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欽明 左軍 李松柏 劉雅芳 孫玉珍



摘 要:市場戰略和非市場戰略的整合有助于構建維持和增加企業競爭優勢的外部環境,并最終實現中藥材企業效益的最大化。充分把握“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黑龍江省中藥材事業發展的機遇,著力從資源導向、行業競爭、產業鏈對接等方面制定中藥材發展新戰略,力爭使我省中藥材市場更加科學、持久、良性的發展下去。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黑龍江中藥材;市場與非市場;戰略整合
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市場競爭變得愈加激烈,企業的成功不再僅依賴于產品和服務、分銷渠道、供應鏈、價格等市場因素,政府、各種利益相關者以及社會公眾等[1]非市場因素一樣對企業的成敗有顯著影響。盡管市場戰略和非市場戰略在戰略目標、擁有資源、行動方式、策略制定、績效形成過程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二者常常是互為前提、相輔相成的。企業為了實現市場與非市場目標,獲得持久競爭優勢,通常會將市場與非市場資源進行優化組合[2],制定和實施市場與非市場的整合戰略,將這些競爭優勢轉化為企業利益,從而提高企業績效水平。
需求和供給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在宏觀經濟學中,需求指的是最終產品的去向,包括消費、投資和出口,即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供給指的是產品生產環節,包括產品的種植、初加工和最終生產等環節。近幾年黑龍江的中藥材市場出現明顯的低迷狀態,中藥材產能過剩、科技研發滯后、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中藥材市場的發展。在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供給側”的理念,即“在適當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這為黑龍江省調整中藥材產業經濟結構矛盾提供了科學依據。因此,黑龍江中藥材企業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積極分析影響企業發展的市場因素和非市場因素,加大市場戰略與非市場戰略整合研究,積極推進中藥材市場的“供給側改革”,這對中藥材市場的長期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1 供給側改革下黑龍江中藥材市場與非市場戰略的相關關系
市場戰略強調要分析、識別機會并通過市場行為建立、開發、維持這些能促進企業發展的競爭優勢;非市場戰略強調通過分析、識別社會、政府、利益集團等的與自身企業發展的相關關系,通過有效的參與和干預創造有益于企業發展的機會和資源。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的市場行為與非市場行為常常是相互支撐和互動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相互排斥的關系。系統分析二者的內在聯系,有助于中藥材企業綜合運用這兩種戰略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和經營業績。
1非市場戰略是黑龍江中藥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黑龍江傳統的中藥材發展戰略僅將重點放在市場戰略的規劃上,通過制定市場發展戰略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及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事實上,影響黑龍江中藥材生存發展的因素不僅僅是中藥材企業的管理制度、生產質量和供應產業鏈等市場因素,還應包括與中藥材產業發展息息相關的政府政策、新聞媒體、利益集團及消費者等非市場因素,這些非市場因素對提高黑龍江中藥材競爭優勢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國經濟發展采取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將“非市場”因素納入到黑龍江中藥材發展戰略規劃中,制定基于外部環境中利益相關者的非市場發展戰略,成為中藥材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幫助中藥材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來源之一。
2二者相互依賴,共同構建適于黑龍江中藥材發展的市場環境
新的戰略管理理論認為,在一個動態競爭市場上,競爭環境的不確定性導致了企業交易成本的增加,市場與非市場行為都可以影響市場結構變化,企業能否成功運用市場與非市場戰略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直接關系到企業效益及企業的生存發展。中藥材市場戰略注重分析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包括中藥資源、中藥品種、藥材質量等因素;中藥材非市場戰略則是主動參與能夠影響企業發展的活動,以此來創造適合企業發展的環境和機會,包括政府管理與政策、社會公益活動等因素。市場戰略與非市場戰略二者是相互依賴的,市場戰略追求的是“利”,非市場戰略追求的是“理”,中藥材企業要獲得盈利和持續經營,就必須要“有理有利”。因此,在充分把握復雜多變的市場和非市場環境的基礎上,要針對影響中藥材發展的綜合因素做出戰略整合決策,構建維持和增加企業競爭優勢的外部環境,以此來回應競爭對手的市場進攻或非市場進攻,并最終實現中藥材企業效益的最大化。
3二者相輔相成,協同促進黑龍江中藥材企業長遠發展
市場戰略和非市場戰略都是促進和推動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戰略手段。雖然二者作用的領域及對象有所不同,但其產生原因及結構卻是類似的,都是在市場環境和非市場環境中自上而下為求得生存和發展,保持持續競爭優勢而做出的總體且長遠的計劃或規劃,集中為企業定位、發展方向、業務領域、經營模式等,解決的是全局性、高層次和決定性的重大問題。 由于市場戰略和非市場戰略都是有利于企業競爭力和績效的提高,因此,在采取市場戰略的時往往也會同時運用非市場戰略,這就構成了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如果企業能夠從核心競爭力角度出發,將市場戰略和非市場戰略有機整合,并且在運用市場戰略的時機和效果上能夠與非市場戰略達到重疊,就能形成強大的正向整合效果。
2 供給側改革下黑龍江中藥材市場與非市場戰略整合模式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晰的認識到市場戰略與非市場戰略間的相關關系,二者整合的效果也明顯大于任何單一戰略所能及的最大限度。因此,市場戰略與非市場戰略是否完善以及它們之間的整合程度越來越影響到企業的成敗,如何有效的將市場戰略與非市場戰略整合起來也成為了促進黑龍江中藥材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的研究內容。
1基于資源導向的中藥材市場與非市場戰略整合模式
(1)理論基礎
“企業的競爭優勢是什么”“企業如何獲得競爭優勢”,這是資源管理研究的兩個基本問題。以Wernerfelt為代表的傳統資源觀認為,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來自于企業所擁有和掌控的難以模仿、難以交易的特殊資源和戰略資產,而企業一旦先于競爭對手擁有某種資源,在一定意義上就會獲得“先行動者優勢”并取得強勢地位,而這也將對隨后的資源獲得者造成一定的“資源位置障礙”,從而為企業帶來超額利潤。Barney同樣指出:只有當企業具有獨特的、不可移動的資源或能力時才能更好的實施企業戰略計劃。傳統資源基礎理論闡述了資源的稀缺性、不可模仿性、有價值性和不可替代性與企業競爭優勢的關系,但由于此觀點是建立在“企業面臨著穩定的社會競爭環境”這一假設基礎上的,因而忽略了非市場環境對企業生存和競爭的影響。從近些年企業資源觀的研究來看,資源概念的外延正不斷擴大,不僅包括產品、資金、技術、管理、銷售、服務等市場資源,還包括政府優惠政策、媒體宣傳、利益集團的支持、社會公眾的信賴等非市場資源。這些觀點進一步完善了企業發展的資源觀,也進一步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提供了充分的理論基礎。
(2)黑龍江中藥材資源現狀分析
從市場資源角度看:第一,中藥材資源種類豐富。從黑龍江省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局最新統計數據得知:黑龍江省目前擁有中藥材資源856種,分屬156科,489屬,其中植物類藥材742種,分屬110科,418屬;菌藻類藥材76種,分數25科,40屬;動物類藥材34種,分屬21科,31屬;礦物類藥材1種,其他類3種;第二,中藥材資源含量豐富。據有關部門統計,黑龍江省的鹿、熊、林蛙、人參、五味子、刺五加、黃芪、防風、龍膽草等地道藥材種群集中,蘊藏豐富。其中防風、黃柏、刺五加、滿山紅等品種的產量居全國首位,人參、蒼術、龍膽等居第二位,五味子、玉竹等位居第三。其他還有黃芪、龍膽、蒼術、柴胡、知母、車前子、牛蒡子等大宗藥材,供應全國;第三,中藥材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根據黑龍江省2015年9月份召開的有關于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監管“十三五”規劃和《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主題研討會發布的數據可知:截止2014年,黑龍江省中藥材種植和野生藥材撫育達55個品種,面積達152萬畝,市場總收購量在1萬噸左右;第四,中藥材產業迅猛發展。其中以中藥材為原料的藥廠已從2005年的53家發展成為2013年的146家,增長了175%。近年醫藥總產值為277.9億元,其中中藥產值為132億元,占47.5%(數據來源于黑龍江省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局)。
從非市場資源角度來看:第一,黑龍江省幅員遼闊,江河縱橫,北部有大、小興安嶺,南部有張廣才嶺、老爺嶺和完達山,西部有松嫩平原,東部有三江平原,全年平均氣溫在-5~5°c之間,冬季嚴寒干燥,土壤以暗棕壤、黑土、黑鈣土為主,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十分適宜植物的生長;,第二,在政策上國家出臺了《藥材保護和發展(2015-2020)》政策,我省自1987年至今也制定了一系列中藥材發展政策,加大了對中藥材產業的扶持力度;第三,隨著“中藥養生熱”的興起,居民養生意識不斷提高,對傳統天然中藥材越來越青睞。
(3)基于資源導向的戰略整合互動圖
2 基于行業競爭的中藥材市場與非市場戰略整合模式
(1)理論基礎
在傳統的競爭分析理論中,競爭就是企業之間(特別是同行業企業之間)針對市場上的最終消費者而開展的各種針對對手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3],競爭戰略也多集中在企業并購、聯盟、設備引進、開發新產品、價格波動等領域。很顯然,傳統競爭分析忽略了企業競爭是嵌入在市場與非市場雙重環境中的,二者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有著劇烈的影響這一事實。隨著企業間競爭的逐漸白熱化,企業間競爭領域不斷擴大,開始與供應商、競爭者、政府機構及社會公眾等多方利益相關者建立關系并相互影響[1],競爭內涵的外延不斷延伸,企業競爭層面也逐漸加入了包括社會關系、社會責任、企業聲譽在內的更廣泛的競爭領域。
(2)黑龍江中藥材行業非市場競爭的基本范圍
對黑龍江中藥材行業競爭范圍的分析,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企業社會責任。中藥材行業在社會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雖然在理論上尚不明確,但在現實生活中,黑龍江中藥材行業不但要保證藥材質量,提高藥材藥效,還要積極參與公益、慈善活動,提升企業形象和影響力;第二,企業品牌優勢。目前黑龍江省在國內比較知名的有哈制藥六廠、哈中藥二廠、哈制藥三廠、葵花藥業、世一堂和圣泰藥業等幾十家中醫藥產業。刺五加、北五味子、寧古塔黃芪、關黃柏、小蒿子防風、甘草、龍膽草、黃芩、蛤蟆油、鹿茸、熊膽等地道藥材和以這些地道藥材為原料生產的刺五加系列產品,雙黃連、胃康靈、北芪神茶等藥品和保健品暢銷全國,形成了獨特的“北藥”品牌。第三,企業創新驅動力。目前黑龍江中藥材出現種質混雜、高產優質的種子少見、栽培的品種過于單一、藥材內部質量不穩定等問題,加強科技創新、建立中藥材種植基地也是提升黑龍江中藥材競爭資源的重要內容。
(3)基于資源競爭的戰略整合互動圖
3 基于產業鏈對接的中藥材市場與非市場戰略整合模式
(1)理論基礎
隨著技術的發展,迂回生產程度不斷提高,生產程度劃分為一系列有關聯的生產環節,企業組織結構間的分不斷增加。企業不得不依靠企業間的相互關聯,形成最佳的企業組織架構,產業鏈就此形成。所謂產業鏈是指各個部門之間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并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4],是借助區域市場協調地區間專業化分工和多維度需求間的矛盾,以產業合作作為實現形式和內容的區域合作載體[5]。產業鏈的本質是“1+1>2”的價值增值效應,可以形象的描述產業層次、產業關聯程度、資源加工深度和滿足需求程度等問題,是產業價值實現和增值的根本途徑。就目前產業經濟學的標準來看,產業鏈包括價值鏈、產業鏈、供需鏈、空間鏈四個維度,不同鏈條之間的對接形成了包括市場交易式、縱向一體化式、準市場式和混合式產業鏈在內的四種產業運行模式。
(2)黑龍江中藥材產業鏈現狀分析
近些年,黑龍江中藥材企業迅速發展,逐漸形成了一條上游至基礎產業和研發,下游至市場拓展的延伸產業鏈。但由于發展不完善,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
第一,黑龍江中藥材種植現狀。我省部分地區中藥材種植出現種植混雜、良莠不齊等現象,道地藥材如人工種植的人參有5.4萬畝,主要分布在尚志、延壽、饒河、依春等地,地區,但由于生長環境、生態條件的差異,致使中藥材內在質量不穩定、不均一;中藥材栽培品種過于單一,部分種子、種苗種性退化,高產優質的藥材品種減少;部分藥農為追求經濟效益,肆意投放農藥化肥導致農殘超標等。第二,黑龍江中醫藥產業現狀。中藥企業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小,集中程度低,尚未形成一個有相當規模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部分大型企業還未建立與生產相配套的原材料生產基地;GAP等國家實施的藥材生產規模及標準化生產技術還未普及;科技創新力度不夠,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等。第三,黑龍江中藥材企業社會關系。中藥材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較少,企業創新能力不強;企業與中藥材開發、生產、銷售、物流等相關產業的企業關系不強,能以獲得大量的投資和銷售渠道;企業與地方政府中藥材管理部門的聯系較少,難以獲得政府的政策性支持。
(3)基于供給側改革的戰略整合模式
4黑龍江中藥材市場與非市場戰略整合互動模型
3 供給側改革下黑龍江中藥材市場與非市場戰略整合實施
中藥材企業采取與自身優勢和社會環境相適應的戰略,對于獲取競爭優勢和長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資源導向、行業競爭和企業產業鏈的戰略模式構成了黑龍江中藥材長發展的完整的戰略整合框架,企業根據不同要求和社會需求采取相應的市場與非市場行為是對市場環境和非市場環境的積極反應,這將為中藥材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并最促使進黑龍江中藥材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地位。
1資源型整合戰略的實施
通過圖1中市場與非市場資源、戰略整合及績效三者之間的互動整合模型可知,黑龍江中藥材的發展要積極拓展資源的選擇空間,提高資源的利用層次,積極將可用的市場資源轉用于非市場戰略的實施,或將可用的非市場資源轉用于市場戰略的實施,或者將市場和非市場資源同時用于企業策略所涉及的各個業務領域中,從而使有限資源在整合互動中發揮最大的市場和非市場效益。第一,增加資源的稀缺性。可以借助現有技術和成果積極轉化、開發更多更好的中藥新品種。如心腦血管用藥、婦女兒童用藥、抗腫瘤藥、保健藥、植物藥和化妝品等多領域的中醫用藥。第二,增加資源的價值性。可以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發、培育優質種子、種苗,加大品種抗寒、抗旱、抗病等優良特性的開發,提高品種的內在質量和豐產性能。第三,增加資源的不可模仿性。可以與行業協會、集群經濟等形成非市場聯盟,協同實施非市場戰略,進一步提高非市場戰略的有效性,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推動中藥材行業的良性發展。第四,增加資源的不可替代性。中藥材企業可以通過設立公共關系部門來加強與政府、利益集團等的交流合作;設立消費者售后服務部,定期進行電話回訪,有助于銷售部門和生產部門及時作出計劃調整。
2競爭型整合戰略的實施
黑龍江中藥材實施競爭型整合戰略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實施中藥材企業并購重組戰略。各中醫藥企業要打破行業、領域和地區的界限,通過重組、聯合、兼并和出售等多種形式,加快中藥材企業優化組合,培育具有優勢和特色的龍江中藥材企業;把握國家出臺的行業整合政策,利用逐步完善的資本平臺,加大資本市場和金融工具研究力度,借新版GMP東風,積極篩選優質的醫藥企業或藥物品種,豐富公司供銷產業鏈;重點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中藥材企業,提高黑龍江中藥產業在國內外市場的核心竟爭力。其次,實施社會責任營銷戰略。企業在社會公眾中的聲譽是一個重要的非市場競爭因素,企業通過參加公益活動,獲得了更多與公眾交流、傳播企業文化的機會,有助于企業提升自身形象。中藥材企業在規劃社會責任戰略時要注意選擇活動主題鮮明、符合企業形象、容易贏得公眾認可和支持的活動內容,其中公益事業宣傳活動、慈善活動、社區志愿者活動等就是社會效應較好的企業社會責任活動;中藥材企業要制訂一套社會責任活動監管評估體系,有助于企業根據評估結果對相應的戰略和執行過程進行調整和改進。再次,實施打造名牌戰略。企業形象就像是企業的招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發展,名牌戰略正是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經之路,與企業形象相得益彰。在占領市場的競爭中,打造名牌戰略可以充當中藥材企業搶占市場的強力武器和重要支柱,對企業的現實效益、長遠利益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建造名牌產地還可以促進區域經濟和地區形象提升,改善區域內外軟硬件環境,促進區域經濟整體得到高效、快速的發展。
3產業鏈對接型整合戰略的實施
第一,加強企業鏈與供需鏈的對接,建設黑龍江中藥材種植基地。按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標準和《綠色植物藥進出口標準》規范生產,加快人參、刺五加、五味子、防風、滿山紅、龍膽草等道地中藥材GAP規范化種植基地的規劃和建設,著力生產出符合綠色標準的中藥材。在中藥材種植基地的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實現中藥材生產的規范化和規模化。因此,可以從道地藥材的原產地入手,一是建立以尚志、延壽、穆棱、饒河、伊春等地為中心的人參種植基地,二是建立以林甸、杜爾伯特、桃山林業局、甘南等地為中心的甘草種植基地,三是建立以龍江、泰來、甘南、拜泉、訥河、林甸等地為中心的五味子種植基地;四是建立西部草原、伊春、鐵力等地為中心的黃芩種植基地等。第二,加強價值鏈與供需鏈的對接,優化黑龍江中藥材產業結構。中藥材企業應充分利用豐富的中藥材資源,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大中藥化妝品、中藥保健食品、香料、食用色素、飲料添加劑等多領域的綜合開發;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借助政府、協會等中介組織的支持,加大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合作,積極構建中藥材種子、種苗專業化繁育基地、產業化繁育體系等產業鏈。第二,加強企業鏈與技術鏈的對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采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黑龍江省傳統中藥產業落后的產品研發、生產和經營方式,如納米技術、生物技術、靶向藥物等;以市場和消費者為導向研發中藥新劑型,提高中藥產品的使用和療效水平。第四,加強價值鏈與企業鏈的對接,調節黑龍江中藥材企業社會關系。不同企業間的關系將影響他們的投資,并進而影響被創造的價值。中藥材企業可與相關行業建立“合作、多贏、共享”的聯盟關系,促使企業做出只有在關系持續情況下才有意義的投資,從而創造并獲得更多價;企業還要加強與地方政府的互動關系,促使政府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如出臺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政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優惠政策、購置環保專用設備抵稅的優惠政策等,中藥材企業獲得發展空間的同時可會推動地區經濟的繁榮發展。
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我們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供給側改革”這一重大戰略判斷上來,充分認識到“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黑龍江省中藥材事業發展的機遇,著力從資源導向、行業競爭、產業鏈對接等方面制定中藥材發展新戰略,力爭使我省中藥材市場更加科學、持久、良性的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BARON D P .Integrated Strategy Market and Non-market Component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5 ,37 (2):47-65.
[2]Shaffer,B,Quasney, T. J,and Grimm,C. M. Firm Level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Non-market Actions[J].Business and Society,2000,39(2)
[3]魏宇,趙波.現代企業競爭及競爭效能描述新探[J].南開管理評論,2002,6:28-31.
[4][5]http://wiki.mbalib.com/wiki/產業鏈[DB/OL]
作者簡介
于欽明(1979-),黑龍江泰來縣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博士,哈爾濱師范大學博士后流動站科研人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藥文化與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