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我一直建議,各地最好等2017年“先試先行”的上海和浙江有第一屆新高考學生后,再推新的高考方案。在這期間從中央到地方,要充分調研,且對滬浙的改革進行跟蹤、觀察、分析、研究,對照兩地問題,修正國家方案,制定本地方案。
這樣的改革,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發揮改革的應有價值。
高考改革要改,但不能隨意改,設計方案時,考慮周到、成熟些,會避免后遺癥,避免改革變成“折騰”。
過去20多年來,我國高考改革基本聚焦在科目改革上,如果沒有錄取制度的突破,文理不分科、一年兩次考的“改革”,難以起到實際的改革效果。如果在錄取制度上仍堅持集中錄取,即按照3+3的總分投檔錄取的話,還是會帶來這些問題:基礎教育難逃應試模式,即便取消文理分科,所有高考科目的教學還是圍繞高考轉;將穿插在學年中的學業水平測試計入高考總分,并不能減輕學生備考壓力;3+3總分還是學校錄取學生的唯一依據,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很難作為錄取的參考。

以上海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為例,盡管考生理論上可以參加9所院校的綜合評價錄取,包括同時填報復旦、交大,乃至可以不放棄考入清華、北大的競爭機會,但歸根結底,考生最終只能選擇其中唯一的院校,進入錄取流程,拿到僅有的1張錄取通知。
這其實還不是真正的“一檔多投”理念,從長遠看,只有當考生手中同時握有多張錄取通知書,可以從中進行自主選擇時,可能才是高招改革趨勢的終極指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