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彬
摘 要: 雍正在位期間,為祭拜祖宗的發祥地——長白山,他帶著浩浩蕩蕩隊伍,經過月余行程一路北上,到了現今吉林市小白山腳下便沒了路。為此,雍正命人在小白山頂峰面向長白山的位置修建了“望祭殿”,寓意著遙望祭祀的宮殿,從此祭祖便于此處舉行,而且風雨不誤。
關鍵詞:小白山;望祭殿;虔誠
[中圖分類號]:K92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7--01
一、小白山望祭
1682年,清圣祖康熙率皇室貴胄及文武百官數萬人,由吉林將軍墨海、前都統瓦禮引導,在小白山近北的溫德河北處,遙祭長白山。1754年,清高宗乾隆率皇室貴胄及文武百官數百入,由吉林將軍墨海、前都統額爾登額引導,在小白山望祭地遙祭了長白山之神。1767年,清高宗乾隆撥專項修繕小白山望祭殿院墻。1805年,清仁宗嘉慶在命派盛京、吉林黑龍江三省將軍錢都統按季代祭的同時,還賜吉林將軍秀林、松二人,御制詩賦,予以彰顯本朝發祥地。 1828年,請宣宗道光及前都統按季代祭的同時,還采取以詩饋贈代祭官員吉林將軍瑚松額的辦法,予以彰顯本朝發祥勝。1864年,清穆宗同治命派專負吉參加這年秋祭的代祭活魏,疊京、吉林、黑龍江三省將軍,一如既往。
二、賦暢望祭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第一次東巡吉林烏拉,在松花江邊對祖宗發祥之地進行了遙拜望祀,并賦詩望祭長白山:“名山鐘靈秀,二水發真源。翠靄籠天窟,紅云擁地根。千秋佳兆啟,一代典儀尊。翹首瞻晴昊,岧峣逼帝閽。”
雍正元年(1723),祭告長白山文:維神天作崇高,地鍾靈異。發祥有自,延祚無疆。雍正十年(1732),經禮部議復,寧古塔將軍常德請手烏喇望祭長白山處“蓋選亭殿,以肅祀典,從之。”翌年,望祭殿在吉林烏喇城(今吉林市)西南的溫德亨山(小白山)建成。因長白山處其東南,故殿為西北向。
乾隆十九(1754)年八月乙卯,乾隆皇帝巡幸吉林期間,到溫德亨望祭殿望祭長白山神,此次望祭“祀典彌隆”,并留下詩文。“《駐蹕吉林境望叩長白山》:“吉林真吉林,長白郁嶔岑。作鎮曾聞古,鐘祥亦匪今。邠岐經處遠,云霧望中深。天作心常憶,明禋志倍欽。”《望祭長白山》:“詰旦升柴溫德亨,高山望祭展精誠。椒馨次第中三獻,樂具鏗鏘葉六英。五岳真形空紫府,萬年天作佑皇清。
清嘉慶十年(1805),仁宗颙琰到吉林城望祭長白山神又懼山高水遠,特派官員替御到吉林望祭長白山。之后,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清代皇帝也都遵例派朝廷大吏,遠赴關東吉林城溫德亨阿林望祭長白山神。
三、望祭殿坍塌
公元1767年8月23日,望祭殿墻身出現了局部坍塌現象,時任吉林將軍恒綠及時地向盛京內務府作了匯報。該府及時派工部侍郎兼奉天府尹雅德等人前來實地調查,及時地撥來一筆專款進行修繕。
公元1796年至公元1820年,嘉慶帝雖然未來吉林從事過望祭活動,但卻相繼以詩賦給了第四十任吉林將軍秀林、第四十四任吉林將軍松霖,以示勉勵和代祭了。
公元1821年至公元1850年,是清宣宗道光皇帝在位期間,公元1825年,清朝政府對小白山望祭一事作相關調整,具體內容是:一、因盛京至吉林之間,路遙對修繕不便,所以改由吉林府直接負責修繕,準許每年挪用公款即白銀一百零九兩。盛原內務府在年度兩大祭時,直接派讀祝官、典儀官、對引官各一名,役夫若干人,持《火牌》來吉執典,其余事項仍由吉林府負責運作,期間,道光皇帝因本人不能親臨拜謁,也采取前輩人以詩饋贈代祭辦法,賜給第四十九任吉林將軍瑚松額詩一首。
公元1851年至公元1881年,是清文宗咸豐皇帝在位期間,這位皇帝在位十一載,不知何故以詩代祭,或許由于日落西山的緣故,對追念和追慕發祥圣地及老祖宗無暇顧及了。
四、變成旅游勝地
公元1875年至公元1908年是清德宗光緒皇帝在位之際,此時此刻,對于大清帝國來說已經是岌岌危難,不可能有閑心贊美長白山和吉林及其關東大地了,更不可能親近小白山拜謁天地山神了。
公元1909至公元1911年是沒有廟號的宣統皇帝溥儀在位時期,在這三年時間里,吉林地方不再拜祭了,公元1911年,自大清帝國滅亡后,小白山也由原來的望祭地變成了演變成了旅游勝地,前來拜祭的人們也由原來的皇帝、高官、演變成了一個平民百姓都能夠前來拜祭的地方,顯然,它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標志物,如同皇帝一般前來望祭,也是有瞻仰皇帝威嚴,此地靈氣的一種形式。
五、望祭勝地變荒野
公元1934年3月1日,在日本強盜精心策劃下,成立了滿洲帝國,稱長春為“新京”,稱溥儀為“皇帝”,改年號為“康德”,至此將東北人堆入了萬丈深淵,又恢復了封建帝制,這一年的10月24日,康德皇帝溥儀,在偽宮內府大臣沈瑞林偽國務總理鄭孝女胥等官員的陪同下,來吉做所謂的“巡幸”,一并登臨了小白山望祭殿,對長白山進行搖拜而不是祭祀。此時的溥儀,已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傀儡,叛國投敵之罪人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至民國年間,小白山已經失去了原有的輝煌,望祭的影子漸漸在吉林人的眼瞼中不斷消失,至1948年吉林城解放前夕,山上的蒼松古榆,已初盤踞于此的國民黨軍隊斬伐凈盡,山間塹壕彈穴,傷痕遍野,又由旅游勝地變為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