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惠卿
隨著我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產銷市場的腳步,全國新能源汽車,特別是低速電動汽車的發展勢頭同樣迅猛。據工信部數據顯示,在政府大力倡導和財政補貼支持下,我國新能源汽車2014年生產8.39萬輛,同比增長近4倍,其中純電動汽車4.5萬輛,2015年新能源汽車生產37.9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29.07萬輛。而同期,在政府態度不明朗,甚至常常處于限制措施掣肘的情況下,完全因為市場的自發需求,我國低速電動汽車2015年銷售了60萬輛。從2012年至2015年連續4年保持高速增長,同比增幅分別為196.4%、45.8%、54.4%和85.6%。2016年前2個月僅山東就銷售7.48萬輛。可見,低速電動汽車井噴趨勢明顯,預計2016年全年將達到100萬輛。
近兩年來,為響應國家號召,順應市場需求,中國汽車工業配件銷售有限公司舉辦的全國摩托車及配件展示交易會開始在全國摩配會中增加新能源電動車展區。在進行這項工作中,我們接觸了一些低速電動汽車生產企業的領導,了解到我國低速電動汽車發展的尷尬現狀,從而引發了對低速電動汽車發展出路的思考。
低速電動汽車發展的尷尬局面
在徐州、鄭州等以低速電動汽車為主的展覽會上,人們看到的是異常火爆的市場需求,是擁護者稱贊符合中國國情,符合百姓需求的“國民車”,是低速電動汽車在爭議聲中的崛起。顯而易見,低速電動汽車已經是一個極具市場潛力,具有發展成為帶動億萬產值的巨大產業鏈。另一方面是國家政策一直撲朔迷離,沒有出臺相應的管理法規,使低速電動汽車沒有合法身份,反對者將其視為“垃圾技術”,呼吁取締。
一方面是時風、唐駿、雷丁、陸地方舟等一批骨干企業,紛紛投入巨資建設提升沖壓、焊裝、涂裝和總裝四大工藝生產線,對低速電動汽車關鍵零部件進行研發、檢測,他們的產品完全能夠達到汽車的標準,質量是有保障的。另一方面是無數小企業以至小家庭作坊,他們拼裝出來的低速電動汽車沒有質量保證,成為低速電動汽車受攻擊的活靶子。
一方面是一線大城市本已十分擁擠的交通,如果再放入數量龐大的低速電動汽車,會給交通管理造成困難,增加交通事故,受到普遍詬病。另一方面是廣大的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低速電動汽車給人們,尤其是農民兄弟帶來實實在在的方便和實惠,使他們的出行更加舒適和安全,受到廣泛歡迎。
如何認識低速電動汽車
中國幅圓遼闊,不同地區的交通狀況,經濟發展狀況很不平衡,人們的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異,這些因素決定對交通運輸工具需求的多樣性。
一輛低速電動汽車售價三四萬元,每公里用電成本5-8分錢,比汽油車使用成本低5-8倍,符合我國許多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受到廣大交通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農村和城鄉結合部的廣泛歡迎。在廣袤的農村和三四線城市,低速電動汽車正有逐漸取代兩輪、三輪電動車、摩托車或農用車的趨勢,為廣大普通百姓,特別是農民兄弟改善了出行的舒適性和安全性,滿足其日常出行需求。而且,在這些地區并不會帶來交通方面的壓力。
由市場說了算
因此,對于低速電動汽車不應采取“一刀切”的政策,應該允許一、二線城市與其他地區制定不同的政策法規,給地方政府以更大的自主權。由各級地方政府按照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和市場需求決定發展低速電動汽車的政策。不能置如此龐大的市場于不顧,置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于不顧,而粗暴遏制低速電動汽車的發展。
有市場,有需求,就要允許企業去投資,去發展。政府沒有責任也不應該決定企業的投資意向,因為政府并不承擔也沒有能力承擔企業的投資風險。充分發揮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一切由市場說了算。
政府需要做的是按照新生事物發展規律辦事,面對新生事物在發展初期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和問題,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積極地引導規范其發展,制定符合本地區特點的針對低速電動汽車的管理辦法和技術標準,設定生產企業準入門檻,扶優限劣,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加大在低速電動汽車技術上的科技研發投入,生產出符合汽車安全標準的低速電動汽車。淘汰達不到安全生產標準的小企業和家庭作坊。
這種從低端做起,滿足當前的市場需求,在不斷增強企業實力的基礎上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努力去滿足未來的和更高端的市場需求,技術就會迅速提升。這種發展模式更符合我國汽車生產企業的發展水平和優勢。
只要政府對低速電動汽車發展的認識清楚了,統一了,制定管理辦法和技術標準并不是太難的事情,國外歐美日都有成熟的低速電動汽車標準可以借鑒。我國也已有20省市為低速電動汽車“解禁”,制定了相應的低速電動汽車生產管理辦法。有了這些管理辦法、技術標準,就能有效地解決諸如交通問題,生產企業太爛問題,產品質量保障問題等等。而絕不能拿沒有管理辦法和技術標準作為遏制低速電動汽車發展的理由。
全國乘用車聯合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在電動汽車領域,與國外企業相比,自主品牌想占上風,有一定難度,因為自主品牌生產的電動汽車在價格上、技術上都與國外產品有差距。
目前,我國自主品牌在發展電動汽車的時候,還是應該以低端車型為主,充分重視發揮產品的實質作用,走實用化路線,突出省錢省油特點,這才容易被國內市場認可。中國的低速電動汽車產能在全球占比70%以上,并且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龐大的市場需求會讓企業有動力去研發、推動電池技術的產業化、規模化,不斷提高整個汽車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只要加強管理,規范標準,低端就不等于低級,而且會使企業在發展中積累實力,提高技術,最終助力我國整個電動汽車產業從低端走向高端,與國外企業一爭高下。
因此,走什么樣的戰略路線會成為我國電動汽車自主品牌勝算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在低速電動汽車領域,我國有電動二輪、三輪和農用車的產業基礎,國外企業很難與我們競爭。我國超過70%的人口生活在中小城市、城鄉結合部和廣大農村,這一群體在出行上有著極強的剛性需求。目前,我國有1億輛摩托車、2億輛電動自行車。伴隨人們交通工具升級需求的提高,小型電動汽車市場需求將在1億輛左右。在世界任何地方也難以找到如此龐大的市場空間。
所以,我國低速電動汽車的發展問題,要充分尊重和順應市場的選擇,充分顧及和滿足普通百姓的實際需求,在充分認識其符合我國汽車產業和生產企業發展水平現狀的前提下,確定其生存權利和價值。盡快在各級政府牽頭下,制定完善對低速電動汽車的管理辦法和技術標準,使其在發展中規范,在創新中提高,在市場引導下健康成長。
任何優秀的企業都是在滿足現實市場需求的同時,努力去發現和挖掘未來的市場需求。創新一定要走在機制之前,走在制度之前,有風險的領域就有更大的機遇。
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奉獻了一生的老專家付于武說,德國汽車工業的崛起,其實是因為大眾這家企業,它在奔馳、寶馬等高端車之外打造出了德國廣大民眾消費得起的國民車;而美國汽車的崛起,也是因為福特打造出了美國的國民車。中國現在處于汽車普及過程中,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新農村范圍的擴大,市場需求將更加旺盛。而低速電動汽車未來的一個趨勢是走向智能化,與智能網聯技術充分結合,就有可能誕生中國的國民車。如果我們抓住低速電動汽車的機遇,適時地,科學地加以引導,那么這個產業是有發展前途的。
這也許正是開啟我國電動汽車企業與國際跨國公司競爭的金鑰匙。
近日欣喜地聽說,萬眾矚目的低速電動汽車管理政策,在經過前期工信部制定之后,已經提交四部委會簽完畢,將在5月份進入公開征求意見期。本次政策的制定,工信部及四部委圍繞“升級一批,規范一批,淘汰一批”的總則進行制定,本著規范城鄉交通體系的原則,將低速電動汽車的行駛道路分類、駕駛員、車輛性能及時速,以及地方備案等問題納入管理。這讓我們有理由期待,我國低速電動汽車必將蓬勃發展,從低端走向高端,成就萬億規模的產業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