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科(陜西省人大常委會 陜西西安 710065)
懷念村里那個澇池
——兼談西咸新區“海綿城市”建設
王軍科(陜西省人大常委會 陜西西安 710065)
雨水是生命之源、滋潤地球的天賜甘露,是江河之所以奔騰、大地之所以蔥郁、萬物之所以生長的源泉。在水資源日益匱乏、爭水大戰愈演愈烈的情況下,人類與其高喊缺水,為水荒、水危機而憂慮爭戰,不如對天賜雨水予以珍惜和節約利用,留住雨水,興利除害。
記得小時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下雨天,全家人總會在房檐下接上臉盆、水桶甚至水缸,以供洗衣、淘菜之用。瓦房上滴下的雨水從院里流出,與從各家流出的雨水一起在路邊匯成小溪,流入村邊的澇池。一場大雨或連陰雨過后,澇池漲得滿滿的,大人小孩不由自主地來到澇池旁看下了多少雨,孩子們在溢口處堵壩。雨過天晴,池水清澈,如同明鏡。若是在入伏天,孩子們顧不上岸邊洗衣的婦女,跳入水中,盡情嬉水游泳。遇到天旱,人們就會從澇池取水保苗,緩解旱情。深秋季節,澇池邊青蛙鳴、喜雀飛,柳樹弄姿,孩子們爬上參天大樹捉知了。冬天,太陽照在村口的積雪上,化成涓涓溪水流向澇池。寒冬季節,孩子們在冰面上打冰溜。澇池岸邊成了全村的四季樂園。每逢春節走親戚,也總愛跑到鄰村的澇池邊去戲耍。然而現在,村里新莊基多了,房子一家比一家蓋得漂亮,自來水引到了家戶,唯獨澇池被擠得不見了蹤影,村里再也不見往日那種純樸、生動和歡快的靈氣。
有次去陜北,那里節約利用雨水資源的情景令人欣喜和感動。黃土沖溝建起的座座攔水淤地壩成了高產良田,農家院里修建的積雨水窯讓身處干旱地區的村民悠然生活,散落在層層梯田里的水泥集雨場和下面掩藏的大水窯確保了果園和大棚菜穩產高產。
由此想到,珍惜和利用雨水資源不是一個小問題,想到了全國各地正在積極醞釀建設的“海綿城市”。自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建設對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各地紛紛響應號召,開始建設海綿城市。顧名思義,“海綿城市”就是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方面有一定的彈性,下雨時能夠吸水、蓄水、滲水、控水,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需要的時候又能夠將儲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既防止雨水集中季節產生的城市內澇災害,又能在缺水季節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用水難題。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硬質鋪裝的大量使用,使城市的生態發生了改變,特別是表現在城市下雨以后的徑流特征的變化,由此引發了水資源的問題、水安全的問題、水環境的問題、水生態的問題,甚至還有水文化消失的問題。海綿城市是城市規劃建設管控的一個新的理念和發展方式的一個轉變。
去年10月,住建部副部長陸克華透露,目前全國已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包括我省的西安、寶雞等多個城市已在積極籌備和申報示范項目,爭取國家的資金支持。在力推“海綿城市”建設時,李克強特別要求,一是海綿城市建設要與棚戶區、危房改造和老舊小區更新相結合,加強排水、調蓄等設施建設,努力消除因給排水設施不足而一雨就澇、污水橫流的“頑疾”,加快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和黑臭水體治理等問題。二是從今年起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在基礎設施規劃、施工、竣工等環節都要突出相關要求。增強建筑小區、公園綠地、道路綠化帶等的雨水消納功能,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等擴大使用透水鋪裝,并和地下管廊建設結合起來。三是總結推廣試點經驗,采取PPP、政府采購、財政補貼等方式,創新商業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運營。將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專項建設基金支持范圍,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業務,多渠道支持海綿城市建設,使雨水變棄為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河流、湖泊、濕地則是收儲雨水的“大澇池”。陜西省西咸新區作為一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以建設現代田園城市為目標,突出生態文明,突出節能減排的科學發展道路,積極探索“海綿城市”建設路徑。據了解,在西咸新區灃東新城依靠斗門水庫和灃河濕地,不僅積極有效吸納城市雨水,還將形成綠帶環繞的城市景觀,營造自然清新、充滿活力的生態環境;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太平湖,也是收儲雨水的“大澇池”,更是要建成依托水景、田園等生態基礎,以文化、健康、商務辦公、現代農業為核心功能,將建立新一代復合型生態公共空間。
改善人居環境、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減少城市洪澇造成的損失、土地集約利用的增值效益,“海綿城市”將發揮出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各類效益最優化。西咸新區“海綿城市”建設已全面鋪開,讓城市回歸自然,使水源得以涵養,使田園得以保存,這是對于現代田園城市建設的生動實踐,也是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積極探索。
總而言之,貫徹今年中央1號文件,既要優化水資源戰略配置,加快水利重點工程建設,積極推進骨干水源工程、河湖水系連通工程以及跨流域區域調水工程,加快污水處理回用、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又要高度重視雨水資源的節約利用和保護,通過廣泛動員、科學計劃、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提高雨水的存儲能力。我期盼,每座城市都能建幾個集雨湖或水上公園,每個自然村都建起小澇池、小塘壩或積雨水庫,每家農戶都建起小水窯,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院內、活動廣場、公路兩旁都建起集雨池,每個施工單位都能把抽排的地下水回注地下,讓天賜雨水成為散布和留在人間的燦爛星河。
王軍科,陜西省人大常委會環資委辦公室主任
10.19312/j.cnki.61-1499/c.2016.0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