為“語言物質外殼”的語音。如:
(1)語音發展了,但是文字卻沒有表現。例如書中講到從“林”得聲的字“琳”“霖”“淋”“麻”“彬”,韻尾從閉口音[-m]變為[-n],再如“賊”字,從戈則聲,聲符已經不能準確表音,但是漢字的字形上卻沒有表現出這種變化。
(2)語音發展了,文字表現了這種變化。主要是形聲字。例如形聲字的聲符變化的字,證-證、蹤-蹤、蔕-蒂等字,在歷史發展中語音改變,則改變漢字的聲符來反映語音的變化。
(3)文字發展了,但是語音不能表現這種變化。例如表現“圓”這一個意義的字,由“O”到“圓”的變化,語音上沒有體現。文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的變化,語音上也沒有體現出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不同的字體的變化,語音上也沒有體現。
2.形聲字音符問題
形聲字的發展是和語言的發展密切相關的。作者講到“在方塊漢字創立的時候,漢字的詞大多數是單音詞,聲、韻相同的很多,而且詞、詞根和字往往是一致的。這個特點使得人們可以利用在代表某個單音節詞根的字上加注表示意義或類屬的義符的辦法造新的單音節根詞的字……”[1]p15
我們認為這一觀點有些片面。文中僅僅講到形聲字的一種形成方式——同一個音符加注不同的義符。但是形聲字還有另外的形成方式。有些是用相同的義符加注不同的音符構成的,例如,銅、鐵、鋁、銀、鋼等以“金”為義符的形聲字,柳、楊、桐、梨、楓、樺、榕等以“木”為義的形聲字。有些形聲字僅僅是某些漢字字義分化或者假借后為區別本字而加注義符的結果,例如,燃、暮、蓑等字,這些也促進了方塊形聲字的形成。
二、漢字本體
關于漢字本體的問題,我們想談梁書中形聲字多個聲符或多個音符的問題。書中講到“義符既然表示類屬或意義,類屬只能是一種,意義也只能有一種,因此,義符就只能有一個。同樣,音符是表示讀音的,同一個字不應該有兩個音符。”[1]p125關于這一點,有如下問題:
首先,關于多個音符。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中講到“兩聲字”[2]p108,但是把兩聲字歸類到“不能歸入三書的文字”[2]p108。而梁東漢也將有兩個聲符的字歸于不能用“六書”分析的字中。但是,裘錫圭在書中講到的“啎”,認為“午”“吾”都是聲。又講到古代“午”表示忤逆的“啎”,“啎”是在假借字“午”上加聲符“吾”而成的。既然“午”是表示意義的,那么應該可以兼做義符,表示的“啎”的意義。[2]p108粱東漢在分析“寶”等字時,將“寶”看做是由音符“缶”加上字形上去掉“缶”后的表達“寶”義的古體字做音符而成,[1]p127那么“啎”與“寶”應該是一類的。(音符與表示整個字意義的義符組成。)從形聲字的發展來看,梁先生的話似乎有些太絕對。
其次,關于多個形符。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中,分析了許慎所謂的多個形符的字,認為所謂的“多形”其實是某個形聲字、會意字加注義符而成的。所謂的多形,其實僅僅只有一個形。例如“燃”其實是從“火”“然”聲。梁東漢在書中也持相同的觀點。而且在分析“多聲”時,也是講含有某個音符的部分可做整個形聲字。
所以,看來多形的形聲字的有無在于是否分形聲字為最小的部分,若分析到最小,則存在多形的形聲字;如不分析到最小,則多形形聲字是由某個形聲字與形符構成的形聲字,但這類形聲字又與一般的形聲字不同。
總之,每部著作都有其值得學習之處,梁東漢的《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似乎可以看作文字學的“草創”著作之一。“草創”階段難免有所不足,但其文字與語言相結合的研究思路是極好的,這是一本值得我們深入學習的文字學著作。
參考文獻:
[1]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2]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