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妍妍
【摘 要】梅派再傳弟子張馨月,有其特有的表演藝術與臺風,在梅派藝術上有著自己的詮釋與理解。本文主要研究分析與探討梅派青衣代表張馨月的表演特點與臺風。
【關鍵詞】梅派青衣;張馨月;表演特點;臺風
中圖分類號:J8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4-0029-01
張馨月的生母為評劇演員,由于受到母親的熏陶與影響,自小張馨月就對唱戲情有獨鐘,雖然父母并沒有讓女兒學唱戲的意愿,然而,看到張馨月非常喜歡,所以就和普通家長一樣對女兒的愛好傾力支持,張馨月從小就拜在梅派名家張春秋的門下,所以打下了優良的梅派演唱基礎,始終是梅派重點培養的戲曲學生,這也給張馨月未來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梅派再傳弟子張馨月,以其特有的表演藝術與臺風在梅派藝術上有著自己的詮釋與理解,本文主要研究分析與探討梅派青衣代表張馨月的表演特點與臺風。
一、張馨月的表演特點及臺風
以往唱腔程式方面通常存在很多“彎”,在最初學習梅派唱法時,往往會給人的感覺是沒有“彎”,而慢慢地就會領悟出“彎”在梅派唱法中的存在,只是比較少而已,可能有一個半或者是半個,而半個“彎”往往都是一帶而過,然而必須要有。梅派就是如此,絕不會對演唱技巧進行表面化,而必須修煉人的“內功”。我國戲曲大師梅蘭芳的嗓音圓潤甜脆、高寬清亮,所以音色往往會給人一種飽滿純凈之感,只有保證唱工不矜持才會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才能始終保持從容、平靜的氣度,不會出現氣餒音泄之處,一些音調拔得越高,那么就越能彰顯出其細長之感,由此增加嗓音的甜潤度。張馨月通過學習發現,很多唱法的難度在于“彎”,例如,龔琳娜在《忐忑》演唱中,一分鐘可以不間斷將多個“彎”唱出來,也就是說,一分鐘能夠唱出六十個“彎”,搞聲樂的專業人士都可以達到該程度。然而,若一分鐘唱一個音同時不松懈,那么就會增加其演唱的難度,此為梅派的獨特之處所在。張馨月認為,雖然梅派花腔比較少,而且起伏也不多,但是內在東西卻出現本質的改變,必須用心去體會,也就是說,梅派能夠彰顯出一種中和之美[1]。這種高質量的唱法被張馨月獨特的臺風與演唱特點詮釋得淋漓盡致,比方說,現階段很多戲迷都無緣再看到當年梅蘭芳大師所表演的《西施》,但是好在每個人內心的西施形象有所不同,在欣賞戲劇過程中通常會對演員塑造的形象加以衡量,而張馨月在舞臺上所表演的西施形象,其實就是很多人心中“萬古流芳浣紗女”的古典美女形象。為了學好梅戲,張馨月潛心研究數十年,對梅派藝術的各種神韻進行嚴格把握,同時出演了大量梅派地經典劇目,將虞姬、楊玉環、穆桂英以及林黛玉等古典形象演繹得出神入化,這一方面是張馨月嗓音甜美、外表靚麗的緣故,另一方面還得益于張馨月良師的指導,才使得她能夠對梅派神韻進行悉心領會,并對人物角色的內心世界進行細致揣摩,緊抓各個朝代人物角色的特點與形象,一板一眼,時而鏗鏘有力,時而溫婉細膩,展現在舞臺中的不僅僅是現代美女張馨月,更重要的是戲劇中那種或英武、或高貴、或悲切、或憂郁的經典形象,所以張馨月被觀眾贊譽為梅派傳承的佼佼者。
很多專家評價梅派表演的主要特點就是“圓”,也就是說,梅派藝術看得見、摸得著、聽得清,能夠兼顧聽覺與視覺,梅派演唱旋律也是順流而下、拾級而上,令人陶醉。而張馨月作為梅派青衣后繼者,有頂級大師做師傅,同時有鼎力支持的青年演員,還有專注打造精品的領導,而且張馨月本身也天資聰慧,能夠在排戲過程中琢磨出很多新奇的東西,在服飾方面講求藝術美,很擅長轉化他人長處為自身動力,并逐漸邁向更為圓滿的表演高度,此為京劇之幸事,同時也是梅派戲迷之榮幸[2]?!顿F妃醉酒》《霸王別姬》《木蘭從軍》等等,所有梅派劇目均為永恒經典之作,由于《貴妃醉酒》在當年被拍成電影,所以,很多戲迷在認識梅蘭芳先生都是始于《貴妃醉酒》。那么多人欣賞梅派劇目,認為最為經典的就是《貴妃醉酒》,因為在《貴妃醉酒》錄制時,梅先生的“手眼身法步”與狀態等都發揮到了極致,而且經多年磨練、努力與創新,達到美輪美奐的效果。
二、結語
京劇梅派藝術與我國傳統平和中正審美觀相符合,將圓融意味形式與線性藝術規范全面體現了出來,而這也是梅派始祖梅蘭芳先生較高文化修養、淵博知識以及平和人生觀所彰顯的獨特特性。要想將梅派戲劇學好,單單對其舞臺表現與形式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對梅蘭芳先生所讀過的書、生平等進行學習,再對其戲劇精神進行領悟,由此才可以領悟梅派戲劇更深層次的內涵,這樣也才可以將梅派清新流暢、雍容華貴、平實華美、大方圓潤以及溫婉甘甜之美體現出來。梅派再傳弟子張馨月,正是帶著梅派傳人的執著,帶著她恢復更多梅派劇目的夢想,將更為精彩、多樣化的梅派戲劇帶給廣大戲迷。
參考文獻:
[1]李海涓.京劇青衣“張派”對“梅派”唱法上的繼承與創新[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4(1):101-102.
[2]宋冰華.梅派藝術是“中和”之美——訪梅派再傳弟子張馨月[J].北京紀事,2013(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