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淑宜



“十二五”期間,山陽縣積極應對錯綜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堅持“生態立縣、工業強縣、藥果興縣、旅游活縣”四大戰略,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結構調整,培育創新動力,山陽經濟實現了突破發展,多次榮獲“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爭先進位”獎、“陜西省工業增長速度前十名”獎,實現了“十二五”圓滿收官。
1 經濟運行特點
(一)國民經濟平穩運行,預期目標順利實現
1、經濟總量擴大,實現了新的跨越。2013年實現生產總值80.78億元,提前兩年完成了五年“翻一番”目標任務, 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104.05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比“十一五”末凈增63.67億元,增長1.6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24.17億元,比“十一五”末凈增105.61億元,增長5.7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8.56億元,比“十一五”末凈增32.06億元,增長4.9倍;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30.06億元,比“十一五”末凈增16.24億元,增長1.2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6.5億元,比“十一五”末凈增79.9億元,增長3.1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4.45億元,比“十一五”末凈增11.96億元,增長95.8%。
2、經濟增速較快,居全市中高水平。2015年,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3.3%,較全市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同比增長29.9%、23.9%,分別較全市平均水平高6.9、5.9個百分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同比增長5.0%,較全市平均水平高0.1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2.8%,較全市平均水平高6.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3.15%,較全市平均水平高0.15個百分點。
(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方式不斷轉變
1、傳統農業穩步發展,現代農業逐步形成。“十二五”期間,山陽縣建成了十里、漫川等20個現代農業園區,其中市級以上園區10個,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迅速,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達到62萬畝,“藥、果、畜、茶、特”五大優勢特色產業板塊化發展初步形成。2015年,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06億元,同比增長5.0% 。2015年糧食產量達10.14萬噸,同比增長16.8%,其中:夏糧5.07萬噸,增長5.1%;秋糧5.07萬噸,增長31.4%。
2、規上工業迅速發展,主導地位更加突出。縣委、縣政府加大工業轉型升級,形成了“一區五園”工業發展框架,五大支柱產業發展不斷壯大,工業基礎進一步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2010年的22家發展到目前的40家。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124.17億元,增加值達到38.56億元,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7個百分點,貢獻率達50.7%。
3、旅游產業蓬勃發展,帶動效應日益增強。天竺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月亮洞省級風景名勝區、漫川古鎮分別被評為國家4A、3A、3A級景區,山陽旅游知名度進一步提升,同時伴隨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的升溫帶動,旅游業對三產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 2015年,旅游綜合收入達到28.52億元,較“十一五”末增加13.63億元,增長91.5%。
4、非公經濟積極發展,所有制結構進一步優化。“十二五”時期,為加快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轉變,山陽縣出臺了非公有制企業多項優惠扶持政策,有力地促進非公經濟的發展。2015年新注冊私營企業321家、個體工商戶1775家。全年非公經濟增加值實現55.15億元,占全縣GDP比重53.0%,較“十一五”末提高4.18個百分點。
(三)經濟質量不斷提高,經濟效益持續向好
1、財政收入較快增長,支出結構不斷優化。山陽繼續加強稅收征管,注重培植新的財源增長點,優化收支結構,2015年全縣財政總收入達到7.37億元,較“十一五”末凈增5.12億元,增長2.3倍;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21億元,較“十一五”末凈增2.89億元,增長2.2倍。地方財政支出28.26億元,其中民生支出占總支出的84.6%。
2、居民收入穩定增加,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十二五”時期,山陽縣連續出臺一系列增收措施,城鄉居民收入明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667元,比“十一五”末凈增12043元,增長82.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133元,比“十一五”末凈增4440元,增長1.2倍。城鄉居民收入比呈縮小趨勢, 由2010年的3.96:1縮小到2015年的3.28:1。
3、工業生產質量提高,效益恢復明顯好轉。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工業品價格不斷下降的嚴峻形勢,全縣工業企業積極應對,穩定生產、降低成本、促進銷售。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6.23億元,同比增長31.2%;產銷率達95.01%,較上年同期提高1.25個百分點;實現利稅25.84億元,同比增長28.2%,其中實現利潤總額17.14億元,同比增長19.3%。
4、金融行業穩步發展,信貸業務平穩增長。截止2015年年末,全縣存款余額為107.51億元,同比增長25.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79.13億元,同比增長14.8%;貸款余額為45.49億元,同比增長21.9%
2 存在問題
1、農業基礎薄弱,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傳統農業基礎薄弱,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二是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主導產業尚未形成品牌和規模優勢,帶動農民增收的困難較大。
2、工業發展后勁不足,主導地位仍需加強。一是優勢產業層次不高、實力不強,特別是采礦業,礦產品精深加工不夠,初級產品、半成品多,產業鏈不長,產品附加值不高。二是與工業生產相關的能源、勞動力以及原材料等生產要素的價格整體上漲,企業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加上釩價持續低迷,致使釩礦業企業利潤空間收窄。
3、消費內生動力不強,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一是近年來網絡購物被更多的消費者接受,網購數量增多,而本地電子商務發展剛剛起步,傳統商貿企業意識不足,應對不夠,一定程度分流了本地消費。二是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地居民外出旅游、購物增多,影響本地消費市場。三是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不到位,接待服務水平低,拉動消費措施仍很乏力。
3 對策建議
1、穩定農業生產,平穩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一是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持續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強力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努力提升附加值,借助電子商務平臺著力打造山陽農產品品牌;二是加快旅游項目建設,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農村旅游休閑產品,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帶動農民就業致富。
2、優化工業結構,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進程。重點培養一批產業配套性強的小微企業,納入重點培育監測范圍,促使工業總量不斷擴張。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逐步改變以有限資源換取工業發展空間的舊模式。
3、大力發展服務業,促進消費穩定較快增長。積極引導支持中高檔住宿餐飲企業開發和推廣大眾消費,穩定和擴大消費規模。努力改善內貿流通環境,切實降低流通成本,不斷擴大農村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