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丹
“合作社幫我們和企業下了訂單,現在我們種的菜再也不用擔心賣不出去了?!苯?,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祥符鎮小高村的青菜園正值豐收時節,田地里正忙著收青菜的農民老劉高興地說,自從合作社采用訂單農業的模式,他們賣菜不再是一件煩心事了。
近年來,訂單農業在全國多地“開花”,成了當前逐漸盛行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這種契約農業、合同農業很好地適應了市場需要,給農民的收入帶來保障,還助力地方精準扶貧。
當前,“先找市場、再抓生產、產銷掛鉤,以銷定產”為特征的訂單農業更是搭載“互聯網+”的快車,與互聯網逐步進行深度融合,給農業生產銷售提供方便,為農民收益“保駕護航”。
農民增收促發展
傳統農業都是先生產,后銷售,這種老舊的方式使得銷售成了棘手的現實問題,很多蔬菜種植出來因為找不到合適的銷售渠道而爛在田間地頭,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種什么?!敝貞c市合川區太和鎮唐家村農民楊德林很感謝訂單農業模式的出現,“訂單式”的種植銷售模式保證了他每年穩定的收益,消除了他的后顧之憂。
像楊德林這樣嘗到訂單農業“甜頭”的農民還有很多,訂單農業讓農戶與企業、消費者建立起了更加緊密的聯系,讓資本、技術、信息更加有的放矢,也讓農民收益穩定、干勁十足。
“這種定向生產方式,重點發展定點農業,比如消費端可以‘包養梨樹、棗樹等,這可以直接解決資金問題,避免農產品過剩無人購買的情況發生,農民還能提前拿到錢?!鞭r村淘寶河北運營經理李艷霞告訴筆者。
在河北冀聯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琳滟看來,盲目地種植養殖也是當前農業面臨的一大問題,以銷定產,通過訂單、訂購等形式,可以有效改善盲目性、無目的性、無計劃性的情況,使得市場需要得到切實的滿足。
目前,“互聯網+”訂單農業的模式,更能有效緩解農產品產銷不對稱的問題?!翱梢栽黾愚r產品的銷售半徑,增加農產品銷售的客戶量,提高農產品交易速度,對農產品生產的規?;?、標準化、品牌化的進一步提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互聯網+訂單農業能夠提高整個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和效率。”北京派得偉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智慧農業事業部副總經理王秀徽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多地盛行保收益
近年來,訂單農業在全國多地盛行,為區域農業發展和地方精準扶貧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位于伊犁河谷西北部的新疆霍城縣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糧果并重,牛羊兼盛,同時發展甜菜、棉花等。該縣是農業大縣,全縣耕地面積為53萬畝,訂單農業面積為40萬畝。
據了解,該地區將訂單農業發展作為發展農業產業行政指導工作的重要環節來抓,以訂單合同促規模、以農產品品質拓市場,以訂單農業增效益。其中,惠遠苗木公司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目前,該公司已與農戶簽訂合同300多份,帶動和輻射數千家農戶致富。
而在福建省連城縣文亨鎮,為推進精準脫貧工作,努力完善“龍頭企業+農戶”經營模式。依托潤豐食品、金土地食品兩家地瓜干加工企業,當地采取訂單農業的方式,深入各村摸底,將今年種植春地瓜的27戶在冊精準扶貧戶組織起來,與企業簽訂產銷訂單,確保貧困戶增產增收、脫貧致富。
在黑龍江省綏化市政府、農委、發改委的悉心指導下,“互聯網+”現代農業在綏化市悄然興起,黑龍江綠農集團“小哇”大米、綏化市稻米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上善稻”大米等品牌相繼打造完畢,并且獲得了比較好的銷售業績。
據王秀徽介紹,兩家企業面向中高端客戶提供訂單農業服務、健康米定制服務、特色的土地認養服務,憑借本地純天然的生態環境、標準化生產、物聯網可視化監控、可視化全程可追溯等集成技術,生產出一線高端品牌大米,并且實現了基于二維碼的大米電商服務。
“這些企業在傳統訂單、‘互聯網+訂單農業、定制農業多種方式相互補充的模式下,針對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全面提高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蓖跣慊照f。
據了解,北京合適科技有限公司子公司北京新生農業有限公司正致力于為老百姓提供吃得起的放心食品(F2C)。他們負責大安基地的種植管理和試驗示范項目構建,合適科技旗下“生機盎然”品牌,已經面向中高端客戶,提供健康主食定制服務。
組織形式減風險
“農業發展面臨著多重風險?!焙颖笔∞r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農業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信息溝通問題,所有的生產與消費都有一個關系對接,沒有形成合理的社會分工、差異化發展、互補的生產單元,總是會出現很多風險。
風險分為兩種,一種是受自然影響,一種是受人為影響。
“近年來,訂單農業存在部分訂單不能按期履約的情況,誠信問題也是訂單農業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王秀徽說。
這是因為農業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農民的生產有可能因為天災而出現訂單無法完成的情況,或者當減產時,農民違約不賣給收購方;此外,當市面上產量過剩時,市場價格低于訂單合同價格,收購方也可能出現違約情況。
所以要規避類似的風險,“就需要在訂單農業模式運行的體制和機制上進行創新,不斷地完善、規范農戶和生產主體的行為,保證誠信,使之處于良性循環?!蓖跣慊照J為。
而人為風險主要是指要防止農業生產“大起大落”,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太小太分散,容易出現大家“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現象,如此前發生的“蒜你狠”“姜你軍”“向前蔥”的情況。
“真正要讓農業、農產品生產和市場實現較好的對接,把訂單農業、定制農業發展好,除了做‘互聯網+之外,還要進一步解決好農民組織化問題,解決好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王海波總結說,否則靠互聯網和訂單合同是約束不了市場“瘋狂”的跌宕起伏。
這就要發展各種各樣的農業生產組織,把大部分農業生產者納入理性差異化的軌道,發展各種基地、合作社、農企等,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才能有效協調供需之間的關系。
王海波指出,只有組織起來以后,形成分析判斷能力,農民才能各自權衡自己到底該發展什么,這樣才能形成穩定的供應、標準化生產和優質品牌的創造。
任何一種模式的發展,都要充分地考慮現實需求,靈活應用和定制。針對目標客戶進行詳細的需求分析、策略匹配,切不可以模式套模式。“訂單農業模式在實施過程中要不斷進行調整和優化,才能走得更遠?!蓖跣慊照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