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標準,一共包括4項:良好的個性、良好的處事能力、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道德行為。而對于中老年人來說,擁有健康的心理,不但有益于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還能愉悅身心,獲得長壽。那么中老年人應該具有怎樣的心理狀態才算是健康呢?美國心理專家列出了9條心理健康的標準,如果您有興趣,不妨自我檢測一下。
1.足夠的安全感:這里的安全感是來自多方面的,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工作環境和家庭環境等。而這其中,又尤以家庭環境對安全感的影響最為重要。老年人在生活中不患得患失,內心踏實寧靜,對自己的現狀沒有憂慮,經濟充裕、家庭和諧,總能表現出快樂和自信,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2.充分了解自己:能客觀地分析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并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總是高估自己,勉強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可能會因為得到失敗的結果而遭受打擊,令自信心受損。而如果總是妄自菲薄,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做好事情,則會使人產生抑郁情緒,這對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不利的。
3.生活目標切合實際:能夠根據自己真實的經濟能力和家庭條件制定出既符合實際,又留有余地的生活目標,既不好高騖遠,也不悲觀失望,這樣就不會產生過大的心理落差。
4.與外界保持接觸:老人退休之后,不自我封閉,而是積極地與社會和他人形成快樂有效的溝通和聯系,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如果把自己困守在孤獨的自我世界,有可能會產生抑郁或焦慮的情緒,對身體和內心都可能會造成損害。
5.保持個性完整:通常人的個性在中年時期便已形成,進入老年之后,生活模式因退休而發生改變,盡管如此,但仍然需要保有自己以往的性格和氣質,發揮自己的能力,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和滿足,這種心理上的和諧和統一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6.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要想不被這個每天都處于變化之中的世界拋棄,就必須加強學習,接受一些新鮮的事物,看書、讀報、上網……了解生活和世界的渠道很多。如果只讓自己的眼光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吃飽穿暖上,不但生活會變得索然無味,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也會出現下降,甚至導致腦功能衰退或老年癡呆。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很大影響的。有些老人退休后因為脫離了以前的朋友和同事,生活步調發生變化而變成了一個不合群的人,不但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甚至和家人相處得也不愉快。他們認為人老了并不需要人際交往,這種看法是不對的。事實上,老年人更應該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家人、朋友相處融洽,因為社會交往是老年人獲取信息、交流感情、增進友誼、豐富晚年生活的重要方面。
8.適度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能通過傾訴或積極面對問題的方式將負面情緒加以釋放,或者成功化解,而不是蓄積在心里。但同時也不能發泄過分,否則不但會影響自己的健康和生活,還會加劇與周圍人的矛盾,這就意味著一定要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老年人最忌諱的,就是大悲、大喜,要盡量避免大的情緒起伏,要將自己的心理狀態調整為恒定狀態。
9.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不能因為進入老年就對一切失去興趣。愛好不僅可以豐富人的生活內容和精神世界,還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樂趣。而發揮自己的才能也會讓人產生成就感和滿足感,這些都對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正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