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耘收

金錢可以捐獻,血液可以捐獻,你有沒有想過某一天,自己的聲音也能用來捐獻?聽起來這像是笑談,但自從有了“聲音銀行”,你的聲音就可以漂洋過海,到世界的另一端發揮功效,進而改變別人的一生。
“聲音銀行”的發起者帕特爾是一位資深語言學家,她一直沉迷于對人類發聲的研究。在一次學術交流會議上,兩位失聲人士正在用發聲器進行交流。可當兩句音質完全一致的數字語音,從兩個不同型號的發聲器里發出來時,帕特爾感到無比震撼和失望。這個聲音特點與兩位失音人士的體貌特征相去甚遠。這也讓在場的許多失音人士備感尷尬。
帕特爾的心被深深刺痛,那一刻,她迫切希望自己能改變這樣的現狀。同時,她也意識到,無數品牌的發聲器,只有為數不多的幾種聲音,而屈指可數的幾種聲音與眾多使用者很難匹配。但在有限的資源面前,他們別無選擇。
經過反復研究,帕特爾發現,當前科技雖然能合成一些并不是那么冰冷的數字聲音,提供給無聲人士使用,但是想要進一步合成出個性化的數字聲音卻相當繁瑣。它需要配音演員花上幾天甚至幾周時間在錄音棚里錄制聲音樣本,再由專業的語音團隊花上近4個月的時間才能合成出有特色的語音,而它的制作成本十分昂貴。這對于許多普通家庭而言,是一個天文數字。
數據顯示,僅在美國就有250萬無聲人士,而能供他們選擇的語音資源卻寥寥無幾。帕特爾知道有人已經把各種大自然的聲音收集在一起,形成了“音庫”。她決定也為無聲人士建立一個音庫,只是她要收集的是人的聲音。這個音庫要像銀行吸收各種存款一樣收錄盡可能多的各種身份、年齡人士的聲音,所以她給這個音庫取名為“聲音銀行”。
帕特爾招來一群致力于此的志愿者,他們利用網絡優勢,發動世界各地的捐助者捐獻出自己的聲音,并分門別類地進行歸檔。之后,他們將無聲人士殘存的發聲音調記錄了下來,然后在“銀行”中找到與之相似度較高的捐贈者的聲音,再通過科學手段解析合成,形成獨屬于無聲人士的聲音。
經過反復研究,團隊又開發出了更高效的算法:他們能利用聲音捐獻者幾個小時的聲音樣本,開發出一整套個性聲音。只是,這個過程的關鍵之處在于,能否找到合適的聲音捐贈者。捐獻的聲音樣本越多,擬合出來的聲音就越個性化,而聲音的獨特性注定需要一個龐大的聲音樣本數據庫。
源于此,帕特爾的團隊開發出了專門收集人聲的VocaliD網站。想要進入網站的界面,除了必備的臺式電腦或筆記本之外,還需要一副性能優良的耳機。捐贈者只要每天登錄網站,記錄一些日常語句的聲音樣本,就可以擴大“聲音銀行”的存儲。當樣本累積到足夠多的時候,捐贈者的聲音就會進入“聲音銀行”永久保存。
為了號召更多的人“捐”出自己的聲音,團隊還專門制作了一部名為“你會分享你的聲音嗎”的動畫短片。在短片中,失語的小姑娘用盡了各種方法,找尋屬于自己聲音的經歷,讓無數人為之動容。
目前,“聲音銀行”已經收到了來自全球110多個國家超過11000名志愿者的捐贈。有超過450萬個句子豐富著語音庫,已經有很多人因此受益。用帕特爾的話說:“獻出你的聲音,只在張口閉口之間,就可以讓失音人士重新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