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星,龐志兵,王賀林,金城
(防空兵學院 a.彈炮一體系;b.偵察預警系,河南 鄭州 450052)
● 運動人體科學
單人單機裝備訓練疲勞實驗分析
劉衛星a,龐志兵b,王賀林a,金城b
(防空兵學院 a.彈炮一體系;b.偵察預警系,河南 鄭州 450052)
目的:分析研究操作某型裝備的實驗數據,探討消除作業疲勞,提高作業績效的對策。方法:運用自覺癥狀調查和對作業者在八個訓練科目的信息進行采集并分析研究。結果:找出了操作該型裝備疲勞產生的不同癥狀和具體部位。結論:提出了有效減少操作該型裝備訓練疲勞的對策。
操作訓練;疲勞;實驗分析
某型單人單機裝備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攜帶方便,操作使用靈活等特點,通過實驗了解該型裝備操作訓練對人員身體疲勞的影響,從而探索訓練特點和規律,對指導所屬單位人員科學訓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1 研究對象
某院校男生20人,年齡在19~24 y(平均年齡21.2 y),體重在52.9~71.7 kg(平均體重64.4 kg),身高在168~177 cm(平均身高173.4 cm),裸眼視力1.0以上,血壓、心率等生理素質狀況良好。
1.2 實驗準備
人員著裝:被試者著迷彩服、戴迷彩帽、扎編織腰帶,穿膠鞋;實驗儀器:某型裝備2套(被試者肩扛的裝備全重為17 kg),CENTER310型溫濕度計一部,秒表2塊;實驗場地:某型裝備模擬訓練教室和平坦水泥路。自覺癥狀調查表一份[1]:依據標準的自覺癥狀調查表的格式,擬制了本次實驗的自覺癥狀調查表。
1.3 實驗設計
實驗分為靜態瞄準訓練和動態瞄準訓練。 靜態瞄準訓練實驗中,被試者肩扛裝備,持續瞄準模擬目標(勻速運動的燈鏈),時間分為:5 min、10 min、20 min、30 min,一個科目完畢后立即進行問卷調查和詢問,收集訓練信息。
動態瞄準訓練實驗中,被試者肩負裝備以最快速度機動一段距離到達指定位置,以最快速度做好瞄準射擊準備后,對模擬目標進行瞄準射擊,分為:原地瞄準射擊、運動50 m后瞄準射擊、運動100 m后瞄準射擊、運動200 m后瞄準射擊,一個科目完畢后立即進行問卷調查和詢問,收集訓練信息。
1.4 實驗環境
實驗的時間是2016年5月23日—2016年5月28日,平均溫度為23℃,平均濕度為66%。
2.1 身體癥狀數據分析
在靜態瞄準訓練中,隨著訓練時間的加長,被試者身體各個部位疲勞程度顯著增加,特別是30 min瞄準射擊訓練,被試者出現了身體搖晃、面部扭曲等疲勞癥狀。從表1可以看到,大部分被試者的左手大臂、右手手掌、右手小臂、右手大臂和腰部出現了不適的癥狀,所有被試者的肩膀和脖子都出現了酸痛、僵硬的癥狀。
在動態射擊訓練中,隨著機動距離的加長,被試者出現了口干、口粘、全身出汗、呼吸急促、臉色發白的癥狀,而身體其他部位的疲勞癥狀并不明顯。

表1 操作訓練人員身體機能自覺癥狀調查結果A項統計 (癥狀占比/%)
2.2 精神癥狀數據分析
從表2可以看到,本實驗對被試者精神癥狀的影響主要是出現焦躁,通過與被試者現場談話了解到,由于被試者急于完成訓練動作而引起的心理急躁情緒。

表2 操作訓練人員身體機能自覺癥狀調查結果B項統計 (癥狀占比/%)
2.3 神經感覺癥狀數據分析
從表3可以看到,本實驗對被試者神經感覺癥狀的影響主要是在動態瞄準射擊訓練中由于肩負裝備進行快速奔跑,運動較為激烈導致部分被試者在進行裝備操作時出現手腳打顫的情況。
2.4 總體數據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在不同的作業方式上,被試者的身體疲勞范圍變化較大,特別是在靜態瞄準射擊訓練中對被試者的身體影響比較明顯,身體各部位隨著作業時間加長疲勞范圍的增加幅度較大,對裝備的操作訓練影響很大。
在靜態瞄準訓練中,隨著訓練時間的加長,被試者的精神癥狀和神經感覺癥狀的范圍在逐步擴大,但是增幅較小。在動態瞄準射擊訓練中,隨著機動距離的加長,被試者的精神癥狀和神經感覺癥狀的范圍在變化,但是幅度不大,由此可見,兩種方式的操作訓練對作業者的精神和神經感覺影響較小。

表3 操作訓練人員身體機能自覺癥狀調查結果C項統計 (癥狀占比/%)

表4 操作訓練人員身體機能自覺癥狀調查結果統計表 (癥狀占比/%)
為了解該型裝備在不同作業方式上對人員疲勞程度的影響,通過實驗,采用問卷調查、隨機訪問和數據分析的形式,得到了操作該型裝備時減輕人員訓練疲勞的三點啟示。
3.1 科學安排訓練時間
由于該型裝備重達17 kg,訓練時需要付出較多的體力和腦力,極易令作業者身體產生疲勞。從實驗可以看出,靜態和動態訓練尤其是30 min靜態瞄準訓練,令作業者身體承受能力達到了極限,不少作業者出現了站立不穩的情況,因此,在實際訓練中,一是對不同性質的訓練科目進行交叉設置、科學編排。例如:周一上午裝備操作,下午槍械操作和課外活動;周二上午專業理論學習,下午裝備操作等等,這樣既能提高參與者的積極性,又能使身體疲勞及時恢復,提高訓練質量。二是采取動靜結合、長時和短時相結合、短距和長距相結合,使運動部位交替承受負荷,減少局部負荷量,從而減少身體疲勞。三是在進行靜態瞄準訓練時,單一科目訓練時間不宜超過20 min,經過長期嚴格訓練后,時間不宜超過30 min,否則易對作業者身體造成損傷。
3.2 做好訓前熱身和訓后放松
訓練前做好充分的熱身運動,是有效減少身體疲勞的方法。熱身運動可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使人體各個器官系統從安靜狀態進入運動狀態,還能使肌肉、韌帶和關節的溫度升高,提高關節和韌帶的活力[2]。熱身的時間不能過長或過短,過長時間的熱身易使體力消耗過大,過短時間的熱身會導致身體得不到充分活動。一般以15 min為宜,達到全身發暖,微微出汗,四肢關節靈活,身體感到輕松有力即可。
每一組的訓練結束要進行放松活動,放松活動通常以做些肌肉放松、抖動、伸展和拉長為主,令身體各個關節舒展放松,減少身體疲勞,為下一組訓練做準備。放松活動的時間不宜過長,有10 min左右即可,活動量也不宜過大,當呼吸、心跳比較穩定,不適感消失就可以停止活動。另外,作業者之間也可進行按摩,按摩是消除肌肉疲勞和神經疲勞的有效手段。按摩時應注意按肌肉的生理解剖位置,也可按經絡穴位去按摩,都能有效地解除疲勞。
3.3 加強肌體局部鍛煉
從30 min靜態瞄準訓練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試者的左手大臂、右手手掌、右手小臂、右手大臂和腰部出現了不適的癥狀,幾乎所有被試者的肩膀和脖子都出現了酸痛、僵硬的癥狀,因此,日常訓練中在抓好體能訓練的同時,注重抓好關鍵部位的鍛煉,例如:手臂的鍛煉可進行啞鈴伸屈,提高手臂肌肉的耐久力;腰部的鍛煉可進行扛沙袋練習和仰臥起坐,從而提高腰腹肌肉的力量等等。通過對關鍵部位肌肉群的鍛煉,從而提高作業人員身體的抗疲勞性,提高訓練效果。
通過實驗分析出作業者操作該型裝備產生疲勞的原因和主要部位,針對疲勞類型采取科學安排訓練時間、做好訓前熱身和訓后放松、加強肌體局部鍛煉等措施,從而提高作業者身體抗疲勞能力,提升訓練質量。
[1] 龐志兵,丁偉,胡延霖等.防空兵人-機-環境系統工程[M].鄭州防空兵學院,1999:74—81.
[2] 體育學院通用教材.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88.
Fatigue Experiment Analysis on Single Stand-alone Equipment Training
LIU Wei-xinga, PANG Zhi-bingb, WANG He-lina,et al
(Air Defense Forces Academy, a. Gun-missile Hybrid Department; b. Reconnaissance Warning Department, Zhengzhou 450052,China)
Objective: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a type of equipment operation, to explore measures of the elimination of operational fatigue, and improve job performance. Methods:The use of symptom investigation and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eight training courses. Results:The different symptoms and the specific location of the fatigue of the type of equipment were found out. Conclusion:The countermeasures to reduce the fatigue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equipment are put forward.
operation training; fatigue;experimental analysis
2016-07-01
劉衛星(1981—),男,河南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防空兵訓練。
G804.22
A
1671-1300(2016)04-00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