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摘 要:在已有研究中,更多學者認為發展性評價更能體現教師的主體性,能最大程度的發揮評價在教師職業活動和發展中的作用。而評價的實踐者則認為,績效評價更易于操作,有利于對教師工作狀態及結果進行衡量。理論研究與實際活動的疏離甚至評價觀的悖離,是造成教師評價活動低效,甚至失效的根源所在。文章在分析績效式教師評價制度與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特點的基礎上, 對這兩種評價制度的互補性進行了分析, 以期將兩種教師評價制度結合起來, 發揮各自的優勢, 進行教師評價機制創新的嘗試與實踐。
關鍵詞:績效評價;發展性評價;互補性
教師評價是學校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教師職業行為進行價值判斷的基本途徑,是激勵教師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手段。在已有研究中,更多學者認為發展性評價更能體現教師的主體性,能最大程度的發揮評價在教師職業活動和發展中的作用。而評價的實踐者則認為,績效評價更易于操作,有利于對教師工作狀態及結果進行衡量。
1績效式教師評價及弊端
績效評價,又稱績效考核、績效考評,是指對被評價者完成崗位工作的結果以及工作過程進行考量與評價,包括完成工作的數量、質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組織發展的影響和貢獻,還包括員工的責任心、職業素養、發展潛力等。主張績效式教學評價的學者認為,評價是需要一個外化的尺度來進行衡量的,人們無法靠感覺統一的去評價一個老師教書的好壞,所以我們需要事先確定工作目標,選取相應指標,采取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用量化的手段考評被評價者完成工作情況以及潛在的發展情況。
建立在這樣一種僅以結果為評價標準的狹隘的教師觀基礎上的教師評價,其弊端有:其一,過于注重教師過去的工作表現。老員工由于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時間長而變得位高權重。新生代的老師資歷淺、教學經驗不足而不受關注,導致年青一代的教師對這種評價產生反感。其二,無法吸引教師的積極參與。參加評價的教師普遍擔心評價結果會對他們的工作和前途有影響。其三,事倍功半、事與愿違。績效式評價,主要是他人評價和行政評價,往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過程可能會產生惡性競爭,不僅增加了教師對學校的不滿還扼殺了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大削弱了教師評價的功能。
2發展性教師評價及特點
發展性教師評價是以促進教師的未來發展為目的,面向未來,既注重結果又注重過程的一種形成性評價。它通過診斷教學方案、過程、進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反饋,及時改進,調控、矯正,以達到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它不僅注重教師個人的工作表現,還注重教師的未來發展和學校發展。在實施過程中,根據教師個人的工作表現,確定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為教師提供在職培訓或自我發展的機會,提高教師履行工作職責的能力,從而促進教師的未來發展,最終促進學校的未來發展。這種新型的教師評價不僅為教師相互評價優點和缺點提供了機會,也為評價者與評價對象共同制定未來的發展目標提供了機會。
主要特點體現在,其一,教育性。發展性教師評價,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為立足點,是促進學校未來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這種具有教育性的教師評價,降低了教師的思想壓力,易使教師在心理上產生認同感。其二,信息性。發展性教師評價把教師之間的交流提高到新的層次,他們愿意通過聽課、評課等活動相互交流思想,取長補短。由于獲得了有關的反饋信息,學校就能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他們發展,從而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其三,實效性。發展性教師評價著眼于面向全體教師,鼓勵所有教師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提高,進而促使教育質量的提高。這樣大大增強了評價的實效性。
3“績效式”與“發展性”教師評價存在互補性
就兩者的關系而言,如同哲學中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只有何為第一性的討論,而不存在“此在彼必不在”的相拆問題。他們有非常強的互補性,這種互補性使我們看到任何一種單一的評價制度都不能客觀、全面地反映一個教師的真貌,都不能夠最大限度地達成教師個人成長和教育事業的雙贏。這種強大的互補性說明,將兩種教師評價制度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1+1”大于“2”的合力,是教師評價機制創新的一種嘗試與實踐。
1.評價時間的互補
績效評價雖立足現有,但也包括對客體“潛在價值的發現”,只不過是前者優先于后者,在評價的實施過程中傾向于對“已有”的價值判斷。發展性評價更突出的是“發展、提升”理念對行為的指導,更多的是意識層面的外化及對評價活動的引導,但并不排除對教師現有價值存在的關照,同時在其理念下所衍生的評價方法,是對被評價者不可量化的價值。因而兩者的關系是相互補充與融合的。
2.評價主體互補
從績效式評價看來,評價主體為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領導和學校管理者,他們注重的是教師教的結果,主要表現為學生考試成績及升學率;從發展性教學評價看來,評價主體為教師本身、同事以及學生,更注重教師自身專業的發展。二者相互結合,使評價主體更加多元。
3.評價指標互補
績效式評價主要是通過量化指標來完成的,結果與指標對比,具有“硬性”的特點,客觀性強,但忽視長期目標實現的可能性;發展性評價主要是通過定性來完成的,具有“軟性”的特點,關注過程、關注教師未來的成長,主觀性強,但對短期目標的重視不夠。教師工作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師評價既要進行定量評價,更要注重定性評價。
4.評價的目的互補
績效式評價是教師職業生涯取得成就的外在動力,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甄別與篩選,評價的結果成為對教師進行獎懲的依據,為了避免懲罰,壓力與恐懼成為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動力;發展性評價是教師職業生涯取得成就的內在動力,其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師的成長,評價結果是為教師取得職業生涯的最高成就不斷給予引導和激勵,使教師自發產生前進的動力。
綜上所述,“互補”不是單純的疊加,也不是積木狀的拼構,更不是舍棄后的重建,而是在共同目標導引下觀念、價值、方法等全部內容的協調。在教師評價體系中,績效與發展的互補體現在:以教師的發展與提升為評價目的,在發現、尊重、引領、認同的價值觀基礎上,運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全面的獲取被評客體的多維度信息,充分體現教師價值的復雜與豐富性,運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判斷、呈現在教師價值的這一網狀結構中。
參考文獻
[1]蔡永紅.對教師績效評估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3).
[2]李傳瑛.關于發展性與獎懲性教師評價制度相結合的幾點思考[J].教書育人,2006(11).
[3]張其志.對發展性教師評價的審視與思考———與王斌華教授商榷[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5(1).
[4]雙木.發展性評價與獎懲性評價之比較[J].云南教育,2002(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