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孫女今年21歲,患有類風濕關節炎,服藥后類風濕因子從去年10月的680降到現在的389。考慮到她身體瘦弱,擔心長期服用西藥副作用大,所以想改服中藥。請問哪些中藥比較適合?
江蘇 晁先生
晁先生:
從您外孫女的癥狀及化驗檢查結果來看,類風濕關節炎(RA)診斷是明確的。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并沒有太特殊的方案,只要有效,用哪一種方案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長期堅持治療。您外孫女偏瘦,患的是一種慢性疾病,本身即可導致患者消瘦、貧血等。不知您外孫女是一直偏瘦,還是患病后才消瘦的。如果一直偏瘦,那要注意加強營養;如果跟疾病本身相關,則積極治療疾病,病情控制好了,身體自然就會慢慢好起來。
關于西藥的副作用,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錯誤認識,似乎中藥是沒有副作用的,而西藥是肯定有副作用的。您外孫女目前的治療方案并沒有產生明顯的副作用,她只要定期監測肝腎功、血常規即可。關于抗風濕的中成藥,目前國內公認的大概有雷公藤、正清風痛寧、白芍總苷膠囊等,但均有各自的不良反應,如雷公藤的肝腎毒性、生殖毒性,正清容易過敏或導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白芍總苷則易致腹瀉等,很難找到一個既沒有副作用、又療效好的抗風濕藥物。
從您外孫女的報告來看,她有兩項指標均為高滴度陽性,且發病僅1年余,足部有關節半脫位及骨密度不均勻改變,屬于預后不良的類風濕關節炎。這種類型病情進展快,較早出現關節骨質破壞及關節功能受限,應該積極采用聯合的治療方案來進行治療。她目前的治療方案以艾拉莫德+來氟米特為主,這兩者均被定義為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藥,其他藥物均起輔助治療作用,這樣的治療方案是合理的。且經過治療后關節腫痛減輕,復查肝腎功、血常規等均正常,說明療效顯著,藥物不良反應小。我建議繼續維持目前治療方案,每2~3月復查肝腎功、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及評估病情等,再決定后續治療方案是否需要調整。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風濕病中心主治醫師 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