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洪
摘 要:在地理教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多種途徑之一,其關鍵在于通過教育,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樹立正確法律觀念,使地理教學與法制教育有機統一、有機滲透,避免空洞簡單的生搬硬套的說教,潛移默化,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增強法制意識,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護法。
關鍵詞:地理教學;法制教育;法制內容
課堂教學是學校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徑,法制教育同樣不可逾越學科課程和課堂教學,因此,法制教育的學科滲透是法制教育的一條主要途徑。將地理教學與法制教育有機統一、有機滲透、潛移默化,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增強法制意識,樹立正確法律觀念。
1 地理課程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在地理教學中加入法制教育的元素,不僅僅是要求學生知道幾部法律的名稱,記住幾條具體的法律條文,而是要通過課堂教學中的法制教育,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通過多種途徑與方法把教學內容與法律法規恰當地、有機地組織起來,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把知識的傳授與法律法規聯結起來,通過長期潛移默化的法制滲透,逐步提升學生對法律法規的認識,增強的學生法律意識和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的法制教育,讓學生明確我們生活所及的任何環境都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帶,任何一個健康有序的環境都離不開法制規范的約束。什么是法律所允許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許的,這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對照自己的生活經驗獲得直觀的價值判斷體驗,逐步將法律的價值判斷內化為自身言行的道德訴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2 地理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內容
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如果單純地進行灌輸教育,往往不被學生所接受,學生印象不深刻,效果不好。如果教師能緊密地聯系社會現象和生活實際進行法制教育,學生看得見、聽得到,感同身受,教育教學效果就好。
如在講授農業中“林業、牧業、漁業”時,可滲透《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農業法》、《動植物保護法》、《漁業法》、《水產資源保護條例》等有關法規的教育。可在《漁業法》中分析,嚴禁休漁期捕魚,就是為了保護魚的產卵和魚的幼苗的生長,保護魚類資源,提高魚群數量,從而提高捕魚期的產量,讓學生明白那種見魚就捕、雷管炸魚、毒藥毒魚、用電擊魚等行為極大地破壞了水資源和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使學生增長了知識,回到社會中,每個學生就是這些法規的宣傳員了。
除此之外地理學科可滲透法律知識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氣象法》,《環境保護法》,《國旗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 “礦產資源”與《礦產資源法》;“交通運輸”與《鐵路法》、《公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領海及海洋資源”與《領海及毗連區法》、《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3 案例分析
情境創設:在講到《氣候變化》一節中,可播放一段展現各種“氣候變暖”的圖片或視頻: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沿海島國被淹沒;水域面積增大,洪水泛濫;北極熊、企鵝和海象等乘著浮冰尋找新家……
提問1: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正在日益惡化。在我們的校園里,你有沒有注意到一些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現象呢?危害是什么?
提問2:結合社會上的一些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事例,你認為最好的處理方法是什么?
提問3:破壞環境程度比較輕的,可以采用教育的方法;如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則需要罰款;那么你有沒有聽說過有人因破壞環境而被判刑的?
提問4:有哪些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
(學生討論,回答問題)教師小結: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并且制定了許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罰款和判刑是對嚴重破壞環境者不得已而為之的處理方式。環境保護,人人有責。我們必須約束人類自己對自然無節制的索取,珍惜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保護環境,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節水、節電、節約用紙這些小事上面做起!
在教學中將地理知識、法律知識與學生的生活體驗融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如由氣候聯系到連續高溫以及全球的氣候異常事例,從氣候異常——全球變暖——溫室效應一人類活動地理問題中滲透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相關的法律法規。
4 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需要注意的幾個細節
1.著眼教學內容,適時滲透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不能牽強附會,似是而非,必須從課堂教學內容出發,順勢而為。以教學為本,發掘教學內容中的可滲透點,結合熱點案例,聯系法制資源的適切點,形成教學知識、法制教育、熱點案例三點的和諧共振,教學內容與法制教育無縫集成,相得益彰。課堂教學中,選擇好滲透的時機,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就蘊含著法制教育的良好時機;此外還有賴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對法制滲透內容的理解,并考慮到課堂教學進程以及課堂可能出突發狀況,有備而為,信手捻來,適時滲透。
2.選擇合適的法制滲透方式
如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合理、有效地進行法制教育,涉及到法制滲透方式的選擇問題。講解、啟發聯想、案例剖析、討論交流、游戲互動、情景再現等,各種滲透方式各有利弊。教師的教學智慧在法制滲透教育中體現在選擇最能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廣泛參與,能引起學生共鳴的滲透方式,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潤物無聲,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達到法制滲透教育的目的。
3.把握法制滲透的量與度
地理教學中進行法制教育不能本末倒置,喧賓奪主。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法制滲透時要把握好滲透的量與度,即:滲透多少、滲透多深。要考慮具體教學內容與法制資源的關聯程度,以及學生對相關法制內容的認知程度,確定合適的量與度,也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
創新教學設計,讓法制教育因地理教學而走進學生心間。在學科教學中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教師只要能充分挖掘教材,把握適當的尺度,就可以將學科教學內容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地理課堂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法制教育。聯系現實生活,讓地理教學與法制教育相互促進。教師只要適時,適當的加以滲透,持之以恒,就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