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近年來,本市立足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定位,初步形成以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為主體,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工作重心從“培育扶持”向“規范發展” “融合發展”轉變,為保障上海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都市現代農業建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家庭農場:經營模式不斷創新
松江區自2007年探索發展家庭農場,得到中央領導充分肯定。從2014年起,本市全面推廣松江家庭農場模式,成為全國家庭農場發展較快的典型地區。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計發展糧食生產家庭農場3555戶,同比增長27.6%,水稻種植面積達到45.9萬畝,同比增長13.8%。發展經濟作物家庭農場175戶,水產養殖家庭農場59戶,其他家庭農場40戶。
上海發展家庭農場有4個主要特征:家庭經營、規模適度、一業為主、集約生產。建立了4個機制:一是堅持土地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有序流轉。采取多項措施,如開展土地確權登記、推行農業組織化專項獎補、實行老年農民養老補貼等,促進土地規范有序流轉。二是實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要求適度規模經營面積與土地流轉、非農就業和社會化服務水平相協調。三是實行家庭農場經營者準入和退出機制。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形成有效的競爭,激發家庭農場經營者的內生動力。四是強化社會化服務機制。建立涵蓋良種供繁、農資配送、農機作業、糧食烘干、農業信息、農業金融等內容的專業化服務體系,為家庭農場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全程服務,讓家庭農場經營者解除后顧之憂。
創新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多種經營。糧食家庭農場多種經營方式日趨成熟:一是種養結合,綜合開展種植業、養殖業生產經營。二是機農一體,綜合從事糧食生產和農機服務。三是糧經結合,綜合開展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生產經營。目前,松江糧食家庭農場戶均年凈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種養結合、機農結合的家庭農場戶均年凈收入可達15萬元以上,對促進農民增收作用顯著。
農民合作社:新亮點不斷涌現
至2015年底,全市通過工商部門年度報備的農民合作社數量為6302家,其中具有一定經營規模的合作社有3216家。本市農民合作社發展不斷涌現新亮點:
構建產加銷一體化完整產業鏈。上海志銀禽蛋合作社以“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實行孵化、供苗、供料、防疫、技術指導、鮮蛋收購、加工、銷售一體的規模化生產。上海紅剛青扁豆合作社實行“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整合產供銷各個環節,統一種植生產、統一培訓指導、統一農資配送、統一收購包裝、統一品牌銷售,輻射帶動周邊6個鎮1萬多戶農戶種植青扁豆,總種植面積15000畝,在華東地區青扁豆市場占有率達到70%。據統計,本市實行產加銷一體經營的農民合作社占到總數的83%。
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本市農民合作社成為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的主力軍。如上海春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推進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共生共行的“禾偕水產”循環生態農業,生產的“稻香鱉”甲魚、“蝦戀米”大米、“禾偕蝦”小龍蝦均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上海瀛西果蔬專業合作社建立菜、蚯蚓、蟹、黃鱔種養結合標準基地400畝,成為智能化高效生態農業樣板。奉賢揚升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以蚯蚓養殖和蔬菜廢棄物循環利用為主的菜田改良保育技術,不僅可保護菜田土壤生態,還能確保地產蔬菜的質量安全。
創新“互聯網+”農業新興業態。上海積極推進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建設,支持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帶動合作社在標準化生產、信息化管理方面加快轉型發展。2015年本市共有500多家農民合作社“觸網”,利用互聯網等信息手段開展營銷和品牌建設,推動“互聯網+菜籃子”進社區。上海綠妮瓜果專業合作社通過“電話咨詢+店堂門診+下鄉巡診”的技術服務模式和“連鎖專賣+田頭超市+電子商務”的網絡化銷售模式,推進“綠妮”系列瓜果的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網絡化銷售。金山強豐合作社在全市范圍設立31臺無人售菜智能終端機,并開設網上超市,創新了社區智慧微型菜場模式。
產品供給與農業旅游休閑相結合。浦東的金杏香果業專業合作社參加上海市桃花節,其有機水蜜桃基地作為桃花節景點之一,為觀光休閑農業搭建了平臺。金山的施泉葡萄合作社在金山旅游局的指導下改良設施,開展農業旅游采摘系列活動,可銷售30%的葡萄產量,為市民提供休閑旅游好去處的同時,拓展了銷售渠道。上海郊區將農業資源與農時季節結合、特色農產品與旅游產品結合,季季有節慶,月月有活動,吸引大批市民到合作社欣賞田園風光、采摘、品嘗農家菜。
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理念有了更新
本市現有農業龍頭企業386家,其中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02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9家。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理念有了更新,更加追求發展質量。
實施同類并購,組建大型企業集團。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迅速成長壯大,向大型化、集團化、加盟化方向發展。堅持戰略統領,最大限度地實現集團資源的整合、協同和共享,建立健全職能,并堅持科學化種養、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思路,使現代化農業創新技術和現代化生產加工的規模化效應發揮更大作用。如上海光明食品集團積極推進國內外并購,進一步掌控上海糧油、蔬菜、肉類、乳業等各種食用農產品的主要市場和入口,形成從田頭到桌頭的完整產業鏈,產業集中度和規模實力大大增強,行業影響力和帶動力也顯著提升。農業龍頭企業通過上市融資,吸收社會資本,迅速擴大生產規模,也是謀求做大做強的有效途徑。
加強利益聯結,與新型經營主體融合發展。本市農業龍頭企業直接和間接帶動農戶49.1萬戶,其中帶動本地農戶14.5萬戶。為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一些龍頭企業實施標準化生產,從生產的最初階段便介入管理和監控,逐步形成了較為穩定的訂單采購基地。2014年訂單基地面積800余萬畝,訂單基地面積年均增長13%,通過合同訂單采購農產品146億元。農業龍頭企業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通過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融合發展,能發揮不同經營主體在產業鏈中的不同作用。如上海松林工貿公司與家庭農場簽訂代養協議,形成“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公司實施統一供苗、統一供料、統一服務、統一收購,家庭農場負責生豬養殖。上海元盛食品有限公司通過 “農業龍頭企業+農戶+銀行+基層政府”聯結機制,向上游延伸建立了育種繁育體系,規范了養殖示范與推廣服務體系,建立了更加緊密的農戶合作新模式。
創新產業業態,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農業龍頭企業以農業為基本依托,通過產業聯動、產業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休閑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同時,順應“互聯網+”大潮,利用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生鮮電商、定制農業、創意農業、智慧農業等新業態,最終實現了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光明食品集團順應“互聯網+”時代生鮮電商發展變革之勢,建立首個集團層面官方生鮮電商平臺——光明都市菜園,把傳統的“菜籃子”搬到線上。上海多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將銷售模式定位于會員制直銷,將禮品營銷的模式移植進來,利用“B2B”與“B2C”銷售聯動,探索出有機農業生產配送的盈利模式,在農莊中建設了日本庭院式的展示廳、德國風格的集裝箱辦公室,為市民提供農業休閑觀光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