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這是一支從遠古到現代的藝術大軍,他們前赴后繼的追逐著,似一股洪流層層向前方涌去。好比熱愛大自然的人們一樣,把自己處身于自然的環境之中呼吸,把心與自然的距離也貼的更近些。這是藝術家表達自己內心的方式。更準確更自然的揭開人們心中那層對自然崇拜的面紗,是內心本質質樸的表達。
關鍵詞:泥性;工藝;自然美;天人合一
有一種美讓人賞心悅目讓人贊嘆不已,更讓人為之動情。盡管是手工匠人,盡管是打鐵師傅,還是在泥土件忙碌著的陶藝藝術家。他們總能帶給我們一種審美享受,能夠讓人心曠神怡。好比熱愛大自然的人們一樣,把自己處身于自然的環境之中呼吸,把心與自然的距離也貼的更近些。這便是為什么泥成為多數藝術家表達自己內心的原因。因為它能更準確更自然的揭開人們心中那層對自然崇拜的面紗,是內心本質質樸的表達。像是熱戀中的年輕人發現自己喜歡人那樣,睜開眼睛她是一切,閉上眼睛一切是她。一切的一切都是都是對方絢麗的身影,就如同陶藝藝術家被泥性的魅力光環所環繞周圍。這種泥性之美為何會出自這香沃德土壤呢,也許是這種氣質為人性所賦予。但凡有點審美氣質的人都能從這泥土之中得到愉悅和恬靜的氣息。而他們只所以能夠得到和體會到這感受,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愉悅的感受注入了我們對生活美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期盼。于是乎陶藝、磚雕、瓦當甚至某種泥塑,這些以大自然最常見的物質為材料屬性和原始工藝帶給我們最為真質的享受,并形成了人類感情到物質化的轉移。使得泥土的原始氣息有了生氣并具有了人性的思維。從而,自然的形成了裝飾和物質化的符號,它驅使著感情的流向和彎折的審美,也是自然界向我們展現了一種超感官的愉悅的新奇的吸引力。
因此,各種美的物像者都依附于一個具體的物質承載。而泥的形態美就自然的成為了藝術者們每每追逐和修繕的物質承載,猶如一座美麗的房屋,被多次的建造和粉刷裝飾一樣。從此我們所信賴的美的物件,就這樣被無止境的被藝術者們模仿和復制著。同時也被悄悄的藏了起來。這類作品所蘊含的美,是從歷史遺留的泥性十足的陶瓷文物得到。它自己本身沒有任何的約束、自由自在,有時甚至相當隨意和拙劣。但人類正是從這種造型的美把文明向前推進著。在遠古時期的新石器時代初期,就把這泥性的魅力發揮到了完美。當他們積極的塑造許多美好的造型形象。不僅僅能體現他們的想象力,同時也在實現他們腦海中的幻想。這種美麗的藝術品也許只是最初的生活用具,但不知何時便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值得我們收藏和敬仰。因為泥土藝術有著豐富的表現語言的形式,他們不僅可以留下手痕、刀痕,以及窯變的自然色斑和造型的變化。這變化恰恰是“天人合一”的精髓之處,這種天人的結合在陶藝作品中尤為的明顯。這不僅體現了陶藝的自然屬性,同時也彰顯了陶藝的自然之美。
但凡是美麗的物體都會含有一種內在的道德內在美。這便表明了陶藝藝術,或者是其他一種藝術,除了內容題材之外,更多的還是要依附于生活,正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創造了藝術,同時藝術又指導美化我們的生活。于是乎許多經驗豐富的創造者都會遵循著一種循序漸進的藝術規律、修養、呆板、厚重或者精巧,在不斷的變化中達到統一的平衡感時,在創造者的手指中和腦海中融合,然后形成渾然一體的感觸,猶如海水般汪洋。他們總是通過幻想把大自然的力量形象化,以來加深我們對生活的印象。因此,泥性藝術是通過思維的發散在世間占有一席。《與元九書》中白居易說:“感人者,莫先于情,莫始于言,莫切于聲,莫深于義”。這美句不僅對詩而言肯定的,并且對任何一種藝術領域辛勤的工作者而言也是肯定的。從內心流露的情感是一種源泉,這源泉來源于生活的作品并直接與生活相關。有時讓我們感慨的不是浩大場景,而感慨最多的往往是局部的細微之處的精彩。這些都是藝術工作者敏銳的觀察力所捕獲。正所謂字如其人說的也許便是這個意思吧。
古代的哲人提醒我們在追逐高的藝術境界思維同時要達到一種“渾然天成”的效果和境界。這樣在我們的泥塑或陶藝創作中便成就了人們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佳狀態。因為它既能表達和諧的生態觀,又展現的原始的真摯的拙樸的神秘的藝術力量。許許多多的藝術都是要建立在這種基礎之上。也就像是燕子筑巢,在于巧妙的搭建和恰好的時機,同時又是一種實用需求的展現。這種永恒的特性是我們在社會創造過程中所特有的。也便形成了諸如磚雕、陶藝、瓦當等這樣的藝術形式得到了傳承和保留。有時陶藝更多的是一種人為的藝術,這是由材料的特性所決定的。是自然與人為的活動相結合,是水、木、金、火、土的融合。使得作品變得可塑、流變。并且成型的方式和燒制的規律,都是陶器形態美原因的作用者。并且產生一種特殊的美。我們堅信每種藝術形態,都不是形態本身的表達,而是要更好的內心精神的呈現,或者是審美規律的感染。這是文化發展對精神需求所決定的。就像是中世紀的畫家們,把死去的人畫的比活著更有生氣。也許便是畫者們成功的秘訣吧。
而對于那些陶藝工作者們,注重泥性的發揮永遠與內涵精神的表達成正比。創作的過程就像是菜肴的制作。思想和情感則是這菜肴中的佐料,只有放的恰到好處,才能最大化的發揮菜肴本身所特有的味道。不是隨便的攪拌,沒有任何的依據,僅僅的依靠外表的華麗形式的彎折變化,那也只是表面外在的要素而已。真美還是要靠內涵氣質的展露和靈感的創新,去成功的捕捉泥性與生俱有的自然魅力。同時達到天人完美的融合,才是陶藝的精髓之所在,泥性的完美發揮之所在。才能形成通向自然的寬敞大道。大自然從來不會放棄熱愛它的人們,有人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創作者而不是繼承者,這樣的思維在陶藝的創作中容易丟掉自然的原始魅力。例如日本人在制作傳統鐵藝壺時,在壺即將完工時,會將完美的作品用榔頭在局部敲擊出自然生活留下的凹痕。他們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作品的自然的生活屬性,表達對自然和對生活的崇拜。從而形成一種質樸的自然風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不難看出藝術是生活的,生活中也是可以產生藝術的。這就形成了一種藝術品安寧、自由和美的修行。有人說制作陶藝時可以排解人心靈上的憂慮和煩惱,還可以消除人與自然的隔閡,拉近他們的關系。這看上去不怎么恰當,但其實是想要告訴我們在陶藝制作的每一個工序中,都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對話,也許是人與泥,也許是泥與火,也許是火與人。這種交流猶如園藝師父修建植物,與花草之間的交流,從而修建出漂亮的植物外形。就是這種無形的交流才產生的結果吧。
因此,泥性的魅力有著它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看似粗糙的表面卻藏著精巧的內心。從練泥開始經過盤條、壓泥板、塑形、拉胚等這些技藝工序的運用,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最后連作品的燒制的都是對自然美的追求。一個色點的不規則變化,顏色的窯變,都能給欣賞者視覺上的不同感受。最后上升為一種精神蘊含,形成一種不可言喻的美妙感。其實為珍重的不是藝術品本身,而是它所能傳遞給我們真、善、美的信息和從中的心靈慰藉。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那就此結束。我們所感受的一個巨大的夢想就是手捧一把黃土,把它變成對自然的崇拜美的喜悅。
參考文獻
①《美術鑒賞》[M].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P62
②《辭海-藝術分冊》[M].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1月出版P 405-408
③《廣告設計中的圖形語言》[J] 秦春曉馮藝《包裝工程》2005年01期
作者簡介
王成江,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