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市場的作用合理發揮到資源配置中,為當前我國市場社會體制發展的重要理念。這一理念的形成和應用也決定了我國由傳統的以市場為主體化,以政府為引導化轉向為以政府為主體,以市場為引導的模式。這樣的結構變化也改變了當前我國商法機制中其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對于商法機制的建設,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創新優化,但同時商法機制本身存在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我們需要直面這些問題,從而積極解決,根據此本文將分析在商法機制中政府與市場的功能性作用。
關鍵詞:商法機制;政府;市場;功能定位
對我國經濟體制的變革與創新之路進行探討分析,從中我們發現以政府與市場的角度來看,我國政府與市場之間就是一個不斷改變且不斷協調的走向。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經濟體制改革是其重中之重,而核心問題則是將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最優化。所以目前我們應當以市場經濟的發展為需求,對政府與市場的走向和功能進行分析,從而更加奠定政府市場的地位以及各自的功能,并盡最大程度加強市場與政府的協調,更好的促進我國國家發展和促進法律機制的完善。
1 我國政府與市場
按照我國經濟體制的整體發展走向來看[1],當前我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呈現為此起彼伏的態勢。根據此,我們先對其進行界限的劃分:①作為計劃經濟的主體,政府所發揮的最大作用就是保證經濟體制的平穩協調,而計劃經濟的實質也就是在政府作用下的一種體制變革。②市場經濟體制融入進經濟體制中,要從改革的初始階段來分析,當時企業和交易是市場發展中兩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經濟體制變革的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的詞匯并未有所顯示,而當企業和交易融入進經濟體制變革中,則在顯示經濟體制上,市場因素也就與此相融合。按照這種性質作用來劃分,在經濟體制中市場政府的變化我們可以追溯到改革初期,從那個階段開始將經濟體制變革進行整體的規劃[2]。所以,在描述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時,追溯到開始起源,強化我們對于商法的理解和建構,能夠對現有商法體制進行深刻的審視。
2 商法機制政府功能定位
(一)宏觀調控
在發展過程中,經濟的發展變化與外界因素密不可分,當巨大的經濟危機到來之時,國家想要保持經濟的穩定協調就要通過法制制度來控制局面的惡化,以此提高經濟的發展。政府本身所具有的宏觀調控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國家的經濟不停跌落,將會導致人民的就業困難,物價水平上漲,從而產生如國家發展動蕩不安,以及社會不穩定的情況[3]。從一定的影響力來看,政府發揮宏觀調控的功能后,我國的社會以及經濟發展才會更加穩定,其沖擊力也會由此減弱。這種影響是任何一個機構無法實施的。
(二)選擇功能
政府的背后有我國的經濟、法律支撐,可以說,法律的完善以及經濟的發展才是政府不斷成長的有利條件,相比于市場來說,政府具有組織協調以及分配能力。伴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從以往歷史進行回顧,我國政府在不斷衍變完善中也在不停的為市場進行更新,尋找合理的資源配置并為市場淘汰掉風險體制,從而讓市場優化發展。
(三)搜集力
對政府所具有的功能進行分析,恐怕再沒有任何一個優勢堪比搜集能力了。無論是市場體制還是我國任何一個結構,都沒有政府所具有的搜集能力。市場在不斷發展運營的階段中,政府對市場的發展走向進行數據指導,將一段時間內的發展制成數據圖,從而對市場進行分析,并找出缺陷和風險點,對市場進行有力協調。當我國制定出一些政策如調控手段時,也是事先由政府知曉,并由政府去執行。政府背后有著國家、法律的支撐,所以政府能夠根據當前的情況制定出有利的措施,以積極應對任何不利影響給我國市場所帶來的沖擊。
3 從商法機制的角度分析市場
(一)識別度
市場有著超強的識別能力,在經濟發展下,市場與經濟緊緊相連,不可分割。當市場條件下,出現一些陌生或者不知其風險的物質時,市場就需要對這種陌生物質進行鑒別,分析利弊。當市場對陌生物質進行相應的了解后[4],就會對其中有利因素進行羅列,并考慮其弊端所帶來的風險,如陌生物質的發展對于當前經濟、市場以及人民利益的影響,分析諸多不利因素,確定陌生事物能否在市場中發展。所以,市場與經濟的緊密相連,決定了市場具有這種識別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經濟的發展與市場發展走向呈正相關。
(二)市場反應度
市場對某一階段以及某一事物的反應,都需要它通過參考以往的經驗和處理以往的事物來獲得,并從中對當前整個市場經濟做出判斷。在上文中,我們提到過政府也具有一定的反應度,將市場和政府的反應度相比,雖然敏感度較弱,但是針對某一特定條件,它的敏感度就發揮到最大值,并上升到國家法律上。例如:當一個企業出現了相關的經濟以及人事問題,政府所具有的功效就是對企業的問題進行警戒和適當的懲處,而市場在此過程中,就會對其中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并考慮到它的發生是否觸碰到了人民的利益,一旦觸碰,市場將會嚴格處罰,從而產生如企業破產倒閉的問題。
4 在商法機制中政府的轉變
(一)政府主導地位轉變
隨著我國商法機制不斷建設并且逐漸協調化,在商法機制完善時,一些完善的法規都是根據以往發生的事情以及變化進行分析并解決的,這種變化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商法體制的不規范性,法律機制的不完善將會影響政府的協調干預,從而間接影響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與經濟緊密相連[5],且政府不能夠直接對市場中出現的新型事物進行分析,市場則能夠對其利弊合理解析,從而決定是否能夠在市場中站穩根基。在此發展下,逐漸從政府主導衍變為輔助市場發展,并根據市場的走向制定發展綱要,從而穩固法制建設。
(二)調控地位的轉變
面對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進行改革深化是其必然措施,市場經濟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也不斷的完善其商法體制,但是商法體制的完善不能由市場完全決定,可以說,調整商法機制能夠有效的給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保證,而就現今的情況分析[6],我國商法體制的建設為市場調控提供一定支持,而政府所具有的功能卻未能有效體現,未能達到更佳的效果。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政府需要正確完善理念,將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完善化,并健全商法機制的建設。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經濟體制不斷發展的當前,有利發揮在資源配置中市場的主要作用,并合理調控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我們要時刻以保證市場的地位,合理發揮政府的功能相關理念,使當前社會經濟的不斷完善,并合理建設商法機制。
參考文獻
[1] 雷興虎,李長兵.商法理念及其在商事立法和司法中的適用[J].甘肅社會科學,2013(2):143-147.
[2] 王建文.我國商法中加重責任理念的司法應用及立法構想[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85-93.
[3] 李飛虎.芻議商法機制中政府與市場的功能定位[J].華人時刊(中旬刊),2015(11):97.
[4] 馮玥.商法與民法對于效益和公平的差異性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2,24(4):222-223.
[5] 項方亮.徽商道德瑕疵及其對當代我國商法啟示探析[J].黃山學院學報,2012,40(1):30-34.
[6] 李長兵,馮玥.風險社會語境下商法的理念變遷與制度創新[J].長江論壇,2014(6):58-62.
作者簡介
張婷(1984-),女,漢族,內蒙古人,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