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靜紅
春季氣候潮濕,容易誘發諸多疾病,如皮膚病、關節病、婦科病、消化道疾病及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等。因此,我們要做好防范工作。
風濕關節痛
風濕骨痛患者受天氣變化的影響比較大,尤其是老人,絕大部分關節炎患者對氣候變化敏感,空氣中的濕度上升,可使關節腫脹、疼痛加重,誘發或加重原有的關節疾患。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醫科主任李建軍解釋,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會使氣血閉阻不暢,引起關節、肢體等處出現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癥狀。不愛運動且日常工作生活要久坐、伏案的人群,頸椎、腰椎和四肢的關節更容易覺得沉重乏力,甚至周身不舒暢,這是濕邪侵犯人體的明顯癥狀。
應對辦法:這個時候,除了日常生活需注意防濕、防潮,應盡量保持運動,每天最好抽1個小時左右做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保持周身氣血的流暢,通則不痛;有明顯濕重癥狀者,可到正規的醫療機構拔火罐或做溫針治療。其次,要進行適當的飲食調理,可以在煲湯時加入一些藥材,如薏米、木棉花、云苓、淮山、扁豆、蓮子、蒼術、生姜、杜仲、當歸、紅花等。另外,在乍暖還寒、陰晴不定的季節尤其應注意保暖。
皮膚病和婦科病
由于天氣潮濕,真菌的生長速度快,容易引發真菌、霉菌感染,是濕疹、手足癬、過敏性皮膚病等皮膚疾病和婦科疾病的高發季節。
應對辦法: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適當穿戴,避免身體大量出汗,勤換鞋襪,保持皮膚清潔干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病情復發。潮濕悶熱天氣最有利于蟲螨的生長,宜加強通風換氣和保持環境干爽。使用空調前先清潔空調濾網,減少粉塵和塵螨的擴散。有過往病史的患者,在病情較輕的情況下,可以根據以往的診斷,涂抹一些抗真菌類的藥膏,但如果病情較重,則需要到醫院就診。飲食上可用土茯苓、薏米、芡實、淮山等健脾祛濕中藥煲湯,并結合艾葉、青蒿、苦參、黃柏等外洗,以預防皮膚病的發生或加重。
胃腸道疾病
潮濕溫暖的環境會讓病菌繁殖加快,食物更易腐爛,食用后易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痢疾、大腸桿菌腸炎等胃腸道疾病。同時,春天空氣濕度大,也容易令腸胃功能紊亂,使胃腸道疾病的發病風險進一步增高。
應對辦法:中醫認為,濕邪易困脾胃,春季濕氣重勢必導致脾胃負擔加重,脾胃又是運化水濕的根本,因此,加強脾胃的培護和調理才是防濕祛病的根本。所以,在飲食方面要清淡、規律,飲食宜溫熱忌生冷油膩。平時還應加強運動,促進胃腸的蠕動,提高免疫力。
心腦血管疾病
春夏交接之際,天氣忽冷忽熱、晝夜溫差大,血管收縮強烈,造成血壓強烈地波動,易誘發心腦血管病的發作。而對于本來就患有高血壓或動脈粥樣硬化的老人,容易形成血栓或腦出血。
應對辦法: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宜在回南天前后及時做好身體檢查,堅持規范用藥,防止病情發展或延誤治療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