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李欣蓉(.沈陽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學院;.沈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遼寧沈陽 00)
?
羽毛球教學中多落點與多球相結合訓練法運用的實驗研究①
張博1李欣蓉2
(1.沈陽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學院;2.沈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遼寧沈陽 110102)
摘 要:運用教學實驗法并在羽毛球教學、訓練實踐中,嘗試將多落點與多球訓練相結合,以沈陽體育學院與東北大學羽毛球代表隊作為研究對象,對這個新的組合式教學方法進行實驗性研究,以期為羽毛球教學與訓練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關鍵詞:羽毛球教學 多落點 多球
羽毛球運動是在我國開展比較好的體育項目,尤其是在世界大型比賽中有著驕人的戰績,且羽毛球運動也是一項深受大眾喜愛的健身運動。在競技比賽中,教練員的重要任務是怎么在最短的時間內更好地提高運動員的技術水平,獲得更好的運動成績。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發現,羽毛球運動研究范圍較廣,但是關于球落點如何訓練的研究較為少見。在羽毛球運動中,如何借助落點訓練提高技術,如何保證落點訓練的效果,筆者嘗試性地在此方面進行教學實驗,以期為羽毛球的教學與訓練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分別在沈陽體育學院、東北大學羽毛球隊隨機抽組進行對比實驗。其中實驗組由沈陽體育學院16人、東北大學17人組成;對照組由沈陽體育學院15人、東北大學16人組成。
1.2 研究方法
1.2.1 實驗對比法
實驗中設置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訓練方式,即單項技術練習,實驗組采用落點訓練方法,以多球、多落點訓練的方式進行訓練。以單打對方半場為例,將半場劃為13個區域。
(1)練習方法。
小區域定點定線發各種不同類的球至固定的區域里,利用吊、殺、抽、擋、放、搓、推、勾、撲、拔等基本羽毛球技術使球落在固定區域。
要求:落點準確、定組數、定數量、動作規范。
(2)練習注意事項。
練習中多落點的練習都是結合多球進行的,所以練習時進行多球“喂球”的同學一定要掌握好行進的速度,保證其訓練的積極態度和強度。
1.2.2 問卷調查法
以教練員和運動員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86份,回收184 份,分別為:教練員評價、運動員自評、運動員互評。

表1 實驗組運動員在實驗前與實驗后的羽毛球基本技術考評表

表2 對照組運動員在實驗前與實驗后的羽毛球基本技術考評表
2.1 實驗干預及測試結果分析
由表1可見,實驗組與運動組的研究對象各項技術動作均有所進步,技術的準確性有所提升。但是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實驗組運動員進步幅度更大,準確性提升更高。由此認為,落點訓練法對運動員擊球力量的控制、發力方向的控制以及拍面角度的控制能力均有較大提高。由表2分析,實驗組運動員在發短球、吊球、反手高遠球和殺球4種技術上技術提升更大,成功率更高。在這4項技術上,實驗組成功率分別提高了4%、6%、5%、4%。兩組在發高遠球技術上差異不明顯,這是由發高遠球技術動作原理決定的。發高遠球的落點區域在后場對角3個點,比較注重運動員的力量與爆發力,對細膩性的動作技術要求較低。這也就說明,多落點與多球相結合的訓練法并不能在所有羽毛球技術方面的教學和訓練效果都要優于傳統訓練。
2.2 擊球技術評定
由于羽毛球材質的特殊性就決定了這項運動項目其發力和技術運用的特殊性,它更強調“鞭打”作用。羽毛球不是光有良好體能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的項目,它是在具有良好體能的基礎上,運用嫻熟、多變的擊球技術與戰術來獲取勝利的。因此若要成為一名優秀羽毛球運動員必須具備全面、細膩靈活的擊球技術。通過對參加實驗的教練員、運動員在實驗后進行問卷調查,采用教練評學生,學生評學生,以及學生自評。
通過練習,羽毛球基本技術水平都有了提高,為使其達到自動化程度、精確度高,一致性和突變性能力強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通過對比也可以清楚地發現,在設定的各個評價項目中,教練員評價方面實驗組的優、良率所占的比例平均高于對照組4.6%,而在運動員評價與互評方面,實驗組優良率均高于對照組。這也說明多落點與多球相結合的訓練法在提高階段對運動員的技術自動化有更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教練員和運動員中的認可度比較高,適宜在教學和訓練中應用。
2.3 教學實驗中比賽的結果
在整個訓練計劃實驗完成后每人進行兩場教學比賽。通過統計分析比賽結果發現,兩組運動員在成績上的差異較少,但是在比賽過程中發現,對照組搶網意識較低,實驗組控制球落點準確性更高。成績沒有較大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兩組運動員均欠缺比賽經驗。
3.1 結論
(1) 實驗組運動員通過落點訓練獲得的訓練效果更佳,在訓練中球落點訓練的方式可以幫助運動員建立運動技術的自動化。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實驗組運動員在實驗后的整體評價較高。
(2) 通過教學比賽發現,落點訓練的方法對于提高基本技術動作具有較大的作用,但是運動員還需要加強比賽經驗的累積。
(3) 實驗組的比賽效果要優于對照組,運用多落點與多球相結合的訓練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戰術意識。
3.2 建議
(1) 在以后的教學與訓練中應該適時地加大多落點與多球相結合的訓練法的練習比重。
(2) 羽毛球多落點與多球相結合的訓練雖然對技戰術的培養非常有效,但是它終究是練習,不能替代比賽,而一切的練習都是為比賽作準備的,所以在訓練中還要注意安排教學比賽,以利于更好地檢驗訓練效果和加強練習的動力。
(3) 羽毛球多落點與多球相結合訓練不是萬能的,它對于有些技術,如發高遠球的訓練效果一般,所以在安排練習內容與方法時,應該多樣化,這也有利于增加訓練的樂趣,避免訓練思維模式化。
參考文獻
[1]韓志剛.探究式教學法在普通高校羽毛球選項課中應用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2]周建偉,潘雯雯,戴美仙.羽毛球多球訓練對提高身體機能能力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5(3):92-94,102.
[3]曾亦斌, 李開穎.十三區落點訓練對提高羽毛球技術的試驗研究[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4(4):64-66.
[4]陳莉琳.青少年羽毛球運動員“球感”的培養[J].體育科學研究, 2003(3):96-99.
作者簡介:①張博(1962—),男,漢,遼寧撫順人,本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李欣蓉(1991—),女,漢,山東莒南人,在讀碩士生,研究方向:運動生物力學。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6.046
中圖分類號:G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2(c)-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