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摘 要:《閱讀巴爾扎克》是阿多諾《文學筆記》第一輯第二卷中的文章。這篇文章通過14篇長短不一的散文形式建構起對巴爾扎克的評價。阿多諾在這篇文章中結合自身對巴爾扎克作品的閱讀體驗,特別是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有關巴爾扎克論述的評介表達了自己對巴爾扎克創作動機、作品內蘊和深層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同時體現了對馬克思、恩格斯文學評論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本文認為阿多諾的文學思想保持了他一貫的哲學思維,即懷疑性和否定性。他力圖規避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賦予文學創作更多的自主性和個人化表達,即經歷了“先脫離然后回到人道主義”的道路。
關鍵詞:阿多諾;閱讀巴爾扎克;現代主義;現實主義;個人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7--02
阿多諾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近年來對阿多諾的分析研究也頗多,但主要還是集中在其哲學思想和美學理論方面。主要集中了阿多諾文學思想和文學評論的《文學筆記》一書,學界關注不多。本文選取其中的《閱讀巴爾扎克》一文進行分析研究,也是希望通過巴爾扎克這一吸引了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以阿多諾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廣泛關注的現實主義大師為橋梁,剖析阿多諾獨特的分析視角和理論立場,找到其在文學評論上與馬克思、恩格斯的區別于聯系。
一、“外鄉人”視角中的人間喜劇
“當農民進入城市的時候,每一件事物對他們來說都是緊緊閉鎖的。數量眾多的大門,擁有百葉窗的窗扇,僅僅因為害怕自身被視為荒謬可笑而不敢與之交談的數不清的人們,甚至擺放著他們難以負擔得起的貨物的商店——這一切都將他拒之千里?!盵1]阿多諾筆下的農民,正是巴爾扎克筆下千千萬萬外鄉人中的一類。阿多諾在《閱讀巴爾扎克》中首先提出了巴爾扎克本身“外鄉人”的經歷對其寫作的重要意義。他認為巴爾扎克也受到過同樣的孤立和排距,由此產生的憤怒則激發了巴爾扎克“補償性”的幻想,他對這種排距的回應就是“想出”那些“緊閉的門窗之后的世界”。正是這種對“外鄉人”經歷的感同身受,巴爾扎克在創作過程中塑造了文學史上最經典的“外省來的年輕人”形象。
所謂“外鄉人”視角中的人間喜劇,不僅是人間喜劇作品中反映的“外省人巴黎奮斗史”,更是巴爾扎克本人所經歷的對“外鄉人”心理下對現實的觀察和描述。阿多諾認為這種“外鄉人”視角下的社會現實描寫是具體而微的。值得注意的是,阿多諾一方面暗指這種“外鄉人”視角下的法國社會是巴爾扎克的親身經歷,另一方面反過來指稱這種具體到“失真”的書寫更是外鄉人對看不到的世界的“補償性”想象。
二、“補償性”想象中的現實世界
阿多諾這樣寫道:“這種孤立和排距是巴爾扎克的創作之源,這些‘神秘的生活本身激發了他通過幻想來揭開其神秘面紗的沖動。奇異的幻想從巴爾扎克的筆下噴涌而出,他用勤奮的筆架起了通向未知世界(上流社會)的橋梁。”[2]阿多諾認為巴爾扎克所遭受到的這種“孤立和排距”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但當人們認識到這種區分時會感到清晰而深刻的痛苦。他認為巴爾扎克經歷了這種痛苦,并即使在跨過這道隱形的門,進入所謂的資產階級角色時仍保留了“外鄉人”的視角,保持了那種憤怒帶來的狂想。進而阿多諾指出巴爾扎克作品的精華就在于這些噴薄的“幻想”,而非其對現實的逼真刻畫,進而尖銳地指出巴爾扎克“補償性”的幻想比作為現實主義的巴爾扎克書寫更加精確。
阿多諾在這里的態度是曖昧不明的。他一方面認為這種“補償性”想象支配下的具體化書寫是最具有巴爾扎克個人精神和藝術特質的,另一方面有隱含著對巴爾扎克與資本主義共謀的不滿。他認為巴爾扎克更多的是靠想象寫作,因而沒有發掘出資產階級貪婪成性背后的歷史誘因。他說:“巴爾扎克現實主義的不足最終源于這樣一個事實:為了他所繪制的社會圖景,他沒有穿透金錢的面紗,而事實上他也根本無法堪破其中的奧秘。當這種瘋狂的幻想肆意瘋長的時候,巴爾扎克頭腦中金融巨頭的陰謀詭計是控制社會的鑰匙,進而能夠掌握人類命運的想象就被付諸筆端反倒被當作現實世界的反映,而這種所謂的現實主義不過是巴爾扎克的幻想?!盵3]也就是說,阿多諾認為巴爾扎克認同并加以刻畫實業家試圖打破金融巨頭壟斷不斷努力的精神和實績,卻沒有發現這些實業家對金錢和利益的追求是符合資產階級剝削暴斂的實質的。在他看來,巴爾扎克的“補償性”想象下的現實世界并不能成為對客觀世界的如實反映。
三、人物“性格面具”描繪與揭秘
阿多諾在《閱讀巴爾扎克》中提到“通過個人化(智識性)的直觀感受,巴爾扎克意識到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是帶著性格面具的,而這個詞(性格面具)是馬克思在之后創造的?!盵4]他在這里引用了馬克思“性格面具”的說法,認為巴爾扎克作品中的人物群像是類型化的。這些人物形象帶有的“性格面具”正是巴爾扎克在文本中重構當時資本主義社會森嚴等級關系的手段。
巴爾扎克自己曾在《人間喜劇》的前言寫到:“士兵、工人、行政人員、律師、有閑者、科學家、政治家、商人、水手、詩人、窮人、教士之間的差異,雖然比較難于辨別,卻和把狼、獅子、驢、烏鴉、鯊魚、海豹、綿羊區別開來的差異,都是同樣巨大的。”[5]也就是說,巴爾扎克在創作中注重區分不同職業、不同社會地位的人的不同,抓住他們身上突出的性格特點加以細致刻畫或夸張放大,使之成為某一類型人的代表。這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即是對現實生活進行藝術加工,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給作品中的人物帶上“性格面具”。阿多諾沿用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說法,就是認同巴爾扎克對人物形象的藝術再造。他同樣認為這種藝術的加工雖然會使人物類型化,但這種集中能使作品免于流于“未加修飾的真實”。但阿多諾進一步認為巴爾扎克對“性格面具”的發現是通過個性化(智識性)的直觀感受,即仍將創作動機歸因于作家的個人主觀性。
四、人物之間的“古怪”親密關系
所謂親密是指巴爾扎克的作品中有一些人物是貫穿《人間喜劇》全書的,他們的名字、性格和人物關系都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從而使整部作品更加緊湊親密。比如伏脫冷,他在巴爾扎克的作品中更想一個幽靈。伏脫冷的傳奇經歷不時地在作品的各個角落出現,他或是落魄強盜,或是西班牙神父,后來又成為警察廳廳長,甚至公安處處長。這種在不同故事中出現的“熟悉”的名字就構成了一種親密,這可以說是巴爾扎克的獨特設計。
而阿多諾認為這種親密是“古怪”的。阿多諾提到:“那些為人熟知的人物形象,如高布塞克,拉斯蒂涅和伏脫冷,他們在《人間喜劇》的許多地方出人意料的如路人般出現。這種人物系列的方式給人一種文獻的錯覺,或者說,只有類似于《<人間喜劇>著名人物傳記辭典》類的書才能將這些人物的經歷順序羅列出來。”[6]阿多諾正是用一種調侃的口吻指出巴爾扎克這種對前后關系的刻意設計是滑稽可笑的。因為作品中的人物關系是本身存在的,沒有必要通過人物的多次出現而突出強調。最后阿多諾總結說,這種古怪的親密實則來自于閱讀者和作家、文本和現實之間的雙重順應和疏離。
五、文學敘事的“音樂性”交響
在《閱讀巴爾扎克》中,阿多諾發現了巴爾扎克作品中的“音樂性”特質。他將巴爾扎克的小說比作音樂,認為“如果說音樂是一種不能精確表達的對內在世界的復制,那么巴爾扎克小說的內在空間作為對外在世界的投射是一種轉譯,它將音樂變成了萬花筒?!盵7],也就是說,阿多諾認為巴爾扎克的小說具有音樂般的豐富性和層次性,而這種“音樂性”特質主要表現在整體架構的起伏和書寫張力上。
一方面在形式上,阿多諾認為巴爾扎克的作品如交響樂般在共時上有不同樂器演奏的層次感和歷時上整個樂章的起伏回環。巴爾扎克的作品中每一個不同的人和物都是一個小小的音素為整個樂章的演奏輸送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巴爾扎克對情節的把控也是一種音樂上的張力,使巴爾扎克的作品內容生動豐富,情節跌宕起伏。另一方面在書寫風格上,阿多諾認為巴爾扎克的筆法古典中蘊含現代,戲謔中飽含悲涼,這種沖突中所蘊含的張力也是巴爾扎克作品“音樂性”特質的體現。阿多諾認為巴爾扎克史詩式的敘事寫法是古典的,但其中對資本主義社會廢墟的發現和描寫本身則帶有現代性的表征。阿多諾還發現巴爾扎克思想上的矛盾性在創作上的表現即是戲謔中帶有悲涼。他支持保王黨,同情貴族,但在作品中卻用辛辣的諷刺刻畫出上層貴族的愚蠢蒙昧和謀求上位者令人惡心的嘴臉,在愛與憤怒的交纏糾扯中,“站在”了窮人的一面。同時,在阿多諾看來,巴爾扎克作品中的“音樂性”特質源于其“補償性”性的狂想。這也體現了阿多諾思想中對主體性一以貫之的重視和強調。
阿多諾評論巴爾扎克的獨特視角是有自己的理論立場的。首先,阿多諾看到巴爾扎克具體化書寫與政治經濟學分析的不同。他站在純然文學性的角度,反對政治經濟分析牽強附會的評論,而對具體化書寫持有肯定的態度。其次,阿多諾重視個人化直觀表達,反對世界觀的政治傾向。他認為巴爾扎克對社會的描寫并不來自于一種對社會的責任和態度,而僅僅來自于作家本身對社會、人物的個人化直觀認知。最后,阿多諾明確了現代主義立場并對現實主義在當時的處境過做出了切實的判斷。他試圖通過對巴爾扎克的重新解讀,分析巴爾扎克的創作動機和寫作根源來祛除“客觀真實地反映社會現實”這一經典現實主義原則在當時的負面影響,這些都清晰地表明了阿多諾的現代主義選擇。
總的來說,阿多諾對巴爾扎克的評價既與他本人在音樂等藝術的長期熏陶中養成的對主觀感性的重視分不開,也與他否定性思維范式下對理論“賦魅”的擔憂有關。套用所羅門對費舍美學思想的總結,阿多諾對馬克思、恩格斯文學評論乃至整個思想經歷了“先脫離然后回到人道主義”的道路。從他對啟蒙異化的警惕到否定辯證法的提出,阿多諾在與僵化理論這一現象的不懈斗爭中走向了對人性和主體性的高揚。
注釋:
[1]Theodor W. Adorno著Shierry Weber Nicholsen譯:Reading Balzac,《文學筆記(第一輯)》,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頁.
[2]同上書,第122頁.
[3]同上書,第133頁.
[4]同上書,第122頁.
[5]巴爾扎克,陳占元:《<人間喜劇>前言》,《巴爾扎克論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63頁.
[6]Theodor W. Adorno著Shierry Weber Nicholsen譯:Reading Balzac,《文學筆記(第一輯)》,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頁.
[7]同上書,第124頁.
參考文獻:
[1]Theodor W. Adorno著Shierry Weber Nicholsen譯,文學筆記(第一輯)[M] .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2009.
[2]巴爾扎克論文學[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6.
[3]馬克思, 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J]. 人民出版社,1985.
[4]路程. 阿多諾文學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