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婷
老年人向來是詐騙犯罪的目標人群。近年來,在社會各個層面尤其是執法機關、銀行、媒體等的聯合發力下,已經逐步建立起了針對老年人的“防詐騙機制”,形成了社會共識,城市老年人群體正在漸漸遠離此類犯罪的危害。但與此同時,正在加速進入老齡化的廣大農村地區,卻漸漸淪為詐騙犯罪的“重災區”。最近,中國青年報就報道了一位農村老婦因落入“保健品”陷阱,傾家蕩產,最終自殺身亡的悲劇;還有媒體報道,某扶貧縣被非法集資“洗劫”,諸多留守老人的養老錢有去無回,其中一個村被騙800多萬。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農村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與城市相比,農村老人更容易受到詐騙犯罪的侵害,后果也可能更加嚴重。他們本就在文化、視野上處于劣勢,加上家中年輕人長期在外務工,老年人經濟上缺乏安全感,精神上缺乏應有的慰藉,心理防線尤為薄弱;農村的社會環境相對落后、保守、封閉,缺乏有力的執法和宣傳,很多老人受騙時沒有地方求助,受騙后無力追討損失,更使得詐騙集團有恃無恐,泛濫成災。有學者指出,鑒于中國農村的現狀,老年人面臨更加險惡的詐騙問題,如若處理不當,可能會變成農村地區日益上升的自殺率的助推器。因此,建議構建由各地政府主導,公安、基層組織和家庭聯動的防范體系,形成打擊犯罪的合力。
首先,有關部門要積極作為,掃除防詐騙的“空白”和“死角”。農村地區詐騙犯罪愈演愈烈,說明我們的執法存在“短板”,很多犯罪行為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打擊。因此,公安部門應在大力加強針對農村老人特點的防范知識宣傳的同時,變被動為主動,及時發現和制止正在發生的詐騙行為,對已經發生的案件,要及時介入和從嚴懲處,并對一些活躍的詐騙集團加大監控力度,防止死灰復燃;基層法院對此類案件應實行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和優先執行,減免訴訟費用,及時向農村老人提供法律援助等,幫助他們維護合法權益;農村常見的金融機構,如農業銀行、儲蓄銀行、信用合作社等,要大力加強對員工在金融詐騙手段識別等方面的培訓,練就“火眼金睛”,幫助老人管好“錢袋子”。公安、銀行等部門還應加強聯動,暢通咨詢和投訴熱線,便于老年人及時舉報或尋求幫助。
其次,社會各界要積極作為,提升農村老年人群體的“充實度”和“控制力”。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農村地區空巢家庭率已達半數以上,且空巢期明顯延長。農村留守老人由于長期孤獨和生活單調,7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生理機能減退、社交圈狹窄等,使他們對復雜的社會缺乏足夠的防范意識。因此,社會各界都應當在基層政府的大力倡導和支持下,積極參與到農村地區的老齡事業當中。比如,成立由村委會、村民骨干、志愿者等成立的治安信息員隊伍,針對農村老人特點,積極宣傳防詐騙常識,形成人人關注、群防群治的局面,幫助老人提升防騙意識和自控能力;又如,結合實際,廣泛組織群眾性文娛活動和老年人教育機構下鄉村,使老年人增長知識、豐富生活;再如,基層政府和社會機構合作,借鑒以往成功的經驗,在農村地區推廣成立“老年人協會”,搭建老人們自治自管、互幫互助的平臺,借助集體的力量來防范詐騙和解決老年人的各種問題。
第三,家庭成員要積極作為,增強留守老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伸向農村老年人的詐騙“黑手”,暴露了我國養老體系尚不健全,社會對老年人關愛程度遠遠不夠等一系列問題。在這樣的現實下,家庭成員不能逃避責任,必須作出努力。在經濟上,要力所能及地為老年人提供保障,幫助他們建立對未來生活的希望,降低焦慮感、增強幸福感和安全感;即使做不到“常回家看看”,也要通過各種途徑,經常與老人溝通聯系,從情感上關愛他們,同時將自己了解的一些防范常識和典型案例向老人講解,幫助老人預防受騙上當。當然,對農村老人的精神慰藉不能只依靠個人自覺,也不能停留于喊口號,要嘗試建立社會激勵機制,在取得實效上想辦法、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