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托幼機構評價標準是維護教育公平、實現學前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和科學管理的有效保障。20世紀80年代,我國掀起了托幼機構質量評估熱,各省市根據地方實際,先后出臺地方性的托幼機構質量評價和等級評價標準。而美國幼兒教育協會《幼兒教育機構質量標準與認證體系》的核心理念、標準制定及監管體系都值得我國學前教育機構借鑒和學習。本文從主題本位、發展性評價、信度與效度的建構等方面論述NAEYC對我國制訂托幼機構評價標準的啟示。
關鍵詞:質量標準;過程性標準;發展性評價;信度和效度
作者簡介:賀娟(1982.04-),女,籍貫:陜西榆林,工作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科研處,職稱:研究實習員,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7--03
一、美國NAEYC認證體系概況
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簡稱NAEYC)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代表幼兒利益的組織,創立于1926年。該協會的宗旨是促進0-8歲兒童的全面發展,強調關注教育與發展的質量,日益增強組織功能,以及面向全體服務幼兒,并代表幼兒需要和權利。2006年正式運行了《幼兒教育機構質量標準與認證體系》(Early Childhood Program Standards and Accreditation Criteria)。
認證體系的核心理念是:兒童是質量認證體系的最終受益人。該認證體系的實際操作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早期兒童機構標準,具體闡述在NAEYC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制定的一整套可以獲取證據的操作要領,作為相對統一的高質量機構的期望性標尺,以衡量早期兒童教育機構的運作狀況;二是早期兒童機構認證標準,也就是基于證據的有關機構認證的具體操作要領和工作表格。早期兒童機構標準體系包含了適合于各年齡段的4個視角、10個領域的標準。其中兒童視角由人際關系、課程、教學、健康、對兒童進步的評定5個領域標準組成;教工視角主要從教師專業角度設定標準;伙伴關系視角主要從家庭、社區關系兩個領域設定標準;管理視角由物質環境、領導與管理兩個領域標準組成。獲得NAEYC認證是高質量美國托幼機構的標志。
該體系不僅囊括了一系列明確清晰的標準,以用于評價招收0-6歲兒童的早期教育機構的質量,同時還力圖使每一條標準都更加有證據可依,并且與當前最優秀的學前教育實踐理念相吻合。經過多年實踐,該體系受到全球廣泛認可,具有權威性。
二、對我國制訂托幼機構評價標準的啟示
托幼機構評價標準是維護教育公平、實現學前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和科學管理的有效保障。20世紀80年代,我國掀起了托幼機構質量評估熱,各省市根據地方實際,先后出臺地方性的托幼機構質量評價和等級評價標準。同時,由于引進的先進理念本土化程度有限,缺乏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的積累,以及地域差異性等問題,我國各地方托幼機構評價標準顯露出在教育理念、信息收集、實施操作上的缺陷。
相對于我國學前教育質量評價工作的現狀,美國NAEYC《幼兒教育機構質量標準與認證體系》緊跟兒童學習和發展研究的步伐,具有國際的、發展的教育評價視野,不僅在教育理念上能夠給予借鑒,在教育機構質量評價的設計,從標準制定、信息收集、判斷方式等方面,都能夠提供有益的啟示。在制定和改進我國幼兒園質量評價標準時,通過將其與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發展的現狀、評價傳統進行充分的整合,可以使我們的評價標準更加全面、更加科學、更加管用。
(一)從主體本位出發,重視過程性標準
NAEYC評價體系的核心理念是“適宜發展的教育”,無論是教師與幼兒互動、課程、教師的日常工作,還是在幼兒評估方面,都強調以兒童為中心。由于過程性標準不易量化,長期以來我國托幼機構評價標準以結構性標準評價為主,即過多地關注幼兒園場地、環境、設備、教師資格等硬件,但此類標準無法真實地衡量托幼機構的質量。NAEYC全美幼教協會早教機構評估標準和認證指標共有10項,每一項都由一系列具體的指標構成,標準對不同的年齡段做出了不同的評估要求,其中最核心的領域為“兒童”,包含有“師幼關系”、“課程”、“教學”、“健康”、“兒童評價”五項標準,占到質量評價體系的1/2。從幼兒的角度去關注他們在機構中的感受、體驗和經歷。這是因為早期教育最為核心的受益人是幼兒,他們的感受、體驗和經歷決定了他們每日生活的質量,因此這一類的標準才是幼兒園質量最實際、最真實的預測與衡量標尺。
幼兒教師作為托幼機構另一主體,其專業發展在幼兒教育機構質量評估中占有重要地位。NAEYC認為早期教育專業人員應當具有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的情感態度這三個維度的資質。“評估標準和認證指標”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標準,內容除涵蓋教師應具有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準備之外,對教師的情感態度、道德方面也提出了要求。例如,教師在開展保育教育工作時,應具備若干能力:有良好的互動能力,不對學生實施體罰或心理傷害;有保護幼兒免于危險的能力等;在正式工作之前,新教師應主動熟悉機構運作的各項基礎條件;所有教師應接受若干專業技能發展訓練或課程,取得一定的學歷;所有教師通過反思以及管理者、同事、家長的反饋對自我作出評價,以求不斷進步;教師應當注重積累知識,提高將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等。
(二)立足發展性評價,構建系統化指標
發展性評價,即評價標準在發展過程中執行,具有“為了發展而評價”、“在發展中評價”和“評價即發展”等特征,以促進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依據標準和標準的實施,在工作和評價過程中得到發展和提高。發展性評價直接表現為標準條目對于評價標準的使用者和被評價者而言,簡單易懂、易于操作,并能促進和指導實踐工作。
NAEYC“評估標準和認證指標”文本以核心標準、支持性解釋、理論基礎、標準維度、細則、年齡段要求等結構形式呈現。例如“教學”標準則是對在職教師的日常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主要包括:物質環境及精神環境的創設、確保兒童在教師視線范圍內的安全性策略、幫助幼兒自我學習和活動的策略、針對每一名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調整教學的策略、面向全體幼兒的有意義學習方式、促進幼兒深入學習的指導策略等七個方面的內容。總體來看,“教學”標準中所涉及的內容一方面對教師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也為教師日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策略指導。例如,為確保兒童在教師視線范圍內的安全,NAEYC建議教師在照看嬰幼兒睡覺時,可以利用鏡子、視頻或聲音監控等輔助性設備。
托幼機構評價標準是保障和促進幼兒學前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而不僅僅是用以評價和監督的“打分工具”。評價標準的設立不是以劃分等級為目的,而應著眼于托幼機構質量提升,以發展為目的,結合國家和地方實際,以更廣闊的視野來思考評價的目標定位、內容選擇和程序設計,構建一套結構嚴謹、依據充實、條目清晰、詳細具體,能夠幫助使用者有效地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服務于托幼機構質量提升。系統化的評價標準,可以提高評估的可操作性和評價的客觀性、公平性,更加符合兒童發展規律,更具科學性和實踐指導意義。
(三)提供充實的例證,提高標準的信度和效度
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標準,通過對信息和標準的比較做出價值判斷,即是一種基于證據的推理過程。《NAEYC幼兒教育機構質量標準與認證體系》的開發采用“三重”評價的設計方式:一是標準細化、詳盡具體、沒有歧義;二是開拓多種信息收集渠道,為每一條標準確定一種或幾種相對有效收集信息的方式;三是充分列舉現場觀察的案例或證據,作為評判的輔助指標。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確保評估人員在實地評估的較短時間之內收集到盡可能全面且有針對性的證據,既方便了評估人員的使用,還是評價實現“發展”功能的重要手段,對被評估者具有很強的指導價值。基于這些證據對幼兒園教育質量作出的評估,才是科學的、高質量的和經得起考驗的。
在NAEYC評估中,評估人員可以借助現場觀察、機構留存檔案、班級留存檔案、教師調查和家庭調查這五種方式來收集證據,每一條標準的評估都盡可能多方面收集信息,以確保評估的信度和效度。如在評估的標準中,家長工作和社區資源不僅被分別列出,并且在其它的評估類別中,均有提及家長的作用,如在“評估與家長工作結合”中指出,家長有機會在家中進行持續的觀察,共同確認觀察的結果,以協助評估過程的完成。家長至少一個季度被提供一些口頭的或者書面的關于幼兒發展和學習的信息,一年之內至少獲得兩次書面報告;教師為幼兒與家長提供共同參與教室活動的機會。
除了多元的信息來源,評價信息還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每一個標準條目所使用的證據收集方式則既與該標準、指標的特征相一致,也與NAEYC為其做出的解釋相一致。每一個標準條目自成一體、邏輯嚴密、相互印證,顯著地提高了評估效率和質量。例如“評價兒童的進步”標準則分為“制定評估計劃”、“使用適宜的評估工具”、“分辨兒童的興趣、需要,描述兒童所取得的進步”、“調整課程,為幼兒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并為整個項目的評估提供信息”四個維度,每一個維度包含若干條細則,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表現期望、學習機會、評價建議等,保證了標準的可操作性。同時,每一條細則都有適宜年齡段的規定,便于工作于不同年齡段兒童早教機構的專業人員采用適宜的工作方式。
NAEYC的評估體系中,每一項評估內容下有多個具體的評估指標,這些指標并非泛泛而談,而是具體到每一個動作、要求。如:教師提供的戶外環境區域被柵欄或是自然隔擋物隔開,這樣可以避免幼兒走到路上或發生其他的危險,如深洞、井、水等危險物;在用奶瓶給嬰兒喂食時,要把嬰兒斜抱在懷中,嬰兒的奶瓶不用東西來支撐,教師主要通過視線來監管幼兒等。早教機構或教師可以根據評估的標準,具體實施日常保教行為,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特定物件表面(如桌子表面)不能用來安放其它東西,包括臨時放置其它物體,尤其是食物。裝置臟尿布的容器,應該有一個方便開和關的蓋子,這個容器是免手提的(如用腳就可以開開)。教師換了尿布或使用廁所以后,容器要保持蓋住的狀態;不允許手上有瘡的幼兒參與水上公共游戲活動,等等。
幼兒園質量評估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評估的實地性、現場性決定了整個評估過程是無法復制、還原的,這對評估結果的客觀性、時效性和公平性是極大的挑戰。因此,提高托幼機構質量評價標準的信度和效度是評價的基本要求。我國托幼機構的評價標準文本中,常見如“玩具數量足夠,能夠滿足幼兒一日生活需要”“班級生活設施設備齊全、安全、衛生,方便幼兒使用,使用率高”等條目,這些條目顯得過于寬泛、籠統和含糊,主觀性太強,讓評估者無法客觀判斷,直接影響了評估質量。
注釋:
[1]王堅紅,學前教育評價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94
[2]胡惠敏、郭良菁,幼兒園教育評價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20-221.
參考文獻:
[1]劉霞.NAEYC幼兒活動室觀察評價量表述評[J].教育導刊,2002.12.
[2]劉焱.英國學前教育的現行國家政策與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2003.09.
[3]胡惠敏、郭良菁,幼兒園教育評價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4]Walter S.Giliam. Blueprint for a More Efficient NAEYC Program Accreditation System[J],Young Children,2010.05.
[5]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Introduction to the NAEYC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and Criteria[EB/OL],http://www.naeye.org/academy/primary/ standardintro,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