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云龍 晉 晶
?
依靠軍地深度融合 提升軍人職業榮譽感
■ 薛云龍 晉 晶

增強軍人職業榮譽感是一項復雜的政治工作,政策性強,敏感點多,工作量大,牽涉到軍地很多方面。因此,必須凝聚軍地共識,密切相互關系,加強協調協作,才能在重塑軍人職業榮譽感方面取得新突破、實現新發展,確保新形勢下部隊戰斗力的整體提升。
軍人的職業榮譽感與軍隊的戰斗力存在著高度的互動關系。人民軍隊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安全,而軍人職業榮譽感的強弱直接制約和影響著部隊“能打仗、打勝仗”的使命要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飛速發展,多元化的利益主體并存,多元化的社會思潮涌動,多元化的價值觀激蕩碰撞,軍人職業的榮譽光環不再耀眼,從戰斗精神層次侵蝕著人民軍隊無堅不摧的強悍戰斗力。習主席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注重發揮政策制度的調節作用,增強軍事職業吸引力和軍人使命感、榮譽感”。習主席的這一重要論斷,充分體現了尊重官兵主體地位、厚植國防建設基礎的戰略考量。增強軍人職業榮譽感是一項復雜的政治工作,政策性強,敏感點多,工作量大,牽涉到軍地很多方面。因此,必須凝聚軍地共識,密切相互關系,加強協調協作,才能在重塑軍人職業榮譽感方面取得新突破、實現新發展,確保新形勢下部隊戰斗力的整體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長期的和平發展環境,滋生了部分軍人精神的懈怠,尤其是受市場經濟不良思潮的影響,一些官兵的思想和價值觀出現了偏差,對軍人職業榮譽產生了懷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有所淡化。對此,“打鐵還需自身硬”,增強軍人職業榮譽感首先要強化“三觀”教育,提高軍人思想認識和遂行任務的能力素質。
(一)強化軍人榮譽觀教育
圍繞“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著重開展戰斗精神、職責使命、擁政愛民和愛裝管裝教育,鼓勵官兵著軍裝外出、探親,培養官兵的自我認同感;組織官兵到駐地烈士陵園、革命英雄紀念館參觀學習;邀請駐地老紅軍、老革命到部隊講述革命戰爭年代軍人殺敵立功,追求榮譽的英雄故事,樹立官兵崇尚和追求耿耿正氣、錚錚鐵骨和為人民勇于奉獻一切的英雄壯舉,從而激發官兵高昂的士氣、無私奉獻的寬廣胸懷、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赴湯蹈火的英雄氣概。
(二)增強軍人擁政愛民意識
借助多種平臺,尤其是注重新興傳媒的廣泛使用,引導年輕官兵詳細了解我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提出的歷史背景、必然要求和時代內涵。講述我軍歷史發展進程中“軍愛民、民愛軍、軍民相愛一家親”的感人故事,使官兵從根本上理解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大意義。結合每年新兵下隊,地方政府派專人到駐地部隊詳細介紹駐地風土人情和建設發展情況,突出介紹駐軍在駐地建設發展中的貢獻,激發官兵傳承擁政愛民優良傳統和扎根服務第二故鄉情懷。
(三)提高軍人遂行任務能力
軍人職業榮譽感來源于遂行職責使命的各種具體行動中。軍人肩負著保家衛國,維護社會穩定和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神圣使命,只有出色的完成時代賦予的職責使命,軍人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戴和尊敬。因此,必須按照習主席提出的“要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堅持從實戰需要出發從難從嚴訓練部隊,堅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練什么。”的要求,努力摔打錘煉出一支素質過硬的人民軍隊。只有這樣,當國家需要時,部隊才能夠有效完成使命任務,不辜負黨和人民群眾的期望,這是軍人職業榮譽對軍人角色定位的內在要求。
瑞士著名軍事家諾米尼曾經說過:“假使在一個國家里,那些犧牲生命、健康和幸福去保衛國家的勇士,其社會地位反而不如大腹便便的商賈,那么這個國家就一定是非常可悲的”。近年來,我國在維護軍人職業榮譽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大學生入伍補償學費、退伍后免試或加分進行深造,提高隨軍未就業家屬補助標準等,都體現了國家和社會對軍人職業的重視,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現實中軍人地位的各種政策舉措存在著不成體系、效力層次低等問題, 貫徹落實過程中缺少足夠的權威性, 從而導致軍人的一些權益無法得到有力的法律保障的現象。比如軍官轉業安置難、農村入伍軍人的村民權益無法保障、隨軍未就業家屬安置難等問題還很突出。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經拉開,推動軍人職業化改革、提升軍人職業榮譽感更應注重頂層設計,統籌軍地雙方政策措施,對實踐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及時以立法方式加以鞏固,為軍人職業榮譽感提供堅強的制度保障。
(一)搞好頂層設計軍地聯動
在國務院、中央軍委的統一領導下,成立軍人權益保障機構,通過廣泛調研,起草《軍人地位法》,并建立以《軍人地位法》為核心,以《憲法》、《國防法》、《兵役法》和《現役軍官法》等相關法律中涉及軍人地位的法律為輔助的軍人地位法律體系。從國家層面、法律層面強力推動軍人職業榮譽的規范化、法制化。
(二)健全地方各級組織領導體制
推動現有地方的涉軍維權協調機制向實體化常設機構轉變。在國務院、中央軍委統一領導下,成立由軍地雙方代表共同參加的專門的軍人權益保障辦公室,并規定各級地方政府是保障軍人權益的主體,軍方全力協同配合,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落實各項制度,真正做到常態運行,著力落實軍人權益保障工作。具體可包括:建立有軍地人員共同參加的巡防慰問代表隊,定期走訪慰問軍屬,及時解決家中困難;出臺相關優撫政策,加大對軍屬的優撫力度,完善制度機制,下大力解決軍人轉業、退役安置、軍屬就業安置、醫療住房和子女入托入學等困難。出臺并嚴格落實軍人特殊職業應享有的“特殊待遇”,如軍人刷卡免費乘坐公交車、打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下大力解決現在名存而實不至的“軍人優先”待遇。
(三) 拓寬軍人權益保障渠道
軍隊是安全的代名詞,全社會的人們都時時刻刻在分享著軍隊提供的安全服務。維護軍人職業榮譽、保障軍人權益,社會各界都有責任和義務。所以,在各級政府、軍隊專司機構切實維護軍人榮譽,保障軍人權益的同時,還應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貢獻自己的力量,進一步拓寬軍人權益保障的渠道。一是利用地方資源加強軍人技能培訓,選派官兵到就近的飯店、信息網絡公司和汽修廠等進行相關的技能學習。二是鼓勵企事業單位優先招聘退伍軍人。由地方政府安排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到部隊參觀見學,舉辦面向退伍軍人的特殊招聘會,讓軍人退伍即就業,保障退伍軍人的后續生活。三是針對軍營互聯網逐步開通的實際,聯系知名高校開設網絡教學,為官兵進行學歷升級。
社會對軍人職業的認同感是軍人價值的重要表現。社會的認同感越高,軍人職業的吸引力越強,軍人職業榮譽也就越強。因此,增強社會對軍人職業的認同感是提高軍人地位,增強軍人職業榮譽的重要環節。社會對軍人職業的認同感是一項看不見、摸不著的軟指標,也是一項復雜、系統且長期的社會工程,需要軍地雙方共同努力。
(一)加強全民國防教育
針對長期和平穩定的環境中,人們國防意識逐漸淡化,軍人的社會地位下降的事實,增強各個階層對軍人價值的社會認同,首先要搞好全民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意識。一方面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在小學、中學和大學開設國防教育課,由軍隊人員、地方專家學者定期進行授課,介紹國內外形勢和我國面臨的安全風險,培養青年學生的國防意識。另一方面要開展好“全民國防教育日”活動。以政府和軍隊為主導,借助媒體、網絡和移動通信等載體搞好宣傳教育,各學校、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國防意識深入人心。
(二)加強正面宣傳引導
隨著網絡信息的快速發展,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增進社會對部隊了解和宣傳軍人良好形象提供了更加豐富、便捷的資源和渠道。但同時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問題,在網絡平臺上大肆宣揚或無端捏造一些詆毀黨和國家、軍隊甚至革命英雄的不實信息,貶損軍隊形象,誘導不明真相的群眾仇視黨和軍隊,因此,軍地雙方應強化協作,打好正面宣傳主動仗。一方面,軍地雙方應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互通信息情報,利用技偵手段,攜手打擊胡編亂造、蠱惑群眾的不法分子,組建軍地專業水軍隊伍反擊不實新聞的惡意評論,為不明真相的群眾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維護軍人形象。另一方面,軍地雙方要從正面大力宣傳軍人搶險救災、維穩處突、巡邏警戒和刻苦訓練等任務,宣傳“人民子弟兵,來自人民,愛人民”和“軍民魚水情”等新聞內容,從使命上、情感上,樹立軍人光輝形象。
(三)加強軍民互動交流
加強軍地的溝通和聯系,創造和諧軍民關系,是增強社會對軍人職業情感認同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駐地部隊要積極走出營區參與地方開展的無償獻血、捐贈物資和走進社區無償服務等親社會公益活動。積極協助地方維護社會治安,主動扶貧幫困,有效增進軍民團結。另一方面,結合“八一”建軍節、“全民國防教育日”等時機,組織“軍營向社會開放”活動,邀請地方群眾走進營區,讓群眾更加現實直觀的了解部隊的武器裝備、軍人的教育、訓練和生活情況,有效增進軍民交流。
作者簡介:(薛云龍,武警指揮學院在讀研究生;晉晶,武警指揮學院政治部某培訓中心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