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政治、經濟、文化、農業、工業等各個方面都在歷史長流中閃耀光輝,就中國經濟發展而言,工業化是經濟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近代史中,中國工業現代化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部分。本文淺析了中國近代史中工業化的歷史進程,并將中國近代工業化與西方不同時期的工業化發展情況作了對比,從而直觀的感受出近代中國工業化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近代;工業化
1 引言
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發展歷程極其艱辛,在世界工業化的發展長流中落伍,在面臨西方侵略的大環境下,中國人開始探索走向現代化的艱難歷程。對于這個問題國內外很多學者已作出大量研究,他們從中國的整體環境出發,從中國的經濟、政治、生態環境、地理位置等方面考察了我國近代工業化的發展狀況;但這些研究大部分局限于中國本國,極少與國外西方國家相比較,本文著重淺析了近代中西方工業化的發展歷程比較,從而讓我們更直觀的理解中國工業化道路的艱辛歷程。
2 近代中國工業化
在世界大環境下,近代中國工業化啟動時間約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比最先啟動現代化的英國晚了半個多世紀。接連兩次鴉片戰爭,炮轟開國門。近代中國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背景下,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英勇斗爭,從此也開始觸摸了西方工業。
最先提出: 1859年冬,洪仁玕提出改革內政的治國方案。洪仁玕主張在經濟上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等,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統治階級掀起了洋務運動。作為運動代表人物之一的李鴻章曾說:“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基于這種認識,李鴻章創辦了江南制造總局等。隨著運動的深入,李鴻章認識到“古今國勢,必先富而后能強”。于是,他又創辦了上海輪船招商局等。李鴻章的所作所為,正代表了地主階級進行工業化探索走過的獨特發展道路。
?“(建國初期)我國的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許多重要的工業品的人均產量,不僅遠遠落后于工業發達國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這種落后的經濟狀況只能靠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改變,只有鋼鐵等基礎工業發展了,機器制造業的原材料增多了,輕工業的裝備才能得到保證。……同時,當時的國際環境也極需我們盡快建立強大的軍事工業,以增強國防力量。”
對于近代工業化的提出,從最新思想覺醒到提出思想,到洋務運動的實踐,再到新中國建國初期的進一步發展,近代中國工業發展歷經了艱辛的歷程,以表格形式來簡明淺析近代中國工業發展之路:
由于中國自古就是幅員遼闊的人口大國,也由于中國內憂外患的國情,技術落后、思想保守的原因,近代中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歷經坎坷。
3 近代西方工業化
對于西方工業化的發展進程,從我們現在所認為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來說。
1、“英國工人階級的歷史是從上個世紀后半期,隨著蒸汽機和棉花加工機的發明開始的。大家都知道,這些發明推動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同時又推動了整個市民社會的變革,它的世界歷史意義只是現在才開始被認識。”從另一個方面理解這便是開始有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預兆。“使工人以前的這種狀況發生根本變化的第一個發明是北蘭開下郡布萊克本附近斯坦德希爾的織工詹姆斯.哈格里沃斯制造的珍妮紡紗機。”英國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具體是先有珍妮紡紗機,而這個時間是1764年。
2、“大約在1804年,他把這種機器有改進的足以壓倒手工織工;所有這些機器由于有了蒸汽機的發動,就加倍重要了,蒸汽機是詹姆斯.瓦特在1764年發明的。”“由于這些發明,機器勞動在英國工業的各主要部門戰勝了手工勞動,從那時起,英國工業的全部歷史所講述的,只是手工業者如何被機器驅逐出一個個陣地。”從珍妮機到蒸汽機的發明進一步加強了英國的工業革命的發展,加快了工業化進程。
3、“但是,從1760年開始的英國工業的巨大高漲;并不局限于衣料的生產。推動力一旦產生,它就擴展到工業活動的一切部門。”從珍妮紡織機,再有瓦特蒸汽機,后來各地工廠開始興起。
4、“羊毛消耗量的增加是英國的飼羊業得到發展,而羊毛、亞麻和蠶絲輸入量的增加家又引起了英國商船隊的擴大。”遠洋航路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英國工業化進程。
5、當英國人發現工業中機械力的巨大意義并在實踐中得以證明的時侯,機械制造業也迅速發展,到后來發展最快的是鐵的生產和利用,以及隨之而來的玻璃、陶器、瓷器,交通、鐵路、公路、水路等等。
6、“簡單說來,這就是最近六十年的英國工業史,這是人類編年史中的一部無與倫比的歷史。工業革命對英國的意義,就像政治革命對法國,哲學革命對德國一樣。1760年的英國和1844年的英國之間的差別,至少像舊制度下的法國和七月革命的法國之間的差別一樣大。”
英國最初由原始積累向輕工業化過渡,再實現重工業化。英國先通過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財富的積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英國國內對資本和商品市場的依賴,阻礙了其技術革新,英國重工業化基本上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原有基礎上開展的,最終自18世紀中期開始了工業化進程,一直到二戰結束前,發展較緩慢。
至此,可以簡單理解為西方率先完成兩次工業革命,進入機器大生產時代。
從以上東西方工業進程發展史就可以看出,西方率先完成兩次工業革命,進入機器大生產時代。中國是從洋務運動起效仿西方開始操辦工業的,主要原因:師夷長技以制夷,后期出現過名族救亡的工業,但都是曇花一現。總之,中國的近代工業進程不如西方。
參考文獻
[1]《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
[2]《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2012年版
作者簡介
李玲蔚(1989-),女,漢族,山東煙臺,山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