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12月1日,IMF正是宣布人民幣2016年加入SDR,這必將給兩岸金融業合作帶來新的契機。本文著重分析在兩岸關系的新形式下,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化,如何深化閩臺金融業合作及其選擇路徑。
關鍵詞:SDR;金融合作;路徑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兩岸經貿往來頻繁,這為兩岸金融業合作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近年來,閩臺經濟互動與合作進入了新的快車道,金融業也由此迎來了它的發展“春天”。但相對經貿的發展,金融業的合作仍處于初級階段,并面臨諸如投資比例不對稱、開放程度、金融監管難度大等方面的挑戰。但隨著人民幣加入SDR,這為深化兩岸金融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機。
1 深化閩臺金融合作的基礎
1.閩臺經貿合作是深化金融合作的前提
進入新世紀,閩臺產業合作更加密切,經貿往來持續增長。2015年,閩臺貿易額達695億元人民幣,實際利用臺資13.1億美元,同比增長10.3%,臺灣地區已成為福建省第一大進口產地,同時也是福建省第二大境外資金來源地。在進出口產品方面,福建對臺出口商品以機電、農產品為主,進口以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液晶顯示板為主。閩臺經貿合作正由傳統的產業合作向高新技術產業合作,其合作深度逐步加深,這也對深化閩臺金融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現行的閩臺合作為深化金融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銀行率先開辦了新臺幣與人民幣兌換業務。隨后,兩岸銀行相繼開展直接通匯等覆蓋全島的業務,臺灣多家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在閩設立辦事處,再到福建自貿區的設立,臺灣24家銀行與廈門16家銀行簽訂了人民幣代理清算協議,這些都為閩臺進一步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3. 兩岸一系列的金融協議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ECFA框架下,海峽兩岸相繼簽署多種金融合作協議,從而建立起兩岸金融合作機制,為規避金融風險、規范兩岸金融監管和審查提供了制度保障,也為閩臺金融合作正常化發展提供了保障。特別是2015年“習馬會”的成功舉行則為兩岸的進一步協商合作提供了穩定的政治前提。
2 深化閩臺金融合作的新契機
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開啟了閩臺經貿投資合作的新時代,也給閩臺金融業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
1.人民幣加入SDR對閩臺經貿具有新的正面促進效應,為兩地金融業帶來巨大商機。現階段兩岸經貿往來規模十分龐大,但因兩岸銀行直接通匯受限和通用性的清算機制仍未建立,造成兌換損失和結算成本增加,也影響效率。不過,隨著人民幣加入SDR,人民幣和新臺幣可以全面直接兌換。
2.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兩岸必須加快貨幣清算機制建設。福建毗鄰臺灣,作為金融業務的試點區域,更應為發揮先行先試的作用,為可能出現的問題提供預測性的建議。
3 閩臺金融合作深化面臨的挑戰
1.臺對閩投資比重下降,區域間競爭增強
改革開放初期,臺商對大陸投資主要集中在福建、廣東等地,但隨著長三角、京津冀等地區投資環境的改善,臺商投資正在逐步轉移,在閩投資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并且臺資金融機構也趨向長三角等地區。福建在吸引臺資方面的競爭力正在減弱,區域競爭壓力較大。
2.閩臺金融合作的非對等現狀
在金融機構市場競爭力和開放程度方面,臺灣金融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競爭力較強,但隨著大陸金融市場的開放,島內金融機構對閩必然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但是大陸在臺設立機構則相對困難。兩地互設金融機構數量非常不對等。
3.監管難度加大
ECFA 簽訂前,兩岸金融合作主要通過參股和設立辦事處進行,并且業務范圍也受限。協議簽訂后,臺灣金融機構可以在大陸設立分支機構,其業務范圍也更加寬泛。受限于兩岸不容的金融制度,大陸監管機構很難對在陸臺灣金融機構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管。此外,由于缺乏風險隔離機制,臺灣總行產生風險,必然影響大陸的分支機構,進而影響大陸與其分支機構有密切金融合作的其他機構。這些都給大陸的金融監管機構帶來了新的難題。
4.政治風險
2016年大選,民進黨勝券在握,如果其主政臺灣,未來幾年,“臺獨”勢必抬頭,國民黨與大陸簽訂的一系列貿易協議必然會被擱置,兩岸經貿往來受限的同時,其金融合作也將遭遇重重障礙,人民幣國際化所帶來的積極效應必然被弱化。
4 建設以自貿區金融改革創新和金融服務中心的聯動, 深化閩臺金融業合作新路徑
1.自貿實驗區在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先試先行
2009年,國務院發布海西區建設文件,提出“建立兩岸金融區域金融服務中心”的政策。2014年,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區,著重進一步深化閩臺合作,其政策內涵意義重大。自貿區的設立和金融服務中心的建立,有助于金融機構進駐廈門和福州,促進離岸金融市場建設,推進金融改革和創新,逐步形成了完善的金融要素市場,并最終形成海西金融集聚區。海峽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的建設是基于??”個案”的探討,通過擴大試點進一步探索金融領域的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加快建設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擴大閩臺金融合作范圍。
2.建立兩岸信息共享機制
臺商企業在大陸基于擴大生產的需要進行融資,其來源主要有島內母公司和大陸金融機構,而從臺金融機構獲得資金,這就急需大陸金融機構的幫助,但對于臺資企業的相關信息缺乏,而島內對這些臺資企業已有記錄,這就有必要構建一個官方的兩岸信息交流平臺,實現資源信息共享,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3.開拓新領域
根據2012年人民銀行和臺灣的貨幣管理機構簽署的《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兩岸貨幣的清算基本框架已經建立起來,2013年4月 19日在廈門銀行開立人民幣同業往來賬戶,閩臺實現人民幣直接清算,減少了大陸臺資企業的匯兌風險和損失。在人民幣被納入SDR后,兩岸企業若以新臺幣和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可為企業節省2%~3%的交易成本。廈門作為貨幣清算先試先行的地區,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有利條件,開辟金融合作新領域,鼓勵臺灣證券、保險機構入駐,尋求兩岸金融機構在業務代理、產品開發等方面的業務合作,吸引和鼓勵境內外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來閩拓展業務,促進更多資本進入股權投資市場。
4.加強金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加快金融改革創新
當前,我國的金融業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其差距仍然很大。除制度因素外,缺乏專業人才才是主要原因。基于此,首先要培養創新性人才,在大學課程中,增加實踐,學生定期到金融企業實習。其次是引進人才,政府提供優惠條件引進專業金融人才。再次是組織閩臺各類金融機構人員互訪交流,開展兩岸兩岸該技術人才培訓等。
參考文獻
[1] 王招治.自貿區時代閩臺金融合作的新契機及深化路徑[J].金融縱論,2015.
[2] 張萍香.后ECFA時期深化閩臺金融合作的新路徑[J].臺灣農業探索,2013.
[3] 翁建國.兩岸關系新格局下的閩臺金融合作[J].海峽金融,2009.
[4] 林俊國.閩臺金融合作的制約瓶頸與發展對策[J].時代金融,2015.
[5] 傅子能.深化閩臺金融合作 助推海西區建設[J]. 金融縱論,2009.
[6] 葉芳. 閩臺金融合作的新態勢與對策[J].經濟縱橫,2015.
[7] 張麗.借鑒粵港經驗深化閩臺金融合作[J].海峽金融,2013.
作者簡介
喬術好(1990-),男,安徽蚌埠人,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