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紅梅
摘 要:初中新詩教學,要將學生的能力培養放到首位,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正確的方法,讓學生真正學會欣賞詩歌,品味詩歌。
關鍵詞:新詩; 能力;欣賞
《語文課程標準》將學生的能力培養提到了首位,在7—9年級的課程目標中說:“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并要求教師——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①
初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都是新詩,屬于文學作品單元。新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文字淺顯,明白如話,形象鮮明,意境深。教學中,很容易將作品分析得支離破碎,于提高學生能力不利。怎樣貫徹“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這一教學目標,教學中怎樣去實施能力培養,歷來是一個難點。筆者就這一單元的教學所得,從“導”“學”“評”三個階段談一談教學體會。
第一階段:“導”,它包括“學前導”和“學中導”。
一般“導”,往往是教師給學生介紹詩歌的背景材料,向學生簡介該詩的主題、情感。但如果只是教師一味向學生介紹,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更談不上能力培養了。詩歌教學要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導”法也應生動活潑多樣。教材所選的詩歌,大多是一些名家之作,現在學生手里有關這些作家和作品背景方面的資料很多:教參(我從不反對學生手里擁有語文教參)、課外書籍、網上資料,比比皆是。應激發學生自己做課前準備,自查資料,課上向大家展示自己查得的成果,大多數學生都有極強烈的表現欲,做起來非常起勁。學生自查資料,能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整理資料的能力。教師也應向學生展示自己的資料,并向學生介紹自己的資料來源。“導”中教師可以創設教學的情景,將學生引入詩歌所描寫的意境;也可以向學生提出若干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有些詩歌,教師一上來就可以范讀,將學生“導”入詩歌的意境中。“范讀,教師范讀,尤非講究不可。”②教師的精彩的范讀,常常會使學生躍躍欲試,急于模仿。“導”的方法多種多樣,應選擇最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能讓學生去讀書、查資料、動腦思考的方法,靈活運用。
第二階段:“學”。這是詩歌學習的主要階段。這個階段學習有多種方法,主要有:讀、悟、述、品、評、誦等等。
“讀”是熟悉詩歌。任務是大體把握詩意,初步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讀文章一樣,學習詩歌也要整體把握詩歌的基本內容,整體構思,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讀,可以是學生自讀,也可以是教師的范讀。
“悟”是感悟詩歌。感悟詩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發的思想感情。詩歌的特點——凝練性、跳躍性、模糊性,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產生障礙。詩歌“往往是跳躍式的,要由讀者憑想象去聯系起來。”③“好的有分量的詩,往往只說出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沒有說出來,待讀者自己去體會,這就不容易看了。咱們必須把可以體會的體會出來,才算真能了解。”④教師怎樣引導學生領悟詩歌所抒發的感情是學習詩歌的關鍵。要在誦讀的基礎上,反復琢磨品味,激發學生自己去想象,去發揮,通過想象領悟詩歌形象,猜測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走進詩歌的情境,去感悟、去體驗,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述”要強化形象描述,讓學生深切感受詩的形象。可以是教師運用富有感情的有響聲有光彩的語言形象描述,引導學生進入詩境;更應讓學生將自己的感悟用優美的語言表述出來。教師在“導”時,要根據詩的不同基調變換不同的情緒、語言和語調,把握描述的節奏,繪聲繪色的展示詩的情境。對學生的“述”,教師應教給以方法,如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抒寫入手,抓住具體的形象,用語言將這一形象描述出來;再如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將自己頭腦中那幅幅畫面描繪出來。這一步既培養學生思維的連貫性,也培養學生“說”的能力。“述”貫穿于整個學習階段。
“品”是領悟詩歌的神韻,品味語言。清代詩人吳修齡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喻之為米,認為一般的文章只是把米煮成飯,詩則是把米釀而為酒,“飯不變米形,酒則盡變”。⑤詩歌教學就應引導學生去“品酒”,在“品”中去發現、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發揮,從而領悟到詩歌的神韻,領悟到詩歌的美,這一點,和“悟”相一致。“品”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品味詩歌的語言,教師可示范性地講一些精妙的詞,讓學生學會“品”的方法;更多的要讓學生自己去“品”,以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
“評”是談自己對詩歌的認識,談自己對詩句字句的看法,闡述自己獨到的見解。它有利于提高學生評價能力,增強創新意識。
“誦”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入角色誦讀詩歌。通過詩歌的停頓、節奏、重音、語調等,體味并表現出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朗誦時要求朗誦者“進入到原作品所具有的那種精神狀態中去,即所謂‘進入角色,把原作品創作時燃燒著的思想感情,在朗誦中再一次燃燒起來。”⑥這一階段,教師的指導非常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體味詩歌,真正進入詩歌的情境,再現詩歌的激情,和詩人產生共鳴,并用好“高低,強弱,緩急”這三類語調,讓學生真正領悟詩歌蘊含的美。學生在練習“誦”中進一步學會學習,大大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第三階段:“評”。
傳統的對詩歌的考查方法,也和其它文體一樣,往往只停留在筆答試卷上。《新課程標準》強調“根據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強的特點”,可著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并指出:“可通過考察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來評價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這一單元,我和學生商量,采用了非筆答的形式考查:全班同學,每人選一首新詩(可幾人合誦,可分角色),自配音樂,利用配樂詩朗誦的形式進行。并由大家選出十位評委,制定了評分標準,進行打分。標準如下:1.內容思想健康,流利背誦;2.普通話標準,聲音清晰響亮;3.能準確把握作品情感基調,溶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富有藝術感染力,準確、鮮明、形象地表現內容;4.注意到詩歌的節奏停頓,語音的高低輕重、抑揚頓挫,重音,拖音,顫音等;5.儀態舉止(包括上下臺)、表情自然大方,恰到好處地輔以動作語言;6.配樂恰當。學生興味盎然,運用課堂上學到的詩歌知識積極準備。朗誦會上,較為準確地再現了詩歌意境。朗誦準備、臺上表演以及相互評價,無疑使學生的理解、欣賞、表現、評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總之,詩歌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學會欣賞詩歌,品味詩歌,教師適當的精當的“導”只是起到一個引路的作用,學生的能力培養才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