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海量數據每時每刻都在互聯網涌現。通過各種高科技對大數據加以有效分析利用為社會的各個領域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但是,這種深入挖掘數據并進行分析研究的行為也為個人的隱私帶來了巨大挑戰,本文介紹了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用戶隱私保護問題的研究背景,分析了圖書館讀者隱私數據泄露的幾種情況并提出了對用戶隱私保護的幾個策略。
關鍵字:大數據時代;圖書館讀者;隱私數據;隱私保護策略
21世紀初,IT界發生了幾次重大變革,大數據技術是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人類在信息科技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顛覆性變革,在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編寫的《大數據時代》[1]中大數據指不用隨機分析法(抽樣調查)這樣的捷徑,而采用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大數據的5V特點(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Veracity(真實性)。[2]在網絡信息時代,大數據體現在許多方面,比如互聯網的大數據,政府的大數據,企業的大數據和個人的大數據等。大數據時代是個“透明的社會”,個人對數據的管理和控制逐漸弱化。圖書館作為一個擁有海量數據的科研機構,可通過對非結構化數據,明確復雜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和發現價值,提高決策的科學性與優化用戶體驗,實現用戶服務效率與讀者閱讀收益的最大化。[3]然而,在這一技術過程中,對讀者個人數據的采集、分析中,不當的大數據處理及應用方式可能會侵犯讀者個人隱私,造成用戶的滿意度下降。因此,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必須加強讀者隱私保護。
1 大數據環境下讀者隱私風險的特點
1.1 圖書館讀者對個人數據的管理能力明顯減弱
大數據時代是個“透明的社會”,個人對數據的管理和控制逐漸弱化。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2013年《中國網民信息安全狀況研究報告顯示,74.1%的網民在過去半年內遇到過信息安全問題。另據2012年的調查,絕大多數網民對個人信息安全處于無助狀態,有近九成網民在信息泄露后無任何補救辦法。[4]對圖書館來說,在大數據時代,讀者個人數據如何控制、如何使用、如何監管其安全都是不明確的,這些個人數據存儲到“云端”,其使用權就脫離了圖書館的控制范圍。這些看似無明顯特征的原始數據,經過挖掘和多次分析就可以得出關于讀者個人的隱私信息。而這些數據信息一旦被其他組織或機構獲取,圖書館或個人便很難實施保護策略。
1.2 圖書館讀者個人數據被全天候監視
大數據正在打造隱形的“數字全景監獄”,無需任何獄卒的管理,就會使任何人的所作所為處于直視之下。[5]圖書館為便于管理和拓展新業務,會對圖書館讀者的數據進行系統收集,從范圍上看,包括讀者個人身份數據、位置數據、借閱數據、設備使用數據等;從收集手段上看,包括個人注冊系統、登錄系統、移動服務系統、微博和微信等社交系統。圖書館與第三方合作,將進一步造成相關信息的泄露。
1.3 圖書館讀者的思維動向與行為發展被預測
2020年的一天,在你驅車前往公司的路上,導航系統通過預測交通流量,會自動幫你選擇一條最合適的交通路線;車內推薦系統會根據你的飲食習慣預測你可能會喜歡吃什么,并推薦沿途的早餐店;你的電子社交助理已經為你自動選擇了你可能感興趣的社交網信息,以上這些情景不是科幻大片獨有的,它們有的已經或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現實。而這一切所倚靠的就是預測分析技術。圖書館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讀者未來的需求發展趨勢進行準確的預測,為用戶提供基于定制的個性化閱讀服務,確保讀者得到滿意度更高的圖書館服務。
與此同時,圖書館這種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升服務質量的做法無意間也侵犯了讀者的個人隱私,增加了讀者受各種科技犯罪的幾率。例如,圖書館能夠通過所收集到的讀者在網絡社交圈的足跡推測出讀者的閱讀習慣及關聯好友數據,從而對讀者進行精準定位,甚至具體到讀者的親友和其他交際對象,令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毫無隱私可言。
2 大數據時代圖書館讀者隱私泄露的途徑
2.1 服務商內部人員偷盜售賣讀者信息
服務商內部人員偷盜售賣個人隱私信息是典型的非技術用戶信息泄露方式,此類方式難以避免、防不勝防。被售賣的數據信息包括讀者用戶的真實姓名、手機、電子郵箱、家庭住址等。
2.2 網絡服務安全漏洞被利用
互聯網服務由于其架構的特殊性,總是存在安全漏洞。圖書館為讀者提供的網上借閱、在線圖書館等信息服務也需要借助互聯網完成,一旦某些未被發現的網絡漏洞沒有得到及時修復,圖書館讀者的大量使用數據就會被輕易竊取導致隱私泄露。尤其一些需要讀者付費的圖書館在線服務系統如果被黑客發現,那么讀者的金融安全將無從談起,造成無盡的危害。
2.3 圖書館層面管理活動的欠妥做法導致讀者隱私泄露
大數據的誕生為圖書館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使其能夠及時了解館內資源的利用情況,發現問題也能夠及時改進。但是,圖書館在管理活動中對涉及到讀者隱私數據的維護如若出現疏漏,就會造成讀者隱私泄露的結果,使讀者的個人利益受損。
2.4 政府行使公權造成圖書館讀者隱私信息泄露
有統計表明,各國政府掌握的數據幾乎占到世界總信息量的三分之一,而且這些數據準確度很高,價值巨大。[8]國家或執法部門為維護公民個人安全以及社會穩定,可以通過各種合法渠道掌握公民個人隱私數據,圖書館的讀者隱私信息也不例外。
2.5 圖書館讀者的多重閱讀方式導致信息泄露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可以有多重途徑閱讀資訊,可以是電腦這種固定終端,也可以是移動終端比如手機、平板電腦,甚至還可以通過云存儲技術達到多臺終端的交互式閱讀。移動通信的實時性加大了圖書館對讀者信息管理的難度,極易被有計劃地竊取。
3 大數據時代圖書館讀者的個性化隱私保護策略
3.1 加強個性化信息服務中的讀者隱私保護
個性化服務是指圖書館在數字信息環境中,主要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獲取并分析各用戶的信息使用習慣、偏好、背景和要求,從而為用戶提供充分滿足其個體信息需要的一種集成性信息服務。[7]只有充分了解讀者,才能根據讀者的需求開展個性化信息服務,才能促進圖書館的良性發展。在這些數據信息的獲取中,應把側重點放在讀者的閱讀習慣、知識需求等方面,降低對個人隱私信息的關注度。另外,圖書館不應當僅僅為了實現個性化信息服務而無限度地挖掘讀者的個人隱私數據,要保證讀者始終擁有知情權、選擇權和使用權,向讀者公開所收集的數據信息的內容、采集方式以及用途。
3.2 采用先進技術保護讀者的個人隱私
圖書館的大數據技術后臺管理人員應對讀者的個人敏感數據進行有針對性的保護,在大數據時代,圖書館應圍繞數據產生、收集、傳輸、儲存、處理、分析、發布的生命周期制定和實施隱私管理技術戰略,除了研發有針對性的防火墻、入侵檢測、系統認證、病毒防范、安全審計、網絡隔離、數據加密等技術外,還應采取更加主動和靈活的隱私保護策略。[8]比如對讀者的隱私數據進行分級,隱私級別越高的數據,越要進行隔離處理,以便與圖書館收集的其他一般性數據在分析處理上有所區分。
3.3 制定并執行科學的讀者用戶隱私保護法規法則
1890年,美國著名法律學者布蘭戴斯和沃倫在法律界權威期刊《哈佛法學評論》上發表《論隱私權》一文,首次提出隱私權的概念。此后隱私權作為公民人格權利的重要內容逐漸得到法律上的確認。然而,近幾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傳統隱私權范疇逐漸擴展,個人數據的隱私權受到沖擊,強調個人數據隱私權的保護已成為國際社會的當務之急。圖書館在制定相關讀者隱私保護制度時應遵照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使數據收集過程合理合法,切實保障讀者的隱私數據安全。另外,建議國家相關立法機關盡快出臺基于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權保護法律法規,以便包括圖書館讀者在內的所有公民的個人隱私得到可靠有效的保護。
4 結語
早在1980年,已經有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大數據”的概念,2009年開始“大數據”成立網絡熱詞。從著名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應用“大數據”得到金融界的高度重視之后,各行各業開始慢慢關注這一領域。如今,我們的生活已經越來越離不開大數據,它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我們不知不覺中喪失了許多個人空間,我們的各種信息都暴露在外,被不當利用后就會造成隱私危機。圖書館作為一個大數據使用機構,對讀者的隱私保護也不容忽視,希望本文能對圖書館隱私數據管理與保護提供一些幫助。
參考文獻
[1]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大數據仍然離不開人的賦予[EB/OL].[2015-12-31]http://www.thebigdata.cn/YeJieDongTai/28802.html.
[3]馬曉亭,李凌.基于大數據的圖書館用戶個性化隱私保護策略[J].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2014,V34(3):62-67.
[4]陳昌鳳,虞鑫.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保護問題[J].新聞愛好者,2014(6):44-46.
[5]韓煒.大數據時代公共圖書館消除數據不平等的路徑選擇[J].圖書館論壇,2014(3):14-21.
[6]魏凱.各國政府積極制定推進政策數據開放運動席卷全球[J].世界電信,2014(1):49-54.
[7]陶相榮.論讀者個性化服務[J].時代文學,2008(18):98-99.
[8]彭華杰.大數據時代圖書館讀者的隱私危機與隱私保護[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12):56-59.
作者簡介
馬銳(1986-),河南信陽人,碩士,助理館員,圖書情報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