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淑君
摘 要:專業學習共同體有成員平等、共同愿景、合作學習、成果共享等特征。專業學習共同體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專業學習共同體對教師隊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學校領導應轉換角色,引領教師形成共同愿景,構建學校合作文化,建立健全教師共同學習機制,建立健全發展性評價制度,是構建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專業學習共同體;共同愿景;學習機制;發展性評價制度
21世紀是以人才資源的開發做為社會發展動力的嶄新世紀,而教育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教育的發展,教育質量的提高在很大程上取決于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新時期以來,教師專業發展成為教育改革的熱點之一。就組織形式而言,專業學習共同體不但能夠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一個平臺,讓教師以共同體的方式建立一套技術性文化來強化自身的學習,而且能夠使教師通過共同探索、研討和參與合作性的實踐來生成自己的教學知識和實踐智慧,從而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那么,究竟什么是專業學習共同體,它具有哪些特點呢?
1 專業學習共同體的內涵和特點
(一)成員一律平等
在專業學習共同體內,平等是基本原則,管理者、教師之間是平等的,普通教師與行政領導一起參與決策的制定和過程的實施,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和學習探究。
(二)具有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全體成員對某一想法和目標達成的共識,并要不斷地為之奮斗。可以理解為共同目標和理想。它對每個成員都是十分重要和具有一定的精神激勵作用。在學習過程中,它激勵著所有成員為之奮斗,并在探究學習和教育教學活動中不斷地加以貫徹,直至最終實現。
(三)倡導合作學習
在傳統的學校教學活動中,大多數教師都有一種強烈的排他性,與同事處于一種互相封閉、競爭和孤立的狀態。這雖然有利于避開外界對教學工作的干擾,但同時也切斷了教師從外界獲得各種支持和評價的通道,不利于其自身及其他教師的專業發展。在專業學習共同體中,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教師是進行共同學習與合作探究的伙伴,在反思性的對話中不斷獲得新的信息并改進教學活動,從而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2 專業學習共同體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能夠激發教師自主發展的主體性
主體間性理論認為處于交往關系中的人均是主體,沒有客體,主體間交往是一種從“自我”走向“他我”,從單數的“我”走向復數的“我們”的過程。生存是主體間的共存,是平等的、開放的自我主體與對象主體間的交往和對話。學習共同體的建立,教師之間進行平等的交往與對話,使大家圍繞共同的主題內容,在相同的學習環境中建構一個充滿專業自覺且具有獨特文化氛圍,將公共知識轉化為個體文化的動態結構,引導教師打破思維定勢,審思自身教育實踐,喚醒專業自覺性,激發專業發展欲望,從而激發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責任感、成就感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體性。
(二)能夠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
邁克·富蘭(Michael Fullan)在《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中說道: “當教師在學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學生學習情況的時候,當他們把學生的學業狀況和如何教學聯系起來的時候,當他們從同事和其他外部優秀經驗中獲得認識、進一步改進自己教學實踐的時候,他們實際上就是處在一個絕對必要的知識創新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教師通過分享各自的見解與信息,達到對學習內容的深層理解,并與同伴開展包括協商、呈現自己的知識、相互依賴、承擔責任等多方面的合作性活動。另一方面,共同體通過互動將個人難題轉化為公共難題,借助集體智慧解決個人困境,從而構成了一種加速個人智慧學習和實踐創新的良性循環。因此,學習共同體可以提高教師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增進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增進教師之間的協作,既提高了自己的實踐能力,也提高了群體的戰斗力。
(三)實現了教師群體的資源共享
從實際情境來看,教師之間在知識結構、智慧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教學內容處理、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整體設計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差異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群體資源。學習共同體可以為教師參與社會性的學習提供機會,使他們能夠在互動的伙伴關系中感受到共同體對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共同體可以促進知識和理解的獲得,促進知識的分享。這樣,集體知識的增加和個體知識的增加就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實現知識和經驗的互補、思維和智慧的碰撞,從而產生新的思想,使原有觀念更加科學和完善,有利于學習目標的達成和專業素養的提升。
3 構建專業學習共同體的途徑
(一)學校領導應轉換角色
專業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在創建過程中,學校領導者首先要明確自身的角色,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發揮其重要作用。學校校長首先應該是學習共同體的倡導者,表現在建立共同愿景、培養教師領導者和組建學校新領導班子等方面的行為。其次,領導者是持續的學習者。領導者在鼓勵教師參與共同學習活動的同時,自己首先要扮演“學習帶頭者”的角色,成為所有教職工學習的榜樣。再次,教育領導者應該是引領者。引領,不僅僅意味著提供支持,服務于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發展,也意味著溝通和對話,排除強制干預和消除矛盾及異化。可以說,學校校長的引領是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創建的必由之路。
(二)引領教師形成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教師學習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它是教師共同體中每個成員真心向往并愿意為之奮斗的目標,體現著大家的使命感與價值觀,是成員個人愿景的匯聚與聚焦,它又是對學校共同愿景的分解與承擔。當然,教師共同愿景應建立在共同體成員追求個人愿景的基礎上,因為只有追求個人愿景的人才會真正關心共同體的共同愿景。學校應建立全校發展規劃(SDP)機構,研究和部署全校的發展戰略規劃,專門收集教師對未來愿景的想法和意見。研究制定一整套周密調研方案,為教師建言獻策提供充裕的時間和可行方式,讓教師充分表達個人愿景,對教師的愿景陳述進行歸納、比較及反饋補充,從中總結出共同愿景,從而形成教師整體的共同愿景。
(三)構建學校合作文化
教師學習共同體是一種生態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它從較為宏觀的視角關注教師的文化、社群、合作和背景等因素。因此,要較好地實施這種專業發展模式,就需要構建一種合作性的學校文化。要在全校營造自然的合作文化。要改變教師傳統的單兵作戰的職業意識和習慣,在全校營造一種合作、互動的文化氛圍。要鼓勵教師在資源、項目等方面進行交流共享;避免教師“刻意的合作”,讓合作成為自然狀態下教師的無意識習慣行為,才是真正的合作;改變教師“非贏即輸”的思維模式,實現教師個體以及教師群體的“雙贏”。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實質就是專業化學習,是教師終身學習的過程,應將學習文化滲透到教師工作中,為教師搭建學習平臺,為教師學習提供支持,重視學習軟、硬件建設,如加大對圖書館的投入,保證教師期刊專項費用,建立學習網絡等。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和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三大戰略目標。其中的一個具體任務,就是要“辦好開放大學”,這個重擔將由電大系統肩負起來。在當今高校競爭激烈的形勢下,我們應立足現實,迎難而上,構建自己的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建立一支符合時代要求,銳意進取、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實現自身的華麗轉型。
參考文獻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概念[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52~65.
[2]Boycr,E.L.(1995).The basic school:A community for learning Princeton,NJ: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Advancement of Teaching.
[3][美]羅伯茨,普魯伊特.學習型學校的專業發展——合作活動和策略[M].趙麗,劉冷馨,朱曉文,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6.
[4]Hord,S.M.(1997).Professional leaning communities:what are they and why are they important?Austin: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