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澤剛
網絡游戲立法無疑是整個互聯網法律制度的一部分。為順應網絡時代發展需要,近年來,我國政府先后頒布了《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這意味著我國網絡社會正在快速向法治化與規范化的方向發展。但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似乎更為迅速,網絡違法與犯罪的情形遠遠跑到了法律制度的前面。網絡游戲作為網絡領域的“新軍”和“特種部隊”,其越來越被詬病的負面影響亟待法律加以規范治理。
網游實名制有名無實
為了有效地解決網絡游戲市場的突出問題,文化部于2008年啟動了網絡游戲管理辦法(部委規章性質)的制訂工作。并于2010年8月1日,頒布實施了首部針對網絡游戲行業的規章性文件——《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對網絡游戲的違規推廣和宣傳明確禁止,并規定了相應的罰則。2011年4月1日,新修訂的《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進一步加大了對此類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
上述《辦法》首次系統地對網絡游戲的娛樂內容、市場主體、經營活動、管理監督和法律責任做出相關規定,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網絡游戲進行管理和規范的政府部門規章,對中國網絡游戲健康有序的發展,具有重大且深遠的影響,對具體管理工作具有指導和規劃意義。但該《辦法》的條文規范很簡單,內容過于宏觀抽象,尚未涉及游戲分級等核心問題。尤其是實名制的規定存在明顯盲點。
許多國家都推行了網絡實名制度,實名制具許多優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減少網絡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首先,實名制對于司法機關在事后的調查取證以及對違法犯罪的威懾預防有很大的幫助。其次,實名制將很好地使人們收斂在網絡上肆意宣泄負面情緒,以及不用為自己的網絡言行負責的僥幸心理。再次,在影響現實認知方面,網絡實名制是一種很強的虛擬現實差異的心理暗示,當青少年在上網時,實名制的存在將會時刻提醒青少年,他正在參與的環境與現實的規則不符,使青少年能很好地處理現實行為與虛擬角色的轉換關系。
不過,實名制的優點都是建立在網絡實名制能夠順利執行的條件下。現實生活中,《辦法》規定的網絡實名制很容易被青少年規避。
《辦法》規定,網游企業在提供服務時,應保證用戶使用有效身份證件進行注冊,并綁定與該用戶注冊信息相一致的銀行賬戶。如果玩家提供的身份證和姓名不對應,或者不真實,經過相關部門的驗證后,那么該玩家將會被強迫進入防沉迷系統。但是目前,企業并不能識別身份證與玩家的對應關系。如果玩家借用其他成年人的信息進行注冊,網游實名制就無法真正執行。
有的網民進一步指出,一些提供私服的運營商在玩家注冊信息時已幫玩家填好了身份證號碼,根本不用游戲玩家費心。個別網吧為了吸引未成年人,甚至直接提供免費身份證號。在很多網絡游戲運營企業中,一個身份證號可以注冊幾十個賬號,這就讓未成年人擁有成年人的實名賬號在操作上輕易實現。
網游實名制在技術上尚存在漏洞,有關部門及企業應加強監管,并逐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譬如,建立與網游實名制配套使用的實名審核制度,通過公安系統建立身份證和玩家的對應聯系,用電話回訪、隨機抽查等方式對注冊者的身份進行核實,對老用戶進行新認證。
健全完善相關法規
盡管2003年頒布的《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對網絡游戲進行了規范和管理,但立法等級不高,對相應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大,對如何促進網絡游戲的發展沒有做出規劃和引導,如何減少網絡游戲對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也沒有做出規定。這類行政法規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青少年的網絡安全,但是行政法規層級較低,不如法律約束力和執行力強。同時由于行政法規、規章等的規定存在許多矛盾沖突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網絡基本法,對網絡環境進行統一規制。
此外,對與青少年和網絡游戲有關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互聯網出版管理條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和《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等,都應盡快進行相應的修改完善。
這里以《未成年人保護法》為例,其許多條款都缺乏可操作性,只是宣示性質的內容。在對于家長責任的規定中就可以體現這一特點。第十一條中,雖然規定了家長應以適當方法教育和限制未成年人的某些行為,但并沒有指導家長應如何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煙、酗酒等行為,也沒有規定如果家長沒有履行這些義務應該受到什么處罰。在第十二條中,也并沒有告訴父母應如何學習家庭教育知識,也沒有強制父母應接受此種教育,有關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也并不明確。
因此,在大力加強《未成年人保護法》執法檢查基礎上,須進一步修改完善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法規。明確相關法條中規定的行為的實施主體、方式和不履行義務的法律責任等,使這方面的法律法規更有權威性、可操作性,更能夠取得實效。
關于“二次元”的違法性問題
最后,再看網絡游戲涉及刑法層面的問題。這里僅談談網絡中不是真人的“越軌”行為,以及網絡兒童色情問題。
在這方面,國外相關做法值得借鑒。如英國有一男子因電腦中藏有描繪穿制服的少女性行為的漫畫而遭到起訴。法院作出宣判,裁定該男子觸犯兒童色情,判決有罪并入刑9個月,緩刑2年執行。這是英國首次因為非真人的“二次元”作品作出有罪判決。法官認為,盡管這些并非真人作品,但因為包含描寫兒童色情的危險性,如果縱容將會導致潛在的犯罪,因此必須嚴厲打擊。
在日本,2015年7月頒布實施的《兒童色情法》規定,符合兒童色情法范圍的對象,首先是“兒童身體只有一部分衣服、或者說全裸,從而引發別人性興奮的表現物品”。有媒體認為:“這次最大的修正主要有兩處。第一個是單純持有兒童色情物也屬于違法。另外一個就是對于兒童色情的定義有了更加詳細的規定。”
一般說來,兒童色情法的保護范疇無疑是“真實存在”的兒童,不是作品形象。由此一來,網絡“二次元”作品并不涉及違法。這一次的法案修正當中提到的“單純持有兒童色情物”大約是指擁有符合兒童色情法范圍的照片、視頻等。即便是在電腦當中以數據形式存在,依然算作當事人擁有該物品。日本動漫的表現手法一直被認為是“寬松”的,而此次法律的執行似乎有了新的變化。
我國對在網絡上傳播淫穢信息,包括兒童色情的,法律并非沒有規定。除了刑法規定的罪名,為懲治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終端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電子信息、通過聲訊臺傳播淫穢語音信息等犯罪活動,“兩高”先后于2004年9月和2010年1月出臺明確司法解釋。后一解釋第一條規定,以牟利為目的,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終端傳播內容含有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的淫穢電子信息,達到一定數量的,或者一定范圍的影響力,或者一定數額非法所得的,或者造成嚴重后果的,均以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定罪處罰。
可見,以上司法解釋對于網絡上淫穢信息的處理依然是運用以前的罪名來處理。但網絡違法犯罪除制作、傳播淫穢信息外,還包括暴力、恐怖的信息(不屬于虛假恐怖信息),而這類網絡電子信息并沒有被上述罪名涵蓋。
另外,還有人建議設置“制作、傳發不良網絡游戲罪”等罪名,或者對當前過頭的網絡直播行為進行刑法處罰。筆者認為并不必要。一方面,這類行為可以通過行政處罰的方式達到目的。傳播這類游戲或者進行網絡直播往往是出于盈利的目的,通過網絡游戲分級以及相關法律規制在很大程度上可加以預防。另一方面,網絡游戲或者直播中的淫穢信息關鍵是如何界定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現有罪名進行規范懲治。當然,人體本不是淫穢物,為何到了網絡上經過傳播就可能變成淫穢物品,這依然是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也可能,我們與日本相比,兒童色情問題并不是那么嚴重,相關案例暴露較少,法律的跟進也就淺顯得多。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創新項目成果之一)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