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林
連日來,一場透雨澆在了黑龍江大地上,黑龍江省望奎縣龍薯現代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的心里充滿了歡喜,對剛剛播種完的旱田來說,這雨來得太及時了。龍薯合作社3.6萬畝的耕地已把1700戶社員的心緊緊連在一起,共同耕耘著豐收和希望。
種地需要真本事
龍薯現代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龍薯聯社)是3個鄉鎮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組建的大型合作社聯社。說起聯社的組建,理事長常庚國表示,他們是被先進的耕作技術和市場吸引到一起來的。
常庚國原是望奎縣火箭鎮庚國玉米種植合作社的理事長,2012年常庚國帶領火箭鎮廂黃二村的267戶農民用8500畝耕地組建了玉米種植合作社。起初這個合作社的效益并不明顯,原因有兩個,一是沒有大型機械,種地需要租機械,效益被吃掉了一塊;二是種玉米效益低,當地“黃麻子土豆”名氣大、市場好,可合作社不會種。和庚國合作社一樣受困的還有東郊鎮順達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祥和玉米專業合作社和禾豐農機合作社,缺技術的、沒機械的、少土地的,幾家一合計在2013年秋抱團成立了聯合社。3.6萬畝耕地、千萬元級別的農機、成熟的馬鈴薯和玉米種植技術,一個主動轉變傳統發展方式,科學整合土地、機械、管理、市場等方面資源,構筑新優勢、抱團闖市場的強社誕生了。
新組建的聯社迅速擴大了優勢品種馬鈴薯的種植,原來的庚國玉米種植合作社從一畝沒有發展到2014年的3700畝。在馬鈴薯種植上,龍薯聯社在域外擁有了從原原種到原種的種子基地。常庚國說,聯社建立了“馬鈴薯—玉米—辣椒—玉米—馬鈴薯”的輪作方式,既解決了土豆、玉米種植重茬問題,又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馬鈴薯畝產3250公斤,畝增產1250公斤,畝增收2500元。玉米采用110厘米大壟雙行密植栽培模式,應用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實施標準化生產,畝增收150元以上。
聯社今年種植馬鈴薯6500畝,與上好佳、麥肯、百事等企業簽訂4500畝訂單,并建了1萬噸的冷藏庫,反季節銷售2000畝。同時還種植了黏玉米、萬壽菊、谷子、黃豆角等經濟作物,籽粒玉米從2.1萬畝調減到1.2萬畝。
土豆賣上蘋果價
龍薯聯社兵強馬壯,在種好原有土地的同時,追著市場走,尋求更廣闊的市場。
望奎縣東郊鎮的“黃麻子”土豆,早在1998年就在全國注冊了第一例薯類商標。2013年,東郊鎮黨委書記李亞文在黑龍江省農委組織的北薯南運產銷對接活動中發現,南方種植馬鈴薯用的都是北方種薯,如果發揮望奎的品種和技術優勢在廣東租地種植或許效益更好。李亞文在與廣東省遂溪縣草潭鎮領導交流時,了解了他們那里地處北部灣北岸,氣候炎熱而又濕潤,土地沙化屬紅沙土,特別適宜種植馬鈴薯。這里的農民大多以打魚為生,重漁輕農,雖然人多地少,但土地閑置不少,而且農業種植技術很落后。
在李亞文的推動下,2014年,龍薯聯社在遂溪縣草潭鎮釵仔村試種了500畝馬鈴薯,畝產達到2500公斤,每公斤賣2.6元,高出北方市場價格一倍,賣出了蘋果的價錢,每畝純效益達2000元。種完馬鈴薯,他們又為當地奶牛場種植青貯玉米,每畝收入700元。成功之后,2015年7月,聯社在草潭鎮釵仔村,以每畝地650元的價格流轉了4500畝土地,承包年限為10年。
李亞文說,南方種植技術與北方有很大差別,在這里,種薯割完得困兩天才能栽種,瘠地必須施用農家雞糞肥,在噴藥、澆灌、施肥等環節也都逐項探索,最終在技術上實現了南北的融合。聯社把大型農機具和噴灌設施一同運到了廣東,2015年,共發過去大型農機具34臺套,噴灌設施6套,運費達30萬元,成功進行了反季馬鈴薯的大面積規模化種植。
找出扶貧著力點
董亮和曹沖是第一批去種馬鈴薯的農民,也是火箭鎮的貧困戶。2014年種植的500畝馬鈴薯,畝產2500公斤。由于受土質、氣候的影響,黑土地上的“黃麻子”變成了紅土地上的“紅麻子”,不但顏色好、品相好,而且品質也不差,以每公斤3.2元的價格銷售。董亮說,這里耕地每年可種三茬,由于土豆不能重茬種植,他們每年10月中旬種植土豆,第二年清明節前收獲之后,正好是北方備春耕時節,兩頭不誤。他前期的投入由聯社墊付,自己一分錢也沒出,扣掉龍薯聯社替他投入的成本,每畝掙2000多元,170畝地收入30多萬元,一步脫貧。
由于使用機械化,一個農民在廣東能管理30~40畝耕地,種馬鈴薯一畝純掙2000元,種青貯玉米一畝掙700~800元,一年收入10萬元,聯社墊付所有生產成本,農戶直接脫貧。去年,他們有針對性地帶動27戶貧困戶到廣東種地,全部脫貧。
龍薯聯社在草潭鎮釵仔村站穩了腳,農忙時節,合作社每天會雇用當地農民200~300人,他們平均每天工資在80元左右,加上地流轉的收入,一年可為當地農民創造利潤500多萬元。聯社將釵仔村的閑置土地盤活了,而且帶去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經營理念,從種到收“一條龍”作業的現代化大農業經營模式,推動了當地農業的轉型升級,促進了農民增收,實現了雙贏。
望奎縣委書記單偉紅表示,龍薯聯社成功地在經濟改革前沿的廣東省闖出了一片天地,這是傳統農業在發展理念上的一次大膽創新和有益探索,這充分證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抱團作戰是極具潛力的,這也為望奎縣開展精準扶貧促農增收趟出了一條新路。在“十三五”期間,望奎縣將繼續深入探索實踐,圍繞望奎的主導產業,帶領更多的合作社走出家門、邁出省門、敲開致富門。