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民主是信息時代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新形式之一,是一種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積極表達政治意愿、參與政治活動的一種新型民主方式。網絡民主不是獨立于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之外的第三種民主,而是在直接民主基礎上對民主實現形式的豐富和發(fā)展。本文將要論述在我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過程中,處于發(fā)展初級階段的網絡民主所具有的積極性和其局限性。
關鍵詞:網絡民主;基層民主;積極性;局限性
1 網絡民主的基本內涵
網絡民主是一種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民主互動的方法和手段,“以發(fā)達的信息、通訊技術、網絡以及相關技術為支撐,以直接民主為發(fā)展目的,以公民的全體、主動、切實參與民主決策、民主選舉等民主運作程序為典型特征的一種新的民主形式”。
網絡民主是民主的一種方式性的拓展,不是獨立于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之外的第三種民主,我們利用互聯(lián)網的技術,在形式上拓寬了民主政治的廣度,在內容上加深了民主政治的深度。這是一種新的民主運作方式,借助于發(fā)達的信息通訊技術,保持了民主的本質理念,這是網絡民主的核心特征。
2 網絡民主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的積極性
在民主政治建設中,基層民主政治的建設歷來是比較困難的,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基層民眾由于民主政治參與方式的單一而缺乏熱情;另一個是基層的政府很難與普通民眾進行有效的溝通。網絡民主形式的發(fā)展和普及,為我們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帶來了顯而易見的積極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民意的自由表達。在基層的民主政治生活中,處于底層的普通民眾,由于各種利益的權衡和考量,很難真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導致了基層民主政治不能很好的反映和表達普通民眾的真實想法和意愿。
網絡民主形式重新構造了社會結構和社會利益的溝通模式,由垂直性的、層次多和成本高的社會溝通模式向超越空間性、跨越層次性的和橫向扁平化的社會溝通模式的改變,促進基層普通民眾訴求的直接表達。
2、有利于基層政府部門的信息公開。廣泛的監(jiān)督是基層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的表現,政府部門的信息公開使得普通民眾也可以對基層的政府部門進行監(jiān)督,從而加強了基層民主政治的建設。網絡民主可以對一切政府行為進行全程以及遠程監(jiān)督,擴大了基層民主的內容,充分體現出基層政治民主的大眾化、日?;投嘣奶卣鳌?/p>
3、有利于關注到少數人的意見。網絡民主讓我們在了解多數人的意見的時候也不忽視少數人的意見。由于處于一個平等的話語地位,每個人都會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傳統(tǒng)的民主政治生活中,人們在意見的表達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的影響。網絡時代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使得傳統(tǒng)“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遇到挑戰(zhàn),少數派的權力得以凸顯。
4、有利于民意表達的“保真”。隨著網絡民主的發(fā)展,廣大的人民群眾可以直接、有效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網絡形式使得民意的表達更加及時準確,從而避免了傳統(tǒng)民主形式中民意的失真。網絡民主可以充分體現人民參與政治過程的直接性、真實性、平等性,進一步推動公民政治參與的發(fā)展。網絡提升了民主政治參與的能力,網絡的開放性和平等性也極大地激發(fā)了民眾政治參與的熱情,有利于基層民主政治的建設。
3 網絡民主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的局限性
網絡民主作為一種新型的民主實現形式,目前還處于一個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在其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難免有自身的局限性,這些局限性具體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效信息難以甄別的局限性。由于互聯(lián)網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使得我們接觸到的信息數量過度膨脹,網絡信息的來源渠道又是多種多樣的,這就使得信息質量良莠不齊。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廣闊空間,促進了信息的交流和傳播;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們很難也不可能有精力對所有接觸到的信息進行有效的甄別,這就造成了信息真實性的缺失。
2、民主異化現象產生的局限性?;ヂ?lián)網使得人們更容易進行政治參與,網絡政治參與會產生“群體極化”現象。網絡本身為我們的基層民主政治參與提供了一個可以廣泛交流的平臺,群體性的政治參與成為新的基層民主政治的特征。在這種情況下,群體的聚集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民主價值取向,網民總是將自己的民主訴求鏈接到自己的價值偏好、立場觀點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由于網絡的互通性,使得相同民主訴求的人很容易形成共同認識群體,強化其民主政治的訴求,而不能正確分析判斷自己的民主政治訴求是否符合實際的情況。一旦這種認同在虛擬世界得到強化,就很容易帶到現實的政治生活中來,這就造成了網絡和現實中的民主訴求的脫節(jié)。
3、網絡暴力現象頻發(fā)的局限性?,F實中的暴力往往會出現真實的傷害,而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無形之中的傷害也隨之而來。借助于網絡作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手段,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很多情況下,占多數的群體有對少數群體進行人身攻擊的行為,謾罵、侮辱、曝光隱私等,這些網絡暴力行為極大地傷害了普通民眾參與基層民主政治生活的積極性。
4、“情緒化民主”對于基層民主的破壞性。由于失真、泛濫的信息所煽動起來的公眾情緒所制造的膚淺的、虛假的民主訴求,可能使得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決策者被公眾情緒所感染,從而進一步影響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決策的效率和效果。這就會產生很多負面的影響,這些不利于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情形的出現,是對于網絡民主形式自身的一種否定。我們要認真對待,分析解決情緒化的網絡民主,還網絡民主一個真實的面目,使其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發(fā)揮應有的積極作用。
4 結論
網絡民主激發(fā)了我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活力,改變了傳統(tǒng)的民主政治參與的方式,以一種更加快捷、有效、成本低廉的方式影響著當今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但是,網絡民主是離不開現實民主的,與其說它提供了新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形式,不如說它激發(fā)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的積極元素;與其說它提供了一種新的參與方式,不如說它消除了傳統(tǒng)民主政治參與的一些障礙。網絡民主是在新科技的應用的基礎上,把一些本屬于民主政治本身的元素很好的表現了出來,把一些被現實束縛的東西解開,把失衡的權力配置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網絡民主—媒介與民主關系的新形式[J].四川行政學院報,2009
[2]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論網絡民主發(fā)展的困境[J].民主與法治,2012
[4]網絡民主:公共協(xié)商與制度創(chuàng)新[J].浙江社會科學,2011
[5]網絡民主發(fā)展新探[J].社會主義研究,2013
[6]網絡民主與公共治理制度變革的邏輯[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7]中國網絡民主中的多數暴政問題分析[J].社會科學,2011
作者簡介
洪帥(1993—),男,漢族,籍貫:江蘇連云港,單位: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