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毅 趙武強
中國的處世哲學十分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在傳統農業領域,“天時地利”亦被視為成敗的關鍵。不過,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靠天吃飯”似乎越來越成為過去時。
重慶市銅梁區巴川街道海拔低、土壤偏堿性,本不適宜種植獼猴桃。但種植業主鄒為勝偏偏“逆天而行”,巧妙運用各方面的辯證關系,通過換土、調節小氣候等,種出優質早熟紅心獼猴桃,占盡市場先機。
講人和 種植巧用辯證法
日前,在銅梁巴川街道玉皇村,2000畝獼猴桃碩果盈枝、香飄四野,引來大量采摘客。尤其在當下水果市場低迷的情況下,果園仍執行15元/公斤的高采摘價,銷路卻絲毫不愁,讓人羨慕。
果園主人鄒為勝眉開眼笑稱,他的制勝法寶是:巧妙地把經濟辯證法應用到種植業中。
鄒為勝一生以“農”為業,1982年就開始從事農副產品貿易。2004年,瞄準重慶市農產品凍庫市場的缺口,他先后到銅梁、永川等地建起凍庫,共38萬立方米,年吞吐農產品15萬噸。
2012年,鄒為勝進軍種植業,在玉皇村流轉了2000畝土地,成立銅梁禾盛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并作出一個“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決定:種植紅心獼猴桃。
獼猴桃種植適宜區一般在海拔500~800米山區,土壤喜深厚、肥沃疏松、腐殖質含量高的沙質土壤,pH值偏弱酸性。而玉皇村的海拔僅300米左右,土壤pH值達8.2,呈弱堿性,且地租成本較高,種植獼猴桃完全不占“地利”。
不過,在鄒為勝看來,優勢與劣勢在一定條件下具有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
首先,玉皇村有極佳的“人和”條件,其位于銅梁區規劃的萬畝西郊現代農業觀光園的核心區,該園已形成精品水果種植、生態養殖、休閑觀光等產業的聚合效應,鄉村游人氣高,宜發展休閑采摘;其次,當地海拔低,農作物成熟普遍比高山地區早,產品具有錯峰上市的先發優勢;而且,當地交通便利,高速路縱橫交錯,距離最近的高速路口——銅梁西僅3公里,有極強的輻射主城及渝西片區的能力。
用科技 高價換土調氣候
拿定主意后,鄒為勝說干就干。他與西南大學合作,邀請專家教授駐場做科技指導。
土壤不適合,他投資100多萬元,從河南運回40多節火車皮的腐殖質弱酸土,對果園原有土壤進行了整體替換;氣候不適宜,他投資400多萬元,安裝噴灌、滴灌等系統,調整獼猴桃園的小氣候,達到適宜植株生長的條件;品種不適合,他引進野生苗與紅心獼猴桃新品種進行嫁接,培育出適宜低海拔區域生長的種苗……
2015年,經過3年精心培育,鄒為勝的果園初掛果。今年開始量產,產量預計達500噸。因土壤適宜、小氣候調節合理、科技化程度高,果園畝產反而比高山地區提高了15%~20%。
更重要的是,這些獼猴桃品質很好,已成功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筆者現場品嘗也發現,其果肉細嫩、香氣濃郁、口感香甜清爽、酸度極低。同時,由于果園地處低海拔區,果實成熟時間比高山種植區提前一個月,七月底八月初即可采摘,市場處在同類產品的競爭空白期。
搶市場 做大獼猴桃產業
“目前,基地獼猴桃40%為游客采摘,60%為鮮果批發?!编u為勝介紹,游客采摘價為15元/公斤;鮮果批發按大小、品質分為四級,均價為9~10元/公斤。而在獼猴桃集中上市期,批發均價僅為4~5元/公斤。即便如此,該果園的獼猴桃因處在競爭空白期,訂單仍如雪片般飛來,產品供不應求。
“明年果園將陸續進入盛產期,預計產量將達1000噸?!编u為勝稱,他計劃除了利用冷藏延長鮮果銷售時間,還將進一步挖掘休閑采摘的市場潛力,舉辦文藝演出、農事體驗等活動,以旅促農,農旅融合。
而且,他與西南大學合作,已成功研發出獼猴桃干片、飲料以及獼猴桃酒等產品,拓展了獼猴桃產業鏈,精深加工廠預計明年可建成投產,從而實現“第六產業”可持續發展。
現在,鄒為勝的農業公司年產值不僅成功突破1000萬元,還躋身市級龍頭企業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