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苡萱
【摘要】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在環境適應、人際交往、情緒調節等方面反映出來的壓力日漸突出。文章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壓力相關的研究,分析討論了大學生壓力以及對健康影響的來源,從而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促進他們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壓力
一、前言
1、研究背景
壓力問題是全社會普遍關心且十分重視的問題。如果個體長期處于一種高度壓力狀態下會造成身心兩方面的損害。大學生作為我國高級人才的預備隊,其壓力狀況受到全社會的關注。當前,大學生在環境適應、自我管理、人際交往、理想現實、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反映出來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日益突出。陳世聯認為大學生與社會人一樣,已經進入了情緒重負的時代。這種情緒重負往往給大學生們造成焦慮、苦悶、心情不暢、甚至導致心身疾病或精神疾病,大學生的心理危機是由這種情緒重負而引起的。
美國著名組織行為學專家斯芬羅賓斯認為,壓力是一種動態情境,在這種情境中,個體要面對與自己所期望的目標相關的機會、限制及要求,并且這種動態情境所產生的結果被認為是重要而又不確定的。
2、研究意義
研究發現大學生健康狀況雖然良好,然而心理壓力卻在急劇變大。尤其金融危機發生以后,大學生逐漸成為心理問題的高發、易發群體。當前,大學生在環境適應、自我管理、人際交往、理想現實、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反映出來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日益突出。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壓力與心理健康相關的研究,可以分析大學生壓力來源以及對健康的影響,從而提出有效地解決措施,促進他們心理和生理健康的發展。
3、核心概念和相關理論
(1)壓力的含義
醫學上的壓力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著名的生理心理學家Hans Selye于1936年提出。他認為,壓力是表現出某種特殊癥狀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由生理系統中因對刺激的反應所引發的非特定性變化所形成的。心理學中目前對壓力的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個體面對具有威脅性刺激情境時,伴有軀體機能以及心理活動改變的一種身心緊張狀態,也稱應激狀態。
(2)心理健康的含義
1989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組織對健康的概念做了新的補充,指出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的健康。這三個方面任何一個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健康水平。本研究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和社會行為的適應與完好的一種最佳狀態,這種最佳狀態既包括相對穩定的內部心理的協調與發展,又包括個體與環境互動時的行為適應。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壓力
1、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壓力的總體現狀
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學者們多采用問卷或量表的形式收集數據,然后與全國成人或青年心理健康的常模做一橫向比較,得出所選大學生心理健康具體狀況的結論。可以看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常模,農村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大學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其價值觀、父母教養方式、歸因方式以及自戀人格等有顯著相關。通過調查表明,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整體水平居中,其中人際交往壓力感最高,接下來依次是學習壓力、就業心理壓力、經濟與地位壓力,體能與生活壓力感最低。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從總體上看,心理壓力與心理健康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這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心理壓力與心理健康可以相互體現,相互作用。說明心理壓力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且心理壓力越大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因此,要提升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努力增強自身適應環境、調整自我、應對壓力和處理壓力的能力,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減輕個體的心理壓力感,才能促進身心健康。
2、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壓力在不同維度上的差異比較
(1)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性別和生源地差異比較
調查結果表明,在心理壓力方面,男生平均分低于女生,但是就總體而言心理壓力在男女性別上無顯著性差異。而且男女在心理壓力各個因子上也沒有顯著性差異。同時,不同生源地的大學生在心理總壓力方面無顯著性差異,來自城鎮的學生心理壓力平均分稍高于來自鄉村的學生。而且在心理壓力各個因子上,不同生源地的學生得分也沒有顯著性差異。
(2)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性別和生源地差異比較
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同性別大學生在癥狀自評量表總分上均低于160分,但無顯著差異,男女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也顯著低于全國常模水平。
不同生源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均良好,在癥狀自評量表總分上也無顯著差異,城鎮與農村學生各因子得分均顯著低于全國常模水平。
(3)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壓力的年級差異比較
調查結果表明,不同年級在心理壓力方面有不同的結果,各個年級表現出了顯著性差異,其中大三的心理壓力值最大,接下來依次是大四、大二、大一。不同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均良好,在心理健康總分及各因子上都無顯著性差異。
三、討論
1、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壓力現狀
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整體水平居中,其中人際交往壓力感最高,接下來依次是學習壓力、就業心理壓力、經濟與地位壓力,體能與生活壓力感最低,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稍有不同。大學作為從學生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其人際關系比起中學來相對復雜很多,不僅要處理師生關系、同學關系,還要面對朝夕相處的室友,而現在的大學生很多又是獨生子女,不太習慣集體生活,因此人際交往壓力最高。同時,由于現代社會競爭的激烈,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相當突出,所以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較高也不難理解。在面對未來時,很多學生選擇了考研、考公務員,競爭的激烈也造成了學習壓力。大學生正處于精力最充沛的階段,大部分同學的學費和生活費都是由家里支付,加上國家對大學生的獎助學金機制健全,所以大學生的體能與生活壓力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