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衛
證券市場在制度、技術、監管方面的創新和改革似乎一點也不少,但中國金融體系的風險卻在加速度上升。
證券市場如一棵大樹,從根伸發,拔地而起,吸收中華大地億萬人的智慧和欲望,逐漸枝繁葉茂,蓬勃蔽日,發展益盛。我將枝丫看作市場上的千百主體,將樹干看作約束市場行為的制度,將中國證券市場的投資文化,看作更為關鍵的證券市場之根。
從歷史來看,所謂現代證券市場實際上是政治理念上的民主主義文化,在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逐漸擴展的一個過程,就像一滴墨汁滴入一杯清水,迅速暈開,其表現形式就是股權結構上的逐漸分散。企業的大股東從之前的絕對獨裁者,到相對獨裁,再到慢慢從持股比例上被置于一種群體性的有效的監督之下,使大股東不能在代理企業事務的過程中,過分侵害其他股東的利益。這個逐步制衡的結構就是所謂“公司治理”或者“法人治理”,這一切的基礎,都是股權的產權明晰和股權具有流動性。
而中國歷史上,長期集權主義文化盛行,所謂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就是對外部代理人的依賴。天地君親師,道理是祖宗的好,權力是皇上的大,有冤枉盼青天大老爺,時運不濟怪老天不睜眼。這實際上就形成了中國人思維方式中,嚴重缺少了對自我負責的精神,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人民,會將最強大最實際的代理人——政府的政策,作為個人行動的最重要的根據。政府“全能”的迷信深深地烙印在這個國家的人民心里,尤其在證券市場這種舶來品中,市場的各個參與主體對外部代理人的依賴表現得異常強烈,然后都不自主地將所有的權力、責任和安全都寄予政府。這種根植于傳統文化,懶惰又曖昧的一致性使得中國的投資文化發生了嚴重畸變。我認為這種文化基因的缺失,才是中國證券市場種種弊端最深層的根源。
縱觀全球資本主義文明,證券市場居功至偉。但證券市場能夠起到這種作用,并非自然而至,它背后有著一套有形的制度和無形的文化來支撐,倘若失去了這種支撐,證券市場就可能走向反面。恰如中國證券市場,其中隱藏著的腐敗、不公、低效率本質與證券市場本身及其造成的財務令人艷羨的華麗外表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成為了財務再分配的工具。
證券市場被認為是中國改革中成效最差的一個領域,但這并不是說這個領域的改革措施太少,恰恰相反,證券市場在制度、技術、監管方面的創新和改革似乎一點也不少,但中國金融體系的風險卻在加速上升。傳統文化導致的證券市場投資文化的扭曲,其實危害比制度建設滯后更加長久深遠。制度其實在短時間內可以模仿,正如中國證券市場現行制度往往都來自于模仿其他發達證券市場,而文化則需要長期的學習和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