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澤鋒


嫁接資本,融合互聯網,干得正嗨的李東生不得不面對未來更殘酷的競爭,下一輪30年TCL會更好嗎?
開微信公眾號,頻繁和粉絲互動,為TCL拍攝宣傳短片,與大學生暢談創業歷程……即將迎來自己第五個本命年的李東生,更“潮”了。
去年9月,李東生帶領著TCL的管理層前往西部戈壁徒步112公里,歷經4天3夜重走“玄奘之路”。這像是一個寓言,此時面對全球產業結構調整,TCL必須要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進一步刀光劍影,退一步萬丈深淵。”也許路更難走,但已經建起壁壘的TCL可以隨時應戰。曾經的“彩電五虎”——創維、康佳、長虹、海信以及TCL的掌門人中,只有李東生仍舊堅守在一線。
2015年TCL集團營收達到1045.79億元,同比增長3.51%,凈利潤32.3億元,其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5.7億元。完成這樣的成績著實不易,特別是在全球家電市場需求疲軟的大背景下,要想自身取得增長就意味著“從別人碗中搶食吃”。
他用34年沖進千億陣營,卻謙稱自己是“上一代的企業家”,坦言互聯網思維比不了馬化騰和雷軍。李東生還說,他和TCL都在重新尋找定位,自己要當好“服務員”,搭建一個平臺;而TCL要成為“全球化的智能產品制造及互聯網應用服務企業集團”。
嫁接資本,融合互聯網,干得正嗨的李東生不得不面對未來更殘酷的競爭,下一輪30年TCL會更好嗎?
工業+互聯網=?
一方具備強大工業制造能力及產業鏈優勢,一方具備優秀的視頻版權和完善的互聯網生態,TCL和樂視的合作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去年12月,TCL與樂視戰略合作,樂視以每股6.50港元認購TCL多媒體電子3.49億股股份,交易完成后持股比例約為20.1%。
“雙方優勢互補的空間比較大。”談及此次合作,李東生表示,“樂視看好我們在工業上的優勢,我們看到樂視在互聯網特別是智能電視應用方面的優勢,豐富的內容,另外互聯網經營的方法,用戶變現能力很強,這方面的能力是我們比較缺的。雙方合作,希望能夠把協同效應最大化,給雙方都帶來更大的利益。”
最直接的利好便是市場占有率。來自中怡康的數據顯示,TCL聯合樂視之后,雙方在中國市場占有率高達20.43%,遙遙領先其它品牌。此外,雙方還宣布通過聯合廣告運營的方式,實現用戶疊加效應以及打通用戶價值變現體系。將打造國內最大的智能終端廣告平臺,這無疑將極大強化TCL的廣告營收力。
此外,全球播業務還將接入樂視生態,全球播作為獨立桌面接入到樂視超級電視的生態之中,為全球播提供更多的入口。同時樂視生態內容也將與全球播共享,為全球播打造更多有競爭力的特色資源。
“這對于中國的互聯網和傳統電視行業是一個積極的征兆,電視行業開始走向融合之道。”一位電視行業業內人士向《英才》記者表示。
作為工業時代的企業代表,龐大的身軀,重資產經營以及思維模式,都成為工業企業向互聯網轉型的桎梏。而利用資本和股權合作的方式,捆綁優質互聯網資源,謀求共贏也已是業內的潮流和趨勢。
去年4月,TCL還與騰訊宣布在視頻、游戲、生活服務領域全面深度合作,建設TV+生態圈。一個月后,雙方又進行資本層面的合作。TCL旗下智能電視運營平臺——歡網科技引入騰訊投資作為戰略投資者。后者出資5000萬元獲得歡網科技7.143%的股權。
資料顯示,歡網科技是中國境內最大的智能電視服務商。其基于電視屏幕,面向智能電視,OTT、IPTV和互動電視的運營商,提供一站式的智能電視解決方案和運營服務。通過端到端的運營平臺、EPG生態系統、應用商店生態系統和教育、游戲、生活等平臺業務,提升用戶體驗,實現增值業務。
騰訊擁有雄厚的用戶基礎和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其獨特的行業優勢地位和競爭優勢不言而喻。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內容服務+智能硬件”的合作已成為行業發展趨勢。
“騰訊選擇戰略入股歡網科技,強化與TCL TV+的業務合作,將有利于實現軟硬一體,增強挖掘用戶價值的能力。”一位互聯網觀察者表示。
隨時可能殺死大企業
李東生曾坦言,自己最近90%的時間都在想“3053計劃”:智能電視和智能手機業務用三年時間進入全球前五,力爭進入前三,年銷售額達到2000億元。
李東生在“鷹旅戈行”復盤大會上提出這項戰略計劃。“3053戰略的制定,就是要能夠預計TCL所在行業、市場和產業格局,在今后三年里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必須有什么樣的經營能力,才能確保在產業中的競爭力、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在這輪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勝劣汰的競爭中,如果你把3年戰略目標定低了或者定錯了,你極可能被淘汰或者滑向被淘汰的邊緣。你們不是和集團博弈,而是要和整個行業市場展開競爭。”
為此,TCL旗下的多項資產,都在打造各自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業務的擴張,李東生將TCL產業及業務架構調整為“7+3+1”,產品業務包括TCL多媒體電子(1070.HK)、TCL通訊科技(2618.HK)、華星光電、家電產業集團、通力電子(1249.HK)5家產業集團;商用系統業務群、部品及材料業務群(含TCL顯示科技(0334.HK))。服務業務包含互聯網應用及服務業務群、銷售及物流服務事業本部、金融控股集團。以及創投及投資業務群。
兩年前TCL提出了“智能+互聯網”、“產品+服務”的“雙+”轉型戰略,去年繼續推進“雙+”轉型與國際化再出發雙輪驅動戰略。
“雙+”戰略轉型與國際化戰略方面,爭取到2018年獲得一億家庭用戶和一億移動用戶,來自產品和服務的收益貢獻各占50%。顯然,隨著“3053計劃”的提出,兩年前的戰略轉型有了更為清晰的目標。
可要想實現,并非易事。就如同李東生在戈壁面對公司高管所說的:“現在市場的競爭環境正在變得不一樣,競爭的對手也開始變得不一樣。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實際情況可能并不如上面這些數據反映的那么靚麗和強大。”
通訊、電視、家電領域都已是激烈廝殺的紅海市場,面板產業也極易受下游銷售市場影響。與此同時,各家公司紛紛推出殺手锏產品,小米等互聯網企業依靠內容也紛紛進入電視行業。
家電企業跨界互聯網,紛紛出海并購,新技術也是層出不窮,可以說當前TCL所面臨的競爭壓力相比10年前有過之而無不及。產業結構的調整,甚至商業模式的變革或者顛覆性技術的迅速普及都有可能殺死一家龐大的企業。
“我們所處的行業都存在過度競爭,甚至已進入擠壓式或替代式增長的狀態。”李東生表示,如何縮小和標桿企業的差距,如何超越競爭對手,都必須想清楚。
再跑五年追上三星
家電市場低迷,競爭對手出現業績下滑甚至虧損,TCL在 2015年交出不錯的成績單。李東生對此卻并不滿意。單以出貨量來比較,TCL彩電銷量全球第三,手機銷量全球第五,但從銷售額來看,排名就要落后很多。
李東生向《英才》記者直言:“TCL的競爭力只能算是世界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就是產品還是以中低價為主。”
一個真實而又殘酷的數據:蘋果獲取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近90%的利潤。
中國企業在長時期內積累了強大的工業制造能力,在供應鏈管理、成本控制、效率提升方面具備一定優勢,而如何將創新性的想法、專利技術以及工業設計轉化為變現能力,還需要很長一段路要走。
“既定的18%增長目標,最終只完成了4%,只能算是沒有后退,并沒有實現逆勢增長。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們自己的核心能力還不是特別有優勢。加強四項核心能力的建設是我們今年的重點工作。”李東生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
在李東生看來,TCL已經具備了四項核心能力——產品技術能力、工業能力、品牌及全球化能力、互聯網應用服務能力。這將是TCL挑戰行業標桿的基礎。
TCL在中國企業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中排名第三,工業制造能力也已毋庸置疑。而國際化運營顯然將是TCL甩掉國內競爭對手的重要武器。
此外,華星光電依舊是TCL的利潤蓄水池,保持著全球彩電面板銷量市場份額第六名的位置。根據公司財報,華星光電全年實現營收180.28億元,凈利潤20.70億元。盡管由于產業周期性影響,這個數字同比有所下滑,但不到20%的營收占比卻創造了集團六成以上的利潤,華星光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更令李東生感到欣喜的是:“華星工廠在過去10個季度的工作效率、效益指標(單個生產線的產值)全球領先,不亞于三星顯示。華星光電是全球8.5代線中產能最大的工廠,并且是智能化、自動化。未來希望我們主要的產業工廠,包括彩電廠、手機廠、家電廠都能夠往這個水平發展。”
與日韓企業相比,中國彩電企業的致命硬傷就在面板領域,而補齊這款短板后,TCL的產業鏈整合能力有了極大提升。
當前華星光電一半的產能被TCL內部消化,很大程度上抵御了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
眾所周知,面板產業是一個極度“燒錢”的行當,而技術迭代又非常快速,產品線的更新換代也會導致上一代產品的價格下跌,因此把握好投資節奏至關重要。
“這個產業的機會和挑戰都很大。”李東生向《英才》記者透露,“華星光電在深圳的T2工廠第二期今年會投產。已經投資了兩條8.5代線,T1加T2會達到26萬—28萬機板的產能,規模上了一個臺階。”
此外,TCL還準備在深圳規劃下一代更大的顯示面板。類似COA、量子點、HTR、高射動態色域改善的技術,都會在今年T2 的產品陸續用上。
“技術是不斷迭代的,沒有新的項目,新的技術就很難有一個載體。而且新的技術在新載體建起來之后才有應用的空間,還可以對老的工廠做技術升級改造。”經歷與三星、LG等企業的正面交鋒后,李東生切身感受到了技術投入的重要性。
在武漢TCL還建設了低溫多晶硅+AMOLED工廠,今年底會實現第一期量產。而且與TCL通訊可以產生協同效應,“第一期出來就用于我們自己的通訊手機。”李東生表示,未來TCL還計劃生產用于中小移動屏的柔性顯示屏。
面板領域,三星、LG一直是TCL學習的標桿,而且,三星在面板領域的地位并非不可撼動,他向《英才》記者比喻道,就像一場賽跑,TCL起步晚,但速度快,“現在就是在跑步,他是領跑,我們在后面追,再跑五年,我們能差不多在一條線上。”
下一個現金奶牛
好消息是,兩年前提出的“雙+”戰略正在發揮成效。
年報顯示,2015年集團服務業務板塊總收入達到220億元,同比增長20.4%,明顯高于產品銷售收入的增長。
李東生也表示服務業將成為TCL下一個“現金奶牛”。其中包括互聯網應用及服務事業本部、銷售及物流服務業務群、金融控股集團,正逐漸成為TCL未來業績增長的重要構成。
新組建的互聯網應用及服務事業本部,也已著手搭建和強化涵蓋移動互聯網、智能電視、智能家居的互聯網應用服務運營平臺。包括歡網科技、全球播、TCL教育網、IMAX家庭影院、智能家庭和TCL文化傳媒公司等企業,以及云服務平臺、互聯網應用平臺和移動互聯網應用平臺。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智能電視TV+平臺激活用戶數1192.5萬,日均活躍用戶數達到480.1萬,同比增長111.6%,圍繞視頻、教育、游戲、生活的四大垂直子生態逐漸成熟。
其中,全球播是一項極具吸引力的業務。它可以向用戶提供院線同步電影/首輪電影點播的服務,向海外地區提供衛星直播電視服務。至2015年底激活用戶突破475萬。
“全球播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家庭互聯網電影院線,正在進行B輪融資。未來有望通過業務運營持續創新,提供全新的用戶觀影體驗,創造成功的新商業模式。”李東生向《英才》記者表示。
此外,整合客音(服務網)、速必達(物流網)、酷友電商(虛擬網)、體驗店(實體網)四個業務板塊,TCL成立了酷友科技O2O業務平臺。
O2O業務平臺以經營用戶和服務用戶為中心,以三屏互動為界面,構建以“產品+服務”為核心的生態系統,通過官網商城和TV商城的運營提升用戶黏性。
“以往我們的產品賣出去之后,用戶找我們越少越好,因為找我們就是售后服務,產品質量好自然不找我們。現在不一樣,我們主動找用戶,產品賣出去后,推送各項服務當中就可以得到大量的數據,研究這些數據,就可以把這些用戶所需要的服務內容推送給他。”李東生深刻理解到,互聯網時代用戶體驗的重要性,“在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也能夠給自己帶來價值。”
搶食高端市場
經歷國際化的挫折和歷練后,似乎只有在世界高端市場獲得成功,才不辜負TCL這些年的努力耕耘。
通過收購阿爾卡特,TCL獲取了進軍北美市場的翹板。TCL通訊CEO郭愛平公開表示,目前TCL在美國主要是依靠阿爾卡特這個品牌,且產品定位于中低端,下一步有望進軍高端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TCL通訊在海外市場的銷量不斷攀升,在北美市場和美國市場均表現出色,并不斷從三星、LG等國際品牌手中搶占市場份額。
特別是美國收獲頗豐,要知道這里是蘋果的大本營,三星、LG等企業的利潤蓄水池。“我們把握住了機會,去年在美國市場賣了1450萬臺手機,創了歷史新高,而且利潤還不錯。彩電在美國去年超過100萬臺,實現了盈利。”
作為成熟市場,美國市場無論是消費者心態還是企業售后體系都非常完善。也就是說,美國的消費者最喜歡的電視并不是具備新概念、大尺寸,而是完全根據自己需要來選擇,也絕不會因為短期話題炒作熱點就購買某個家電產品。
在手機領域,消費者不追求大屏,換機頻率也低。而美國90天乃至更長時間的退換貨制度,也令產品質量、售后服務、成本控制跟不上的企業頭痛不已。
長期投入,本土化應用服務的研發,以及通過并購阿爾卡特和Palm品牌,都為TCL在最難攻克的美國市場奠定了基礎。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彩電品牌占據美國市場大約6%,其中TCL一家就占據3%。
接受專訪時,李東生興致勃勃地向《英才》記者展示自己的手機。而在年初的巴塞羅那通訊展上TCL正式發布了IDOL4,這款產品可以配備VR體驗眼鏡,可以把手機套在VR的盒子里面直接體驗VR,一套產品的價格為499美元。
不僅要從三星和蘋果的嘴里搶食吃,TCL還要繼續發力新興市場。由于全球移動終端市場增速放緩,除蘋果逆勢增長外,各大手機廠商均感受到了不小壓力。
“TCL通訊海外銷售增長了1000萬臺。”但整個通訊板塊的壓力十分嚴峻,李東生對《英才》記者表示,“我們重組了TCL國內的業務組織,力求在今年有所突破,商業計劃的調整、產品的調整,需要一點時間。這個行業不太好,我們也不例外。但全年實現經營目標還是很有信心。”
整個TCL的營收中,47%來自海外,李東生期望未來這個數字達到50%。“我們在全球市場份額還比較小,在這個大蛋糕里面應該多切一點。”李東生說道。
建百億產業投資平臺
在提升自己工業制造能力的同時,李東生不忘借助資本和金融的力量,以撬動更廣泛的資源來實現快速發展。
2015年TCL在資本市場動作頻頻。牽手樂視,聯合騰訊。翰林匯(835281)成功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將TCL顯示科技(0334.HK)收入麾下。此外,入股天津通訊廣播設備廠“七一二”進入軍用通信領域;收購美國palm智能終端品牌;33億元參股上海銀行。
今年2月,TCL還宣布與紫光集團成立產業并購基金,打造百億元規模的產業投資平臺,重點投資于紫光集團和TCL集團產業上下游及相關產業、TMT、工業4.0、工業2025及互聯網+等行業的直接投資、并購等。
據了解,這個并購基金TCL與紫光集團各出資10億,外部募集80億,規模為100億元。過去5年,TCL在半導體顯示方面投入了660億元,而產業基金能以少量自有資金撬動豐富的社會資源正是李東生看重資本的重要原因。
“紫光也是一個技術型的實業投資公司,它重點的業務是半導體芯片。”在李東生看來,TCL和紫光有天然的互補性。“并購基金將圍繞相關產業鏈,尋找兼并重組的機會。全球經濟在調整,中國經濟的結構也在調整,會有很多收購兼并重組的機會,單靠企業來做,有些項目可能資金不夠。如果有一些大的并購項目,產業基金也可以作為投資方參與進去,推動并購項目較快達成。”
李東生一直在強調說,實業是中國經濟的脊梁,但通過金融與產業的良性互動,無疑將為實業帶來更開闊的想象空間。
去年,TCL在深圳前海組建注冊了金融控股集團,該年度即實現6.7億元的利潤。此外,集團還成了TCL創投及投資業務群,創投基金管理總規模為15.27億元,持有多家上市公司股份。
“我們做的是產業金融。”李東生向《英才》記者強調,“我們不想做成一個傳統的金融企業,我們也沒有這個能力。”
TCL的金融業務和產業密切結合,李東生介紹說,TCL金融業務初衷是圍繞自己企業內部的金融服務,將未來期望擴展到TCL的用戶,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科技小貸、第三方支付,都圍繞產業供應鏈銷售服務來展開。
為此,TCL正在募集大量金融專業背景的人才,來彌補產業公司在金融領域的不足。“金融控股集團成立過程中,核心高管將近一半都是過去一年新加入的。”
融合互聯網,利用金融和資本市場,完善國際化布局,李東生已經做好了應對下一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