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煜
幼兒創造力的培養,《幼兒園教育綱要》就是把發展幼兒創造力作為幼兒園藝術教育的主要任務。美術活動是藝術教育的主現代教育,重視要形式之一,對培養幼兒創造力,具有獨特的作用。隨著教育改革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幼教工作者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大膽實踐,重新認識幼兒美術活動的特征和表現,明確了成人的審美觀與幼兒的審美體驗不能完全等同,更不能強加影響,提出了幼兒園美術活動應重視幼兒智力的開發,強化認知能力,發展其創造力。筆者認為:
一、教師要重視美術活動的價值,從本質上理解美術教育目標
進行美術活動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教會幼兒畫成一張畫,更重要的是為了表達幼兒對生活的認識、想象、愿望、情感,把它作為開發智力,培養創造意識和陶冶情操的一種手段。幼兒處于認知發展初級階段,通過美術教育所完成的并不應該僅僅是表面繪畫水平的提高,確切的是要以視覺性的知覺掌握來培養幼兒的一種綜合能力,創造力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美術活動就是使幼兒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有創造力。
1.教師應正確全面評價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創造力
目前,許多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對如何評價幼兒的創造力感到迷茫。許多教師僅以幼兒最后呈現的效果是否新穎、獨特來評價幼兒的創造力,我們說這是不夠全面的。所謂創造力是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因此,那些僅從幼兒繪畫作品的畫面效果來評價創造力的現象是片面理解創造力的表現,是沒有從本質上理解美術教育目標的表現。這樣,不但沒能達到教育的效果,反而阻礙幼兒的發展。筆者認為,教師正確全面評價幼兒創造力的表現應該是在美術活動中關注幼兒的整個創作思維的過程,多聽孩子說,并站在幼兒的立場上欣賞作品,體驗他們創作時的感受。
2.對于幼兒的美術作品應“主求其意,不嚴求其形”
對于幼兒的美術作品,不可否認,這是評價幼兒創造力的最明顯的方面。因為幼兒能否較好地將自己想象的東西表現出來同樣是美術活動所追求的。幼兒作品表現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掌握的美術知識技能如何。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給幼兒簡單的美術知識技能和發展幼兒想象力、創造力是不可分割的。由于能力的限制,幼兒不可能掌握過高的美術知識和技能,不能要求幼兒的作品惟妙惟肖,同時由于幼兒心理特點,喜歡把自己喜愛的或認為重要的東西夸大。例如:“吃西瓜”幼兒強調的是一塊又大又紅的西瓜,為了畫出吃的樣子,吃西瓜的人咧開了兩排十分尖銳的牙齒,為了要捧住西瓜,不得不把連接這個重要部分的媒介變形畫了兩只又長又彎的手。如果我們對幼兒的表現技能要求過高,一定要按比例畫得像,那就會使幼兒不敢大膽創作,束縛了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因此,對于幼兒的作品,應“主求其意,不嚴求其形”,對幼兒作品的評價,“畫什么”比“怎樣畫”更重要。教師必須牢固樹立這個觀點,才能更好地處理傳授知識技能與發展創造力的關系。但目前還沒有關于幼兒美術活動中,技能技巧的傳授什么時候介入最有效,什么方法最合適的現成模式,這需進一步思考,并在實踐中摸索。
二、對美術活動的幾點建議
(1)平時應引導幼兒觀察,積累表象,這是幼兒想象空間的物質基礎。教師要善于利用一切機會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的事物,提高觀察能力, 培養觀察習慣。在指導觀察時,必須遵循由靜到動,由近及遠,由簡到繁,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的原則。
(2)教師要為幼兒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一貫來我們都有會常規,這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幼兒的自由,也抑制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幼兒期被稱為想象活躍的高峰期,幼兒天真浪漫,無拘無束,很容易進入想象王國之中,而美術活動需要豐富的想象,沒有想象便不可能有出色的創作。但是,一味地強調輕松愉快,毫無原則地放任自由又只能導致美術活動的失敗。實踐證明,必要的常規不可無,只是不應成為呆板的模式和戒律。美術活動中,應該允許幼兒輕聲交談,但不可大聲叫嚷;允許幼兒自由走動參觀學習,但切不可影響他人;允許自由選擇工具材料,但要求愛護并正確使用。這樣一來,既有要求又有足夠的自由,孩子當然自我感覺良好,參與意識與創作的興趣也大為增長。
(3)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幼兒開拓思路。一般繪畫教學所提供的范例多是“死”的,即教師在黑板上畫出某一事物的一種形態或動作,出示的是完整范例,幼兒易受暗示,這樣幼兒很容易模仿,框死幼兒的思路。因此,筆者提倡應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多出局部范例,多作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少做完整示范,以免影響幼兒畫面的構思。比如,當幼兒說:“這是我的房子”,正確言語指導應是“讓我看看你的小房子是什么樣的?”“房子里有什么?”“墻上貼了什么好看的畫?”或“掛了什么東西?”幼兒會就這樣的刺激產生反應,而再做出新的動作,最終起到引導幼兒思維,引發創造性表現的作用。
(4)要給幼兒充足的時間。要給幼兒充足的時間,即要在美術活動中給幼兒思考的時間,創作的時間,“說畫”的時間。 幼兒深愛美術活動,他們往往需要大塊的時間按自己的意愿完成作業,不愿被打擾。但現在的美術活動一般都有時間限制,動作慢的幼兒總感到緊張,不完整的作品難以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為了克服這一困難,部分教師嘗試單色畫教學。但是筆者認為進行單色畫教學從某一方面是節約了時間,讓幼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創作;但從另一方面看,對幼兒色彩表現力上的培養可能會不夠。
筆者認為,彌補美術活動的不足,可以讓美術活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環節,也可以與其他活動相結合。例如:單色畫就可以讓幼兒在自主活動或中飯后完成上色。可以在語言活動中,組織幼兒介紹自己的畫或作品表達的情感體驗。
三、新的挑戰
家長一般都以幼兒作品的畫面效果,以畫的“象不象”來評價幼兒的繪畫能力,從而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幼兒園的質量。這樣的社會環境,影響教師所追求的目標,這也是實際教學中,教師始終擺脫不了傳統美術教學影響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且,一般中、大班幼兒很多參加了園外美術興趣班,而這些興趣班一般都注重技能技巧的訓練,是為了迎合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的。因此,即使幼兒在園內接受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又會受到社會上不良方法的影響。面對以上種種不利的情況,作為教師應該怎么做,這是現在教師面臨的新的挑戰。一些幼兒園,一些教師對此做出了積極的反應。他們在家長會上宣傳,幫助家長轉變觀念。當然觀念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不是某一幼兒園或某一教師所能做到的,我們每個教師都有向社會宣傳,向家長宣傳的責任和義務,這樣才有利于美術活動順利開展,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