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哲
摘 要:土地問題歷來是我國建設的中心問題,城市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村改革催育了土地流轉這一系列模式,而農村的發展與土地的改革對中國城市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如今我國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亟需依據政策背景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從而推進城市化進程。
關鍵詞:農村改革;土地流轉;城市化
1.引言
土地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生產力的解放和進步,各行業對土地的利用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舊的土地制度,使土地這一重要的生產要素作為特殊的商品進入市場,就成為歷史的必然。事實證明,造成我國城市化水平遠遠低于工業化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現行農村土地制度對農民的束縛。
2.農村土地流轉概述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含義是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
新中國成立后到土地改革運動的完成,土地就由地主所有轉為農民所有。隨后通過農業合作化運動,土地的個體私有制被改造為集體公有制,土地所有制從性質上發生了變化。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維持土地集體所有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實施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在目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情況下,我國的土地全部屬于公有,只有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兩種所有制形式,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
自實施家庭承包責任制以來,黨中央非常重視在穩定農戶承包權不變的前提下進行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并把它作為解決我國農戶土地規模小,分割碎,資源劣勢的重要配套措施。在如今促進統籌城鄉發展的背景下,我國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重要過渡時期,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對城市化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
3.我國城市化概述
據統計,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各級規模城市數量共計136個,城鎮人口為5765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0.64%。到2001年底,城市數量增加至662個,城鎮人口增加到48064萬人,占總人口的37 .66%。52年間,城市化率上升了27. 02個百分點。特別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隨著發展戰略調整與改革逐步深入,我國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城市化更是加速發展。
我國城市化雖在短時間內高速發展,但與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較,目前我國的城市化水平還較低,低于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更是落后于發達的歐美國家的城市化水平。綜合來看,我國城市化水平并沒有達到與經濟發展和人均GDP提升相應的水準,目前我國城市化發展中存在的關鍵問題為:城市化發展水平非典型,地區城市化發展不平衡以及公共服務水平低。
4.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對我國城市化的推動作用
鑒于我國城市化發展中還存在較多問題,為推動其水平提高,農村及農業的發展和以此為基礎的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對于城市化的促進作用顯得更為重要。
4.1 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從本質出發,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城市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農業現代化的過程。農業現代化生產方式的主要特征為: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和市場化。通過土地流轉,為大規模利用土地提供可能,從而使土地集中于長時期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手中。規模化的土地便可采用先進的耕作技術,擺脫小農經濟。
4.2 土地流轉制度改革促進經濟增長
從世界各國城市化發展的歷史看,經濟發展水平與程式化之間存在著很強的正相關關系。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的步伐,因此經濟增長會帶動需求結構、投入結構和產出結構相應地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大規模地轉化,導致資本在空間高度集聚,并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
讓農村土地使用權有償流轉,使土地變資本,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同時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終達到土地生產的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而產業結構的變動必然會引起城市化的發展。
4.3 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為資本下鄉提供通道
城市化過程實際上是經濟結構轉換與升級的過程,這一過程的關鍵問題是區域的工業化,這個過程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通過改革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質上就是勞動密集型農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農業轉變,這樣可以促進資本下鄉,統籌城鄉發展,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
4.4 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為農民進城創造條件
城市化實質是由生產力變革所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經濟要素從農村向城市轉變的過程。城市化首先就是農民的市民化,因為農業剩余勞動力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前提。實行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被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解放了,這部分剩余勞動力即可以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動從得比較穩定的收入,進一步向城鎮發展。農村勞動力跨區域流動,不僅活化了生產要素,而且更好地建立了城鄉聯系,從而推動我國城市化進程。
5.結束語
我國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但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整體城市化水平需要提高。然而土地制度是國家的基礎性制度,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對促進城市化進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才能推動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大力推動我國城市化進程。
參考文獻
[1]鄭百瓊.對我國當前農村土地制度問題的若干思考.黨政干部論壇。2004.
[2]曲福田等著.中國土地制度研究.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7.
[3]葉劍平等著.中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4]申智玲.對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幾點思考.現代農業科技,2008(16).
[5]肖旭東.在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創新中政府的公共選擇,集團經濟研究,2006.
[6]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總隊編.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7]葉裕民著.中國城市化之路,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8]傅崇蘭,陳光庭,董黎明等著.中國城市發展問題報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9]葛永明.農村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和關心“失地農民”,調研世界,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