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方 王慧萍 王申廣
?
路橋區九措施著力推進保護性耕作技術項目順利實施
王仙方王慧萍王申廣

保護性耕作對改良土壤、節水培肥、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5年臺州市路橋區采取九條措施,著力推進保護性耕作技術項目順利實施。
成立臺州市路橋區保護性耕作技術項目組,以農林局局長為組長,財政、農業及各相關鎮(街道)分管農業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以及由農機、農技技術人員組成的技術小組。根據本區實際,項目組制定了《2015年路橋區保護性耕作技術創新與集成示范項目實施方案》。
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主體是農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種糧大戶及農機大戶。因此,項目組先后從本區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2個農機合作組織、2個家庭農場作為實施示范點,計劃對533.3 hm2農田進行大田試驗,為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搭好載體平臺、樹立典型示范。
為充分調動農民應用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積極性,積極開展保護性耕作機械化作業,項目組及時做好政策扶持,要求相關單位對保護性耕作機具在購機補貼上實行購機優先及提高補貼額度,作業環節上對實施點實行補貼225元/hm2(15元/畝)的扶持政策。2015年共投入62.67萬元資金,新購9臺稻草秸稈粉碎還田機、2臺履帶式保護性聯合耕作機及6臺加裝粉碎還田機的聯合收割機,其中購機補貼資金達23.26萬元,此外還發放12.02萬元的作業補貼。
充分利用新聞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多次在臺州電視新聞頻道、臺州商報·今日路橋進行及時宣傳報道,臺州電視財富頻道還對建國機械化合作社開展保護性耕作進行了專題報道。一年來,在浙江農機化信息網等網站發表保護性耕作信息報道20篇,在《現代農機》上發表試驗應用性文章《稻草還田機械化作業的多種方式》,印發《保護性耕作技術知識手冊》等宣傳資料近萬份,懸掛宣傳橫幅多條,并通過送科教下鄉活動進行現場宣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結合路橋實際,項目組制作出《稻草還田保護性耕作操作規程》,在螺洋街道香樟家庭農場等實施點召開保護性耕作現場會,對農業與農機專業技術骨干、農民進行現場技術培訓5次,參加人數達300多人次。
以引進先進適用、價優質廉的農業機械為機具選型的原則,先后投入60多萬元購置河南豪豐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4J-220B及4J-180B等型號的秸稈粉碎還田機9臺,中聯重機浙江有限公司等企業生產的履帶式全喂入谷物聯合收割機(自帶粉碎還田機)6臺,浙江柳林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1GZ60履帶式保護性聯合耕作機2臺,為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推廣奠定了基礎。


根據本區種植模式,采取以下幾種機械化作業方式:①稻+菜(瓜果)經濟作物的種植模式,采取聯合收割機+稻草粉碎還田機的稻草還田機械化作業;②稻—稻及油—稻種植模式,采用聯合收割機尾部加裝稻草粉碎裝置的稻草還田機械化作業;③稻—稻的種植模式,采用聯合收割機+拖拉機旋耕的稻草還田機械化作業;④應用于拋荒田的開發及高稈經濟作物秸稈的粉碎,直接用稻草粉碎還田機進行稻草還田機械化作業。經過近一年的努力,4個實施點采用的4種機械化作業方式共完成作業面積534.3 hm2,超額完成了方案制定的計劃面積,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一方面,在螺洋街道香樟家庭農場和浙江省長潭灌區金清灌溉試驗站進行3種種植模式11個處理的稻草還田小區對比試驗;另一方面,根據本地種植模式,進行了4種稻草還田機械化作業方式大田示范推廣。分別對作業機具、作物生育、農田保護、技術工藝、雜草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經濟及社會效果等方面進行全面試驗觀測對比,技術人員定期在田間地頭監測,收集了大量詳實的數據資料,為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驗證和推廣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由于承包田調整及農民“走出去”種地的特殊原因,項目實施初期,即對1個大田實施點及實施面積和1個小區試驗點進行了及時調整,有效保證了項目的全面實施。
作者信息:臺州市路橋區農機總站,318050,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