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直言
摘 要:本文根據我國基本國情以及實際情況,分析了我國公路景觀存在的一些問題,強調了公路文化景觀建設的必要性。基于五個大的方面構建了我國公路文化景觀建設的基本體系,剖析了文化景觀建設應該遵循的生態學原理以及藝術構圖原理,從而為從事公路文化景觀規劃設計與施工建設的廣大工程技術人員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字:公路文化景觀;基本體系;原理;理論依據
0 引言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現代公路交通得到快速發展,現代公路交通從初具規模迅速發展成為具有完善、便捷的國家公路網。與此同時,高速公路景觀建設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發展前景十分廣闊[1]。公路景觀是由公路建設而形成的人造景觀與公路路線所穿越的路域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所構成的空間綜合體。大量資料表明,良好的高速公路景觀設計,除滿足基本的綠化美化功能、附加功能、環境保護功能外,還應有展示功能,代表當地向駕乘人員展示基于高速公路本土的風土人情和文化思想,因此我們也應從文化的角度對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內容有新的認識[2]。
然而,現階段我國公路文化景觀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公路文化景觀缺乏核心文化精神、生命力以及對地域文化的解讀較差,因此使得景觀形式粗陋、單調、尺度不適和人工化痕跡比較明顯。造成景觀空洞膚淺,創意、特點、個性和文化內涵等公路景觀的藝術效果難以保證,形成一定程度的視覺污染。因此,對于廣大學者來說,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同時應考慮我國地域特征,全面研究公路的文化景觀建設。
1 公路文化景觀內涵分析
1.1公路文化景觀含義
文化是景觀的靈魂,依托道路沿線景觀載體,開展景觀文化創作、景觀文化創意等實踐探索工作,極大地傳播并繁榮地區特色文化[3]。公路文化景觀是基于各種文化要素在公路線路范圍內營造的景觀,不僅包括公路內部營造的文化景觀,也包括公路外部現存的文化景觀。但是,從公路文化景觀建設的自覺性看,主要是公路內部以文化素材為基礎的各種人工營造景觀。并且,公路文化景觀是公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內容,是公路文化物質形態的最直接表達方式,也是公路文化品質、公路形象不可替代的載體[4]。
1.2 公路文化景觀體系的構建
根據我國公路的實際情況,查閱相關資料,分析得出公路文化景觀體系主要由以下五個方面構成。
(1)公路構筑物以及輔助設施文化景觀。
一般地,公路構筑物主要有路基路面、橋涵水文、隧道邊坡、特殊構造物、交通工程設施以及服務設施等。這些構筑物和設施的大部分,除本身具備公路文化景觀特性外,同時還是文化景觀營造的技術平臺。
(2)公路建設文化景觀。
公路建設文化景觀主要是展示公路建設成就、公路建設者風采以及公路建設技術創新等文化。
(3)主題文化景觀。
公路的文化景觀建設,表現出的主題應該融入當地人文精神以及歷史積淀,用文化元素賦予公路鮮明的代表性和象征性。主要元素為歷史遺跡、風景名勝、民族風俗、文學藝術、生態文明、科學技術以及人物事件。
(4)駕乘服務文化景觀。
駕乘服務文化景觀指的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服務駕駛人員和乘客,使得文化景觀巧妙地體現了人性化服務。同時也展示了公路交通服務人們出行行業精神,也讓公路服務設施得到了美化。
(5)其他文化景觀。
除上述主要方面外,還有旅游文化景觀、生態文化景觀以以及室外雕塑與建筑藝術景觀等。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敘述。
2 公路文化景觀建設構思
2.1 公路文化景觀設計原則
公路文化景觀建設總的目的就是要保護和傳承路域文化,促進區域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公路建設行業文明建設的提升,進一步推動路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還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因地制宜,節約資源。
由于土地資源寶貴,因此公路文化景觀建設就必須合理布局,適度布點,同時還應該因地制宜和廢物回收利用。
(2)弘揚主流文化,推動社會發展。
公路文化景觀的建設,要從根本上反映人文精神,同時做到展示文化、傳承文脈。在展示路域核心文化的同時,還應該對一些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化進行提煉、篩選,遴選出傳承不衰的具有真善美核心價值的主流文化。
(3)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我國堅持“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總方針,基于環境友好型理念,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破壞,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因此,公路文化景觀建設過程中,要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與自然的高度融合,加強自然景觀要素的調整、運用和恢復,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5]。
(4)提高公路品味,彰顯公路交通內涵。
高品質的公路設施以及內涵豐富的文化景觀,既能彰顯建設者的理念、公路交通的人文精神,又能給使用者提供賞心悅目的感受。文化景觀應該充分利用山川地理特征以及路域的花草樹木、巖土水系,巧妙地與公路構筑物融為一體。
2.2 公路文化景觀原理剖析
2.2.1 生態學原理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科學。面對惡化的自然環境,引入生態學基本原理,結合植物的他感作用、植物群落的自然特點以及環境因子對植物的影響,來合理組合植物種類。分為植物、景觀生態學兩大類。
2.2.2 藝術構圖原理
文化景觀的藝術構圖,基于自然特征的環境空間設計,因借自然,效法自然,高于自然。考慮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又要強調藝術的意境,使整個景觀系列富有韻律和節奏之美。
(1)均衡與穩定的原理;
均衡是存在于景物之中的普遍規律,是景物一部分和另一部分的相對關系,并且有明顯的“均衡中心”。穩定即景物本身上下或者兩景物相對位置關系,受地心引力控制,給人一種力量、統一和安定感。
(2)變化與統一的原理;
變化與統一,體現在公路文化景觀建設的多樣性。所謂“變化”,就是指景觀各組成部分的多樣性;所謂“統一”,就是指景觀所有組成部分體現出來的整體藝術手法。在公路景觀藝術構圖中。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原理,讓各個富于變化的組成部分都圍繞一個主題文化展開,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取得和諧統一的效果。
(3)對比與調和的原理;
對比與調和,是達到多樣性取得生動和諧的重要手段。所謂“對比”,就是在景觀的差異性中求“異”,從而表現出醒目、鮮明和層次美。同理,所謂“調和”,就是景觀的差異性中求“同”,不同特點的景物組合在一起,凸顯出融合、協調。概括起來,對比與調和原理的核心理念就是求同存異。
(4)比例與尺度的原理;
比例的源泉是形狀、結構、功能的和諧,比例和尺度直接影響著景觀藝術構圖的效果。所謂“比例”,就是景物本身、景物與景物、景物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長寬高尺寸大小關系。而尺度是景物和人之間發生關系的產物,凡是與人有關的物品或環境空間都有尺度問題,其可以調節景物的相互關系,又可以造成人的錯覺,從而產生特殊的藝術效果[5](p25)。
(5)比擬與聯想的原理;
比擬是傳統藝術手法,其辭格是將人比作物、將物比做人,或將甲物化為乙物,并可分為擬人、擬物兩類。將這種手法運用到文化景觀建設中,通過比擬形象,激起路人或乘客的感情,使其產生聯想發生共鳴,從而達到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目的。就像我們看見梅蘭竹菊就會聯想到“四君子”,看見荷花就會聯想到廉潔樸樹一樣。
3 結論
本文從我國現階段實際情況出發,分析了我國公路景觀存在的一些問題,強調了公路文化景觀建設的重要性。從公路構筑物以及輔助設施文化景觀、公路建設文化景觀、主題文化景觀、駕乘服務文化景觀以及其他文化景觀這五個大的方面構建了我國公路文化景觀建設的基本體系,分析了文化景觀建設應該遵循的生態學原理以及藝術構圖原理,為從事公路文化景觀建設的廣大工程技術人員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這種內涵挖掘、原理剖析的方法可以推廣到分析道路景觀建設的其他方面。
參考文獻
[1]姚陽,屠書榮.我國高速公路景觀文化建設的思考[J].交通標準化,2008,(15):5-6.
[2]李克林.高速公路景觀設計之文化內涵[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3.
[3]王紅英,李嬌.湖北公路地域文化景觀的研究與實踐[J].中外公路,2013,33(3):2.
[4]李大勇,王成平.公路文化景觀建設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17.
[5]胡長龍,靳海濤,戴洪等.道路景觀規劃與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