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忠
今年世界癌癥日的主題是“我們能,我能戰勝癌癥(WE CAN,I CAN)”。但是由于早期篩查意識不強、保障機制不完善等原因,目前約有七成癌癥患者被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對這些患者而言消除對腫瘤的恐懼,實現與瘤共存或許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家住重慶渝北區的羅先生,今年55歲,每天習慣著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如果沒人告訴,誰也不會看出來他竟然是一位癌癥患者。5年前,羅先生突然感覺老是有尿意,卻尿不出。剛開始以為是上火了,可一堆清熱藥物吃完也沒見好轉,并且越急尿越不暢,有時還伴著疼痛,這時他才想著到醫院檢查。沒曾想被診斷出前列腺癌且出現骨轉移,已經失去手術最佳時機,只能采用抗雄激素藥物來控制病情。面對癌癥,羅先生并沒放棄,而是積極樂觀地配合治療,一年后他的病情逐漸穩定,開始繼續去單位上班工作,狀態良好。
七成癌癥患者需帶瘤生存
據國家癌癥中心下發的《2015年中國癌癥統計》顯示,我國2015年新增430萬癌癥病例,癌癥的死亡病例超過280萬;在重慶地區,2014年新發腫瘤8萬人左右,癌癥死亡病例超過5萬人。由于腫瘤發病具有較強的隱匿性,超過七成的癌癥一發現就是中晚期階段,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對于他們而言帶瘤生存或許是一種更好地選擇。
可惜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像羅先生一樣能夠科學認識帶瘤生存的患者并不多。不少患者一聽到不能手術,精神頓時就垮了,認為自己沒救了。實際上手術治療并不是所有腫瘤的唯一治療方式。即使錯過手術治療最佳時機,也并不意味無藥可救,腫瘤治療目前提倡綜合治療,包括手術、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中醫治療等多種方式。有經驗的??漆t生會根據腫瘤病理檢查結果、病程、發展趨勢選擇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
讓癌癥患者和家屬接受“帶瘤生存”至關重要,對于治療中晚期癌癥而言,這是一種比較務實的方法。癌癥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基因病,所有的癌癥均來源于基因突變。目前人類還無法使用藥物來扭轉這種基因的突變,進而將體內的癌細胞“趕盡殺絕”。在這種情況下,實現患者的長期“帶瘤生存”,與腫瘤“和平共處”是一種切實的選擇?;蛘撸覀儜獙⒛[瘤當成類似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去理解,消除患者的過度擔心甚至是恐慌,這更有利于治療。
帶瘤生存并非不治療
可能有許多人不理解,帶瘤生存不就是不治了嗎?有腫瘤在身體內,病情隨時都有可能惡化,這還能安全嗎?
其實帶瘤生存不是聽之任之,而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模式,這也是近幾年從“循證醫學”發展而來的“個體醫學”的核心。
首先,要認清一個事實,人類征服腫瘤的夢想還沒有實現。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把腫瘤當作一種慢性病,因為其病情發展有一個過程,不能治愈,終身存在,跟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一樣。
其次,有時候過分積極治療也是一種傷害。臨床上經常會遇到一些老年腫瘤患者,兒女們一聽說能夠手術,不惜一切代價治療,反而沒有獲得好的效果。這是因為老年人,尤其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身體各種機能都已經退化,根本無法耐受手術、化療。此時完全不必去考慮消滅腫瘤,可以選擇單獨放療或其他治療,從而做到帶瘤生存。
再次,倡導帶瘤生存并非意味著保守等待不治療,如果能夠外科切除、放療等其他治療方法治愈的,依然要鼓勵腫瘤患者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