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春霞 韋世雷
WTO關于反規避的決定盡管內容簡短,但現實意義不可小視:
首先,它從性質上對反規避的合法性作了相對明確的肯定。它強調了在此領域盡快適用統一規則的可取性,并決定將此問題提交根據該協定設立的反傾銷措施委員會加以解決.這表明,只有在承認反規避行為合法性的前提下才能開始上述工作。
其次,WTO關于反規避的決定從立法上為各國在WTO法律體系內采用反規避條款和在實踐中采取反規避行動提供了空間。根據法不禁可行的理論,一國可以在不違反國際強行法的前提下有權在主權范圍內自由采取條約或公約未禁止的行動。故WTO關于反規避的決定盡管內容簡短,但它從立法上為各國在WTO法律體系內制定其國內的反規避立法和采取相應的反規避行動提供了空間。
再次,WTO關于反規避的決定從實質上肯定了反規避行動的合理性和正當性。這表明,國際社會業已認同反規避行為所具有的優點妙處,反規避已成為WTO多數成員的愿望,是存在可取之處的。
第四,從國際反規避立法的前景看,WTO關于反規避的決定明確了制定反規避統一規則的迫切性和解決此問題的專門機構,這為早日制定WTO框架內統一的反規避協議埋下了伏筆,奠定了組織基礎。
1 美國反規避措施要求
美國國會通過的《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簡稱貿易法)首次對反規避措施進行了立法,其所規定的反規避措施主要針對以下一些情況:進口國組裝規避。是指出口商的出口產品被
美國征收反傾銷稅后,其為了維持出口而將該產品的零部件或者組件出口到美國,并就地組裝銷售,從而達到規避反傾銷稅效果的行為。貿易法沒有具體規定來自傾銷國家的零配件的價值應占制成品所使用的全部零配件價值的百分比,而只是規定制成品的價值與所使用的被控規避國家的零配件價值之間的差額應足夠“小”時,才能對零件傾銷行為征稅。具體應“小”到什么程度則完全由美國商務部在考慮以下三個因素后決定:(1)出口廠與美國的組裝廠是否存在股份或資金等聯系;(2)來自被征反傾銷稅的制成品的國家的組裝件或原材料的進口量是否在進口的制成品被征反傾銷稅后出現了增加;(3)進口的制成品與在美組裝的制成品是否屬于同種或同類。
2 歐盟反規避措施要求
歐盟是世界上最早頒布反規避立法的國家和地區,歐盟反規避立法的最新內容主要體現在384/96號條例上。關于反規避措施的程序,歐盟384/96號條例規定了三項內容:一是明確了反規避程序在9個月內結束,如需延長,應由理事會以簡單多數表決通過;二是實行通報制度,歐盟委員會接受申訴并在5歐盟官方公報6上發布立案決定后,要向海關當局通報,要求海關當局對進口貨物進行登記,或要求提供擔保,一旦認定規避行為成立,登記之日便是征稅之日。三是規定了中止調查程序的情況,如果進口商所附的海關證明(customs certification)宣布該進口不構成規避,則調查程序中止,這種海關證明應經書面申請,根據委員會在咨詢委員會商議后所作的決定或者根據理事會征收反傾銷稅的決定授權給進口商。
3 三者對比及對我國啟示
3.1 三者異同分析
3.1.1 進口國零配件組裝規避上的異同
對于這種規避行為,美國和歐盟法律規定了不同的征稅對象。根據美國法律規定:美國征收反規避稅的對象是原出口國的被征反傾銷稅產品的零部件、組裝件或原材料。而歐盟課征反規避稅的對象是在歐盟內用原出口國零部件組裝成的制成品。雖然征稅對象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對進口國零配件組裝規避加以限制和約束。
3.1.2 第三國制成品組裝規避上的異同。
在美國,美國商務部可根據美國法律中的反規避條款,對在美國被征收反傾銷稅的進口產品與某第三國的產品是同類或同種產品,而且該第三國的產品是由來自被征反傾銷稅國家的組裝或制成,產品也未達到起碼的增值要求或達到較高階段的產品,則亦可對這些來自第三國的制成品征收反傾銷稅。歐盟3283/94號反傾銷條例也首次將其反規避措施擴展至包括第三國的組裝廠,以阻止出口商通過非歐盟的第三國規避歐盟反傾銷措施的限制,向歐盟大量出口在第三國組裝的制成品。
3.1.3 輕微改變產品規避上的異同
美國《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認為“輕微改變”產品與原產品乃“同一種或同一類產品”。歐盟對此也有類似的看法,凡被認為以輕微改變產品方式規避歐盟反傾銷稅的行為,均含被采取反規避措施加以限制,除非有幾個有效的理由,才可能排除反規避措施的適用。
3.2 啟示
產品的價格是反傾銷、反規避的源頭。出口企業控制好出口產品的價格水平是避免發生國外的反傾銷案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國產品的出口價格水平要與同類競爭的其他國家的出口產品的價格水平保持相近,尤其是要貼近進口國競爭產品的價格水平。長時間采取低于正常價值的出口競爭很有可能導致進口方的反傾銷、反規避調查。從長遠看我國產品要真正走向國際市場必須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以質取勝才是應對反傾銷、反規避調查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