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很多人已經把這個目標與素質教育、普通教育的目標弄混了,“職業教育是什么,要培養什么樣的人,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已經越來越模糊
2015年,從河南農村出來的27歲的洪玉(化名)遠赴北京,在當地的一所職業技術學校求學,她選擇的是就業市場很火熱的IT類專業。短短半年之后,臨近畢業的她像一些同學那樣,辦了一張假的大學文憑,隨后非常順利地找到了位于中關村的一家創業公司,做APP開發,月薪是13000元。
與此形成反差的是:
麥克思研究院發布的《2015年高職高專生就業報告》顯示,2014年高職高專畢業生的月收入為3200元,而當年的大學畢業生月收入為3487元,本科畢業生月收入為3773元。
月入13000元的工作,對于一個初到北京、連高中都沒上過、之前更無工作經驗的農村姑娘來說,意味著人生從此改變。
這樣高收入的就業,在洪玉畢業的這所學校里,并不罕見。事實上,這所學校用以吸引生源的最大噱頭,就是每年都會出現的不少找到了高薪工作的畢業生。
洪玉沒想到的是,憑借僅花了半年就學到的技術,她不僅很快勝任了那份工作,不到一年后,甚至覺得那份工作完全沒有挑戰,無法再令她進步。
2016年4月,她開始著手換工作。這一次,她不想再用假文憑行騙,而是坦言自己畢業于職業技術學校,然而由此她必須面對的是這樣的現實——到處碰壁。
對職業教育體系出來的學生來說,這樣的窘境并不是個案。
而它也恰恰映射出中國職業教育的窘境。
在學歷教育越來越普及的今天,擁有一張本科甚至碩士文憑都并不算困難。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職業教育規模?在這個既龐大,同時又被視作“邊緣”的體系中,共有13600所職業學校、3000萬名在校生,其規模已與普通高中階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旗鼓相當。
其就業率也令人刮目相看。教育部的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含普通中專、職業高中、成人中專、技工學校)畢業生數為577.70萬,就業人數為558.54萬,就業率為96.68%。這是自2006年來連續第九年保持在95%以上。
然而,規模與效益并不總是同步。
高就業率并不等于高質量的就業。
北京某技師學院的校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該校畢業生的平均工資約為每月3000元,只有極少數的學生畢業后能拿到每月5000?6000元。
這更能代表職業教育人才的真實就業情況。
事實上,職業教育體系正在面臨生源流失的難題。
教育部2015年7月發布的《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指出,2014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619.76萬,比上年減少55.00萬;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755.28萬,比上年減少167.69萬;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622.95萬,比上年減少51.49萬。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外在原因是,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普及,社會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苛刻。今天的職業教育學生,要面臨社會上無處不在的學歷門檻。這使得職業學校的升格,即建立覆蓋專科、本科、研究生的所謂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屢屢成為行業和社會爭論的焦點,也導致中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發生了偏離。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時裝技術項目組首席專家李寧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職業教育的核心要義是讓技術工人提升職業素養,是通過教育能夠獲得其在職業上自我完善、自我拓展的能力。”
然而,很多人已經把這個目標與素質教育、普通教育的目標弄混了,“職業教育是什么,要培養什么樣的人,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已經越來越模糊。
今天,中國正處于推動制造業升級的關鍵時期,“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從“低端制造”向“精品制造”的轉型,都需要高素質的“工匠”。毫無疑問,職業教育將是批量生產工匠最重要的一個體系。
于此歷史性時刻,重視職業教育,并為其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比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