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如男, 陶燕燕
(陜西省渭南市中心醫院 血液科, 陜西 渭南, 714000)
?
沙利度胺聯合VAD方案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療效及其對療效相關指標的影響
董如男, 陶燕燕
(陜西省渭南市中心醫院 血液科, 陜西 渭南, 714000)
關鍵詞:多發性骨髓瘤; 沙利度胺; 化療; M蛋白; β2-微球蛋白; 血紅蛋白;骨髓漿細胞
多發性骨髓瘤(MM)系一種起源于骨髓漿細胞的惡性增生性疾病,屬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好發于中老年,占全部惡性腫瘤的1%左右[1]。MM具有發病率高、緩解率低、復發率高等特點,常伴有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或M蛋白水平的異常升高[2]。其治療以化療為主,旨在改善臨床癥狀、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但傳統的化療方案緩解期短,易產生耐藥性,易復發[3]。沙利度胺是一種抗血管生成藥物,能夠抑制腫瘤血管生成,與化療藥物協同發揮抗腫瘤作用[4]。此外,沙利度胺還具有免疫調節作用,能夠降低腫瘤壞死因子(TNF)水平并抑制其受體的產生,通過多種機制控制腫瘤進展[5]。本研究采用沙利度胺聯合VAD方案(長春新堿+阿霉素+地塞米松)治療MM,觀察其對M蛋白、β2-微球蛋白等療效指標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MM患者104例,均經病理檢查確診。將104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2例。觀察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42~78歲,中位年齡53.5歲;臨床分期:Ⅱa期5例,Ⅱb期7例,Ⅲa期33例,Ⅲb期7例;免疫分型:輕鏈型5例,IgA型15例,IgG型32例。對照組男27例,女25例;年齡43~78歲,中位年齡54歲;臨床分期:Ⅱa期4例,Ⅱb期7例,Ⅲa期35例,Ⅲb期6例;免疫分型:輕鏈型4例,IgA型14例,IgG型34例。2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由專人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研究內容,并取得患者及家屬書面同意。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標準VAD方案,具體如下:長春新堿0.4 mg/次,1次/d,靜脈滴注,第1~4天;阿霉素10 mg/次,1次/d,靜脈滴注,第1~4天;地塞米松40 mg/次,靜脈滴注,第1~4天,第9~12天,第17~20天。28 d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沙利度胺,25~50 mg/次,1次/d,口服,每周增加50 mg劑量,直至患者無法耐受或達到200 mg/d后,維持該劑量6個月。治療4個療程后評價2組療效。
1.2.2檢測方法:治療16周后檢測相關指標。采用免疫擴散電泳法檢測M蛋白、β2-微球蛋白水平;采用氰酸鹽法檢測血紅蛋白水平;采用骨髓涂片檢測骨髓漿細胞所占比例。
1.3觀察指標
比較2組療效;觀察治療前后2組療效相關指標變化情況;觀察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療效判定
根據《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6]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進步(I)、未緩解(NR),有效率(RR)=(CR+PR+I)/總例數×100%。
2結果
2.12組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PR 29例(55.77%), Ⅰ 12例(23.08%),NR 11例(21.15%),RR為78.85%(41/52);對照組PR 10例(19.23%), Ⅰ 18例(34.62%),NR 24例(46.15%),RR為53.85%(28/52)。2組RR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治療前后各項療效指標比較
2組治療后M蛋白、β2-微球蛋白、骨髓漿細胞均下降,血紅蛋白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間比較,治療前各指標均無顯著差異(P>0.05), 觀察組治療后M蛋白、β2-微球蛋白、骨髓漿細胞顯著低于對照組,血紅蛋白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1)。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各項療效指標比較±s)
與治療前比較, **P<0.01;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P<0.01。
2.32組不良反應比較
2組均未出現Ⅲ~Ⅳ度不良反應。其中觀察組嗜睡11例(21.15%)、頭暈乏力7例(13.46%)、胃腸道反應33例(63.46%)、便秘18例(34.62%)、白細胞降低22例(42.31%)、末梢神經病變4例(7.69%); 對照組嗜睡10例(19.23%)、頭暈乏力5例(9.62%)、胃腸道反應30例(57.69%)、便秘16例(30.77%)、白細胞降低21例(40.38%)、末梢神經病變2例(3.85%),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目前MM的治療主要以化療為主,但各種化療方案均有較多不良反應及不可避免的耐藥發生,導致MM預后不良[7]。大量研究[8-9]表明,急性白血病及MM等部分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顯增加,而VEGF水平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及預后相關,提示該類疾病可能存在骨髓血管的異常增生。因此,抗血管生成可作為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治療新方向。
沙利度胺是一種血管生成抑制劑,能夠顯著降低VEGF水平,直接殺傷骨髓瘤細胞,還具有免疫調節作用[10-11]。惠雙等[12]利用硼替佐米、沙利度胺聯合VAD方案治療難治復發性MM,總有效率高達84.21%。陳思言[13]采用同樣方案治療初治和復發和(或)難治MM,亦得到較高緩解率。孫薏等[14]采用過繼免疫聯合沙利度胺治療復發難治性MM,結果顯示,加用沙利度胺后,殺傷細胞表現明顯增強,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改善。提示沙利度胺可與多種治療方案聯合用于MM的治療。此外,沙利度胺無明顯的臟器損害作用,其不良反應主要包括水腫、嗜睡、胃腸道反應等,均較輕微,大部分患者可耐受,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
參考文獻
[1]Rajkumar S V.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J]. Nat Rev Clin Oncol, 2011, 8(8): 479.
[2]Ria R, Reale A, Vacca A. Novel agents and new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J]. World J Methodol, 2014, 4(2): 73.
[3]Dimopoulos M A, Richardson P G, Moreau P, et al. Current treatment landscape for relapsed and/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J]. Nat Rev Clin Oncol, 2015, 12(1): 42.
[4]Sherbet G V.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Thalidomide and Its Analogues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J]. Anticancer Res, 2015, 35(11): 5767.
[5]趙變鋒. 沙利度胺抗腫瘤機制及臨床研究進展[J]. 內科急危重癥雜志, 2011, 17(1): 50.
[6]張之南, 沈悌. 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 3版.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7.
[7]Highsmith K N, Chen S E, Horowitz S. Carfilzomib and pomalidomid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J]. Pharmacotherapy, 2014, 34(9): 927.
[8]劉學文, 白學琴, 韓軒茂, 等. 急性白血病治療前后骨髓中VEGF、CTGF mRNA水平的研究[J]. 腫瘤防治研究, 2015, 42(4): 359.
[9]李欣, 魏秀珍, 劉晉瑋, 等. 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的臨床意義[J].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14, 22(1): 108.
[10]于起濤, 宋向群, 梁丹, 等. 沙利度胺對肺癌患者治療前后血清VEGF水平的影響及臨床意義[J]. 中國癌癥防治雜志, 2010, 2(2): 89.
[11]馬瑜瑾, 李世朋. 沙利度胺對肝癌細胞HepG2化療的增敏作用[J].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2014, 30(7): 597.
[12]惠雙, 王博, 王媛, 等. 沙利度胺聯合VAD治療老年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探討[J]. 中國生化藥物雜志, 2014, 35(2): 90.
[13]陳思言. 硼替佐米聯合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療效[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18(17): 124.
[14]孫薏, 匡紅, 張小玉, 等. DC-CIK過繼免疫聯合沙利度胺治療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的回顧性研究[J]. 免疫學雜志, 2012, (4): 324.
中圖分類號:R 7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7-164-02
DOI:10.7619/jcmp.201607055
基金項目:中國高校醫學期刊臨床專項資金(11524361)
收稿日期:201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